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与天为敌——人类风险探秘读书笔记

标签:
杂谈风险概率不确定性博弈论 |
分类: 读书笔记 |
第一阶段 单人决策,即时决策,一次性决策的阶段
(1)概率和均值(4章)
法国人帕斯卡建立了概率理论,他发展了帕斯卡三角来进行概率的计算。当然,有了概率,就可以计算均值了。
1 3 3 1
1 4 6 4 1
当然,在东方,这个数表是南宋数学家杨辉收录在他的著作里才流传下来的.据他的著作里记载,这个数表早在11世纪由北宋数学家贾宪所发现.因此,后人把“杨辉三角”又称为“贾宪三角”。
(2)抽样(5章)
由于各种情况的限制,人在决策时经常只能以有限的数据作为参考。这就需要进行数据的抽样。
最早的关于抽样的理论出现在英国,用于统计出生率和死亡率这类社会统计数据。
(3)效用函数(6章)
有了概率和抽样方法,人们就可以计算各种情况下的平均期望。但是很快人们发现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平均期望值越大的决策就越受人欢迎。例如,人们更愿意100%获得100元,而不是50%的概率获得120,50%一文没有。
所以,瑞士的伯努利发展出了效用理论来分析这种情况。
首先,同样的事情,不同人对其的风险评估不同,也就是效用函数的值对不同人是不同的。伯努利随后提出,财富增长量带来的效果与先前拥有的财富里成反比,同时,人们想变富的愿望会被目前的富有程度而削弱。这种理论与凯恩斯的富人用于消费的钱的比例比穷人低的理论有些相似。
可以说,效用理论量化定义了进行决策的人们的动机,他是供求法则的基础。只有能够定义每个人如何进行决策,概率计算才有意义。而且不同人的效用函数不同,如果是搞到更多财富,伯努利认为不同人效用函数不同的原因在于决策者当时拥有的财富数量。
当然,20世纪后半期发展处的行为经济学会证明伯努利的理论是错误的,后续会说到这些。
(4)大数法则和正态分布(7章)
大数法则是对抽样样本数量要尽可能大的说明。大数法则是说,相似个体所组成的大型群体的平均行为要比小型群体或群体中的个体行为更加容易预见。
所以,对商品进行抽检时,供应商喜欢抽检尽可能少的商品,而采购商想抽检尽可能多的数量。
而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时,如果数据之间互相独立,人们就会发现数据的分布满足正态分布,也就是钟形曲线。这样就可以计算观察值在均值附近的分散程度。
我认为,正态分布是风险管理,质量控制系统的核心。如果加上指数分布,几乎就是工业工程中量化计算的最重要的2个分布了,呵呵。
(5)中心极限定理,均值的均值(8章)
但是,如果发现测量量的分布不是正态分布,而是几个离散量的近似平均分布时,还是可以把此类测量转换成正态分布的。只要进行数据分组,每组求平均,各组均值的分布就是正态分布。也就是说,大量的独立随机变量之和具有近似于正态的分布。因此,它不仅提供了计算独立随机变量之和的近似概率的简单方法,
(6)高尔顿:均值退化原理(9,10章)
发现了正态分布后,英国人高尔顿发现了遗传时的均值退化/回归原理。高尔顿极其嗜好测量,他对街上遇到的女孩的魅力程度进行分类,美女时就在左口袋的卡片刺一个洞,普通人则在右口袋的卡片测一个洞,在他的英国美女地图上,伦敦得分最高,阿伯丁得分最低。
他指出人类遗传特性如身高具有向中心回归的趋势,总是要回归到种族的均数。身高较高的父母的孩子的身高的中位数低于父母的中位数,身高较低的父母的孩子的身高的中位数高于父母的中位数,所以就不会出现人群中部分人很高,部分人很矮的情况。
我认为这种原理可以说是中国的中庸处事原则的数学基础,毕竟向均值的回归有助于减少可能的风险。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向均值的退化也适用于很多领域,经济,金融等。像现在发达国家的低增长率其实就是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向均值退化后的阶段,毕竟其前期经历过高速发展阶段。而中国等国家的高速增长率则是均值退化前的阶段,至于何时开始向均值退化,现在还不清楚。同样,股票上涨后也一定会下跌。
(7)条件概率
下面插一个内容,条件概率的计算。原书中没有,但是条件概率与人的直觉如此不同,以至于必须在这里说一下。我们举个例子,如果艾滋病检测为阳性时,真正有艾滋病的概率是多少呢?
