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坐禅(修止观)有哪20种障碍?

(2013-07-06 22:41:00)
标签:

瑜伽师地论1000问

文化

8、坐禅(修止观)有哪20种障碍?

原文:《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二十  P.519

奢摩他(止)、毘鉢舍那(观)品证得心一境性(禅定)之所对治之有二十种法:

一、由伴无德:有不乐断同梵行者为伴过失。

二、由师无德:伴虽有德然能宣说修定方便。师有过失,谓颠倒说修定方便。

三、由无听欲:师虽有德然于所说修定方便。其能听者欲乐羸劣心散乱故。不能领受过失。

四、由觉慧劣:其能听者虽有乐欲属耳而听。然闇钝故。觉慧劣故。不能领受过失。

五、由多贪求:虽有智德。然是爱行多求利养恭敬过失。

六、由无喜足:多分忧愁难养难满不知喜足过失。

七、由多事务: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诸事务过失。

八、由舍加行:虽无此失然有懈怠嬾惰故。弃舍加行过失。

九、由他障碍:虽无此失然有为他种种障碍生起过失。

十、由无堪忍:虽无此失然有于寒热等苦不能堪忍过失。

十一、由不受教:虽无此失然有慢恚过故。不能领受教诲过失

十二、由倒思惟:虽无此失然有于教颠倒思惟过失。

十三、由忘失念:虽无此失然。于所受教有忘念过失。

十四、由相杂住:虽无此失然有在家出家杂住过失。

十五、由住处障:虽无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应卧具过失。五失相应卧具。应知如声闻地当说。

十六、由邪寻思:虽无此失然于远离处不守护诸根故。有不正寻思过失。

十七、由身沉重:虽无此失然由食不平等故。有身沈重无所堪能过失。

十八、由多睡眠:虽无此失然性多睡眠。有多睡眠随烦恼现行过失。

十九、由不乐止:虽无此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于内心寂止远离中有不欣乐过失。

二十、由不乐观:虽无此失然先不修行毘鉢舍那品故。于增上慧法毘鉢舍那如实观中有不欣乐过失。

解释:

壬四、释(分三科) 癸一、得三摩地(分二科) 子一、辨障治法(分二科)

丑一、举所治(分三科) 寅一、标

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

先说得三摩地这一大段里面就是「最初」,「有二十种」这么多的「得三摩地所对治」的「法」,它是障碍得三摩地的,所以也是你修止观来消灭他的。「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你若有二十种所对治法,它「能」够「令」你「不得三摩地」,障碍你得三摩地。这是「标」。

 

寅二、征

何等二十?

这是「征」。下面第三科是解「释」。

 

寅三、释(分二科)         卯一、列过失 

辰一、别列(分二十科)      巳一、由伴无德

一、有不乐断同梵行者,为伴过失。

就是你想要修三摩地,就是和你在一起的人,如果有一个人他不欢喜断除这个欲,他对这个欲想要保留,而这个人同你作伴,这是一个问题,这是有过失。「有不乐断同梵行者」,同时和你在一起也是修梵行的,但是他的心里面不欢喜断除欲,他给你作伴,就是对于你修得三摩地有障碍。看这《披寻记》的解释。

 

《披寻记》七二九页:

有不乐断等者:谓于世间诸衰损事能令苦恼,诸兴盛事亦是无常,故应厌离,喜乐于断。义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二卷二页)翻此,应知名不乐断。

「有不乐断等者:谓于世间诸衰损事能令苦恼」,就是所断的欲。这个世间上「诸衰损事」,就是这一切的欲衰损了,衰损了的时候人就苦恼,这个欲和你分离了心里很苦恼,「能令苦恼」。「诸兴盛事亦是无常」,就是那些你所欲的事情,你成就了你所欲的事情就是「兴盛事」,虽然成就了它也是要无常的不会永久的,也是无常,若无常的时候也令你苦恼,就是令你苦恼。「故应厌离」,说这个欲令你苦恼,所以你应该厌离它,你不应该保留,「故应厌离」。「喜乐于断」,你应该欢喜断除这些欲才是对的。「义如〈声闻地〉说」,〈声闻地〉说这件事,说得详细,「(陵本三十二卷二页)」。「翻此,应知名不乐断」,和这个「乐断」相反的,那就叫做「不乐断」。

