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读书笔记
(2018-07-29 17:12:41)
标签:
读书笔记行为经济学决策论概率理性 |
分类: 读书笔记 |
人们决策时的几个特点
只要从A现象推出B现象,就认为A和B同时发生的概率高于A的概率。人们更关注与因果关系的强度而非概率。人们始终偏向于相信联合事件发生的概率高于独立事件。
举例:琳达是女权主义的出纳还是出纳的故事。
作出推理时,喜欢把各种证据按照时间和推理顺序整理成故事,故事说的越通,就越认为故事越可信。基本上,一个故事的内部情节如果能构建出良好的整体框架,与我们熟悉的叙事方式比较匹配,这个故事就越能让我们相信(我们认为酗酒的运动员戒酒后赢得好成绩的概率会高于 酗酒的运动员赢得好成绩的概率)
同样,人类的思维过程有一种视觉化倾向,想象是相当具体形象的,我们对于未来的期望会通过看到自己和他人可能会做什么来实现。
举例1:看病后发现阳性监测结果后,真正有病的概率会显著低于医生预测的概率。
举例2:三门问题。
表现为无法理解 A发生后B也发生的概率 不等于
B 发生后A也发生的概率。
真正的随机事件一定会出现大段的连续相同结果,而不是故意的均匀分布。
举例:连续投掷骰子10次,出现
正正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和 正反正反正反正反正反
的概率是完全相等的,而人们会认为 10个正肯定是出老千了。
赌徒谬论:一个独立随机事件如果一段时间发送就认为这个事情很快要发生。
一、依赖因果推理,而不是概率
二、喜欢逻辑自洽甚至可视化的故事,而不是概率
三、基本无法理解条件概率
四、无法理解随机性
五、过于着重与过去,但是决策应该是基于未来的预测
举例:股票不斩仓,项目因为过去的大投入不下马
六、游移不定的锚
在出多钱进行赌博的任务中,人们更加偏好依据赢钱的数值进行决策(接收多少钱而放弃这次赌博)
在选择那种赌博方式的任务中,人们选择依据赢钱概率进行决策(选择哪种赌博方式)。
七、忽视均值回归的原理
换教练后成绩变好,运动员上了封面成绩就下滑,艺术家江郎才尽,都是均值回归的原理。但是很多人都不会这么认为。
所以,预测的时候要把回归考虑进去,比较的应该是预测值和实际值,而不是两次测量的实际值。
八、其他
过度自信:损失是运气不好,挣钱是自己技术好
厌恶损失胜于收获
锚定效果:
选择时,看到第一个满意的就很难更换(第一印象)
更常见的锚是基于现状不改变
选择时,不比较就很难决策
估算数字时,很容易被同时发生的不相干的数字干扰。
能不动脑就不动脑(A比B大1,A和B的和是1.1,A是多少?)
事件导致的结果越严重,人们就越高估其发生概率
富有戏剧性的巧合发生时,人们倾向于关注记忆他们而高估类似事情的概率(再次说明人们的思维是想象化具象化的)
马后炮的逻辑:知道了一个事情发送的结果后,就倾向于把经历描述为一个前后一致的故事。
--------------------
菜单:用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式(甚至只需给出正负关系,权重随机给出)的预测结果都会好于专家的预测。
前一篇:【原创】海口桂林洋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