成电建校史

成电建校史
图书、设备迁往几千里之外的成都,在一片荒地上建立一所新大学,这在全国筹建大学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时间之紧,任务之重,困难之多,常人难以想像。
一座参照苏联莫洛托夫动力学院教学主楼设计的成电教学主楼,仅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竟奇迹般地拔地而起。轮廓初现,雄伟美丽,庄重大方,其265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成为“成电速度”的美妙音符。随即请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书法家郭沫若先生以其独特的郭体书写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作为校名,并安排制作校徽、校牌。
http://s3/mw690/001NjIvZgy6JmDwxxPc02&690
http://s5/mw690/001NjIvZgy6JmDy6Np2e4&690
http://s12/mw690/001NjIvZgy6JmDytqzN6b&690
http://s14/mw690/001NjIvZgy6JmDyCUYl8d&690
http://s1/mw690/001NjIvZgy6JmDyX8re20&690
http://s13/mw690/001NjIvZgy6JmDz9Td20c&690
http://s1/mw690/001NjIvZgy6JmDzicAUe0&690
http://s6/mw690/001NjIvZgy6JmDzs513c5&690
http://s5/mw690/001NjIvZgy6JmDxIqfqf4&690
由于建校时学校老师是从三个名校为主派出,行政干部由国家二机部派出,党团干部由省里派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部队转业到地方的领导干部,里面有久经革命锻炼的老干部。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支队伍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把各方面的好作风很好的融和,为了建设学校,团结协调配合很好,形成学校好的校风,艰苦奋斗、奋力拼搏、力求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最好。就这样,学校在高起点基础上,发展很快,知名度不断提升。
http://s4/mw690/001NjIvZgy6JmDGtfLZb3&690
http://s14/mw690/001NjIvZgy6JmDGC6IZ8d&690
http://s1/mw690/001NjIvZgy6JmDGJppCf0&690
http://s10/mw690/001NjIvZgy6JmDGUr7b29&690
http://s1/mw690/001NjIvZgy6JmDH3p3W10&690
http://s8/mw690/001NjIvZgy6JmDHfndde7&690
成电,一个全新的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是最显著的问题。于是许多国内资深专家教授,从交通大学,从南京工学院,从华南工学院陆续调入,逐步云集成电。中科院院士、国内著名微波学教授林为干,就是由华南工学院调来成电的,此外,还有顾德仁、周玉坤、张煦(中科院院士)、龚绍熊、毛钧业、张铣生等11名教授和8名副教授也从三所沿海名校调入。
他们在无线电和有线电学术领域内均有建树,他们在建院初期设立的两个大系——无线电系和有线电系中,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学术领军人物。一所新建的大学,一开始便拥有如此强大的师资队伍,在国内实属罕见,这为成电在以后几十年的发展中,持续占领电子通信类专业排头兵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成为吸引人才归蜀的魅力。
一开始安排住在主楼东一楼的教室里,双层床架在尚未铺设水泥地板的黄泥地面上,潮湿阴沉,条件之差,可想而知,虽然不久即迁至南院刚刚完工的宿舍楼,但开学初期,成电几乎没有一条铺就的正轨道路,一千多学子从主楼到位于现校医院地址的原学生草棚食堂以及南院宿舍和位于现润新学生公寓对面地址的原学校草棚“礼堂” 。
http://s2/mw690/001NjIvZgy6JmDSLx7P71&690
http://s8/mw690/001NjIvZgy6JmDT8Lorf7&690
http://s9/mw690/001NjIvZgy6JmDSmtPGc8&690
http://s3/mw690/001NjIvZgy6JmDVCGDEc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