所以你想要得三摩地,你要检查一下,和你作伴的人里边有「不乐断」的,对于你得三摩地有障碍。这是一件事。

 

巳二、由师无德

二、伴虽有德;然能宣说修定方便师有过失,谓颠倒说修定方便。

这是第二件事有障碍的。就是为你做伴侣的,就是大家同在一起修学修行的人,这个「伴虽」然是「有德」,有品德很高尚的人,就是他也是「乐断」,不是「不乐断」。「然能宣说修定方便」的那位善知识「有过失」,为你讲解修三摩地的方法那个人,他有过失。什么过失呢?「谓颠倒说修定的方便」,这修定的方法他讲错了。这也是你修定的一个不吉祥的事情,就是有障碍的。《披寻记》解释这一段文。

 

《披寻记》七二九页:

谓颠倒说修定方便者:谓若宣说取厌离相,取欣乐相,由是能令始修业者最初触证,于断喜乐心一境性,是名宣说修定方便。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二卷一页)与此相违,名颠倒说。

「谓颠倒说修定方便者:谓若宣说取厌离相,取欣乐相,由是能令始修业者最初触证,于断喜乐心一境性,是名宣说修定方便」。「宣说修定方便」这句话怎么解释呢?就是若是这个人他为你讲解「取厌离相」,你想要得三摩地你要怎么办?要「取」这个「厌离相」,你若是这样的话你就会厌离这个欲。这样子呢,这个厌离的相貌你要能拿到,你要能掌握到。其实也就是不净观,你要把这个不净,欲是不净,你要拿到,在你心里面能现前,「取厌离相」。「取欣乐相」,对于离欲的境界,譬如说这个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以上的这个境界,这是离欲的境界,这是微妙、清净、庄严、安乐的境界,你也要拿到,你能够欢喜,取这个。这个是你欢喜的相,你要掌握到。

「由是能令始修业者」,若这样子讲解呢,若为你这样宣说的话,他就有一种作用,什么作用?「能令始修业者」,开始修定的人「最初触证」,就是一开始能令最初发心的人不白辛苦,能令你得定,得什么定呢?「断喜乐心一境性」,断除一切欲,断除了欲以后心里面有喜乐而还有定,心一境性就是定,喜乐中有定,你就成就了,你就成功了,「是名宣说修定方便」,修定的方法主要就是这一点。「如〈声闻地〉说」,〈声闻地〉解释得很多,「(陵本三十二卷一页)」。

「与此相违,名颠倒说」,与这个相貌相违,相反的,相矛盾的,那就是颠倒说修定的方便了,说错了。是这样意思。

 

巳三、由无听欲

三、师虽有德,然于所说修定方便,其能听者欲乐赢劣,心散乱故,不能领受过失。

前面是说师有过失,现在说学习三昧的人有过失。这是第三个「由无听欲」。

「师虽有德」,这位善知识他的品德很高尚,他能宣说得定的方便。「然于所说修定」的方法,「其能听」的人「欲乐赢劣」,他想得定的那个意愿没有力量,欢喜得定的心情很微小。「心散乱故」,这样子,你为他费了很多的辛苦讲解这个定怎么学习?怎么修行?而他心里不注意听,他心里面乱,想别的事情。「不能领受」,他不能领受,你说的修定的方便他没接受,那这样也不能得定了,这是不可能的。

 

《披寻记》七二九页:

欲乐赢劣心散乱故者:于断灭苦无猛利欲,是名欲乐赢劣。于所宣说音韵差别不属耳听,名心散乱。

「欲乐赢劣心散乱故者:于断灭苦无猛利欲」,世界上的众生为欲所害,受了很多的苦。「于断灭苦无猛利欲」,没有这个心,没这个兴趣,「是名欲乐赢劣」。「于所宣说音韵差别不属耳听」,那个善知识宣说修定的方便,内容是宣说定,表达定的音韵的差别,他「不属耳听」,这个耳不和音声相属不注意,「名心散乱」,这些事。

 

巳四、由觉慧劣

四、其能听者,虽有乐欲,属耳而听:然暗钝故,觉慧劣故,不能领受过失。

这是第四个过失。第四个过失是什么?「其能听」能学习定的人,「虽」然「有」兴趣学习修定的法门,他也能注意地「属耳而听」;「然暗钝故」,但是他那第六意识「暗钝」,就是迟钝,「暗」就是不明了。「觉慧劣故」,他那个觉察的智慧,觉悟的智慧没有力量,「不能领受」,还是听不懂。有这个过失,也是不能得定。

 

巳五、由多贪求

五、虽有智德;然是爱行,多求利养恭敬过失。

第五个,这个人不是暗钝,这个人的智慧很高,他有这个能力的。「然是爱行」,然而这个人是「爱行」,不是瞋行,这个爱欲心很多。什么爱欲心呢?「多求利养恭敬过失」,他就是心里面向外攀缘,希望得到很多的「利养」,就是财富,希望别人「恭敬」他,他心里面向外攀缘这件事,那对于修定还是有障碍,这也是过失。

 

巳六、由无喜足

六、多分忧愁,难养难满,不知喜足过失。

这是第六个过失。「多分」,就是他的心情不快乐,多数是在忧愁里面,就是总感觉到还有事情没有满意,「忧愁」。什么事情呢?「难养难满」,就是他这个生命不容易养,就要有很多人来照顾他,他才能生存,要有侍者,还有人给他烧饭,还要有人给他做衣服,很多很多的事情,这就叫做「难养」。「难满」呢?就是生命的所需的这些事情,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这些东西要很多而且还要特别好,已经得到了好的东西还不知足还要别的,没得到的还希望再得到。所以他若这样子呢,使令施主感觉这个人很难满足他,这样子。「不知喜足」,他不知道有满足的时候;要满足了才会欢喜嘛!他老是不满足,心里面老是都忧愁。这样子情形也是不能得定的。

 

巳七、由多事务

七、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诸事务过失。

即由前边虽然是有智德智慧很够,但是攀缘财富,希望人家恭敬他,自己老是注意自己的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这些事情,由于这样的力量太大了太多了,他就一天很忙没有时间修定了。「多诸事务」,很多的事,所以也不能够得定了。

 

巳八、由舍加行

八、虽无此失;然有懈怠懒惰故,弃舍加行过失。

这个人不是「爱行人」,他不是多求利养恭敬,也不是忧愁、难养难满、不知喜足,没有这些事情。「然有懈怠」,他就是懈怠,不能够发动来修行。「懒惰」,就是修行他也是修行一会儿腿疼了他就放腿子不坐了,就是「懈怠懒惰故,弃舍加行过失」,弃舍了实际上去修行的这件事,不能采取这个行动。

 

《披寻记》七三○页:

然有懈怠懒惰等者:谓如为性懈怠:执睡为乐,执倚为乐,执卧为乐,由是不能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故。

「然有懈怠懒惰等者:谓如为性懈怠:执睡为乐」,他执着我要睡一会儿觉心情快乐。怎么睡觉法呢?「执倚为乐」,靠在那里睡觉。「执卧为乐」,躺在那里为乐。「由是不能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睡觉很多越睡越多,这个头脑就不容易清醒,反倒这止观修不好。

 