很多人认为一定很高,但实际上可能仅仅为9%
首先,这是个条件概率,如果艾滋病检测不会百分百准确,其准确率高估了也仅为99%,而人群众有艾滋病的概率也很低,即使为0.1%也很高。
条件概率的公示为
P(A|B)=P(B|A)*P(A)/P(B)
P(有艾滋病|艾滋检测阳性)
=P(艾滋检测阳性|有艾滋病)*P(有艾滋病)/P(艾滋检测阳性)
=P(艾滋检测阳性|有艾滋病)*P(有艾滋病)/(P(有艾滋病)*P(艾滋检测阳性)+P(无艾滋病)*P(艾滋检测阳性))
=0.99*0.001/(0.001*0.99+0.999*0.01)
=0.09
(8)从古典经济学向现代经济学的转变(12,13章)
经过前期的统计和概率论的大发展后,法国的巴谢利耶对通过统计的预测泼了次冷水:推测对象的数学期望总为零。也就是说,任何预测都可能是错误的,要么是高估,要么是低估。
奈特则进一步指出:不可测量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即可测量的不确定性)是2回事,以事件过去发生的概率来进行决策并不合适,意外是不可避免的。古典经济学认为人民在决策时能够获取全面的信息,通过概率来计算未来的不确定,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获取全面信息这种情况。
而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则旗帜鲜明的反对以事件为基础进行分析(事件都是已经发生的,对未来并无帮助),主张以见解为基础进行预测,尤其反对对人的行为的数学描述。凯恩斯认为未来是不确定的,无法计算预测的。所以,未来的一切都依赖于当下人们的决策。
阿罗则指出人们决策时是存在偏好的:我们更愿意接受一场有100%的小损失,而有小概率获得大收益的赌博,而不是有确定的小收益,但存在对自身有毁灭性的后果的不确定性的赌博。注意,阿罗的看法已经暗含着这层意思:人害怕损失更甚于赢取收益,尤其损失非常巨大的时候。这个可以视为后面的行为经济学的萌芽。
------------------------------------------------------------------------------------------
第二阶段多人决策,多阶段决策
(1)博弈论,纳什均衡,囚徒困境(14章)
二战之后,新的决策理论开始发展,博弈论出现。早期决策理论认为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与人无关,而博弈论则认为不确定性的真正来源是其他人的意图。
同时期的法国哲学家萨特也有这种观点:他人即地狱。量子理论中的海森伯测不准原理和薛定谔的猫的理论则认为人的测量会导致量子世界中原值的变化。这些观点都和博弈论有一定相似的哲学原理。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电影美丽心灵的主角)命名,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在一个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策略选择如何,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作支配性策略。如果两个博弈的当事人的策略组合分别构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均衡。一个策略组合被称为纳什均衡,当每个博弈者的均衡策略都是为了达到自己期望收益的最大值,与此同时,其他所有博弈者也遵循这样的策略。
博弈论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一个非零和博弈,说的是两个嫌疑犯甲和乙私入民宅联手作案,被警方逮住但未获证据。警方于是将两个嫌疑犯分开审讯。警官分别告诉两个囚犯,如果你招供,而对方不招供,则你将被判刑3个月,对方将被判刑10年;若两人都不招供则因未获证据但私人民宅将各拘留1年;如果两人均招供,每人将被判刑5年。于是,两个人同时陷入招供还是不招供的两难处境。结果是,尽管甲不知乙是否招供,但他认为自己选择“招供”最好,因而甲会选择“招供”,同样乙也会选择“招供”,两人各判5年。而两人都选择不招供,虽证据不足但因私人民宅将各拘留1年的结果是不会出现的。
博弈矩阵 | 囚犯甲 | ||
---|---|---|---|
招供 | 不招供 | ||
囚犯乙 | 招供 | 判刑五年 | 甲判刑十年;乙判刑三个月 |
不招供 | 甲判刑三个月;乙判刑十年 |
判刑一年 |
纳什均衡理论奠定了现代主流博弈理论和经济理论的根本基础,改变了经济学的体系和结构,加强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度。纳什均衡理论不回避经济个体之间直接的交互作用,不满足于对经济个体之间复杂经济关系的简单化处理,分析问题时不只停留在宏观层面上而是深入分析表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和规律,强调从微观个体行为规律的角度发现问题的根源,因而可以更深刻准确地理解和解释经济问题。
和博弈论无关,同一时期的马克威兹的则提出了“投资组合选择”策略,他认为投资方差就是风险。所以他主张分散化的投资,因为组合的方差之和小于单一的方差,通过这种方法来控制风险。
-------------------------------------------------------------------------------------
第三阶段行为理论,非理性人
(1)预期理论,行为模式(16章)
随着对决策理论的认识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人决策时并不是理性人,而是存在各种偏好。人的感情破坏理性决策,而且人实际上无法真正理解问题。
以色列的2位教授发展出了行为理论,他们认为人存在几种风险偏好:
(1)人害怕损失胜于获得更多。涉及损失时,人是风险偏好者,涉及收益时,人是风险厌恶者。相比于不确定性,人更厌恶损失而不是不确定性。所以很多人会购买保险,而且扣工资比给奖金对工人的激励更大。实际上,这是由于所有权会影响价值判断。同样的东西,一个人给出的买价和卖价会相差较大。所有,很多人在股市中被套牢,也不愿割肉。
(2)人有心理偏好或者心理账户,或者说大部分人无法理解花在任何用途的钱都是等价的,这个可能是因为人们在不同用途上投入相同的钱,对人产生的效用不同。
(3)在有新信息时,人往往高估新信息的作用,而忽略原先的长期作用。信息过多时,决策变化大。或者是有了比较物后,人们容易决策。人在认为自己很有把握,了解很多信息的情况下,愿意对模糊的信念下注,反之则更愿意赌博。
(2)对金融的分析(17章)
本书对金融市场的一些数据进行了分析,有2个有趣的结论:
(1)一系列真实投资与随机投资的最好结果是一致的,过去的成功不是未来的成功指导。
(2)即使依靠高级管理技巧,获胜策略一般也是只有很短的寿命。
所以,我认为股市中的姣姣者,只不过是正态分布中的右侧的极少数人,他们就是存在但不为0的极低概率的体现者,而且他们所谓的技巧,很可能和成为佼佼者无关,说不定这是每次投色子选股票,哈哈。或者说,他们只是在向均值退化的过程中,退化速度很慢,到达退化点的时间在他嗝屁或者金盘洗手之前的极少数人。
对金融衍生品的介绍(18章)
(1)期权价格由四个因素影响:时间,价格,利率,波动率。最重要的一点是价格变化与期权价格无关,而是价格的变化率与价格相关。
(2)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即投运用股指期货保护股票投资组合,以防股市下跌。基金经理在股票贬值时卖出指数期货,而不是实际抛售股票;如果股市继续下跌,投资组合经理以较低的价格重新买入指数期货,用所得利润弥补股票投资组合的亏损。
后一篇:武汉三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