巳九、由他障碍

九、虽无此失;然有为他种种障碍生起过失。

这是第九个。虽然没有前面这种懈怠懒惰的过失;「然有为他」,为别的事情,很多很多的障碍生起,也没有办法修三摩地。看这个《披寻记》。

 

《披寻记》七三○页:

然有为他种种障碍等者:谓常疹疾困苦重病,风热痰廕数数发动,或有宿食住在身中,或被蛇蝎百足蚰蜒之所蛆螫,或为人非人之所逼恼,又不能得衣食卧具病缘医药及余什具,如是等类,应知一切名加行障。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五卷十一页)此中种种,应如是知。

「然有为他种种障碍等者:谓常疹疾困苦重病,风热痰廕数数发动,或有宿食住在身中,或被蛇蝎百足蚰蜒之所蛆螫,或为人非人之所逼恼,又不能得衣食卧具病缘医药及余什具,如是等类,应知一切名加行障」,这也是个问题,还有这个问题。

 

巳十、由无堪忍

十、虽无此失;然有于寒热等苦,不能堪忍过失。

这第十个。「虽」然没有这个,不是常常有病,没有这个问题;「然有于寒热等苦」,天气冷了一点不能堪忍,天气热了一点也不能堪忍,那也不能够用功,你想静坐修行有困难。

 

巳十一、由不受教

十一、虽无此失;然有慢恚过故,不能领受教诲过失。

「十一、虽无此失;然有慢恚过故,」这是第十一科。然而这个人有高慢心,这个脾气很大,这个恚、愤怒,有这种过失。「不能领受教诲过失」,有慢有恚,也就不能领受师长的教诲,就感觉到:「你有资格给我做老师吗?」或者老师说几句,马上就愤怒。这样子呢,这个禅定也很难修,这也是个问题。

 

巳十二、由倒思惟

十二、虽无此失;然有于教,颠倒思惟过失。

这是第十二个。「虽」然是没有前面这个慢和恚的过失。「然有于教」,于师长的教诲修禅定的方法,「颠倒思惟过失」,应该这样子如理作意才对,他偏要那么想,就把这方法都扭曲了,都搞错了,那也是不能够修禅定了。

 

巳十三、由忘失念

十三、虽无此失;然于所受教,有忘念过失。

「虽」然没有这颠倒思惟的过失,但是他对「于所受」的这个禅定的这个法门,「有忘念」的「过失」,记不住。听得很清楚,但坐在那里忘了,修止怎么修?修不来,修观怎么修?不知道,他忘了,这也是个问题。

 

巳十四、由相杂住

十四、虽无此失;然有在家,出家杂住过失。

他和这么多人在一起住;在一起住,没有见面就想要见面,见面了以后又不想分离,这样就是天天说杂话,散心杂话,那也对于修禅定也有障碍。

 

巳十五、由住处障(分二科) 午一、列

十五、虽无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应卧具过失。

前面的过失没有,虽然没有这些过失。「然有受用五」种过「失」的「相应」的「卧具」的「过失」,就是你这个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这些地方有五种过失。

 

午二、指

五失相应卧具,应知如声闻地当说。

「五失相应卧具,应知如〈声闻地〉」,〈声闻地〉里面有说。

 

《披寻记》七三一页:

然有受用五失相应卧具过失等者:如下说言,处所不随顺性,是名受用五失相应卧具。〈声闻地〉说:处所圆满略有五种,翻彼后四,应知五失相应。

「然有受用五失相应卧具过失等者:如下」,如下边文「说言」。「处所不随顺性」,处所不随顺你的心意,心里我要求这样子,我要求那样子。你要求得很高,也很难。「是名受用五失相应卧具。〈声闻地〉说:处所圆满略有五种,翻彼后四,应知五失相应」。我今天早晨去翻,翻了老半天翻不到,查不到这个。

 

巳十六、由邪寻思

十六、虽无此失;然于远离处,不守护诸根故,有不正寻思过失。

「虽无此失」,这位修行人虽然没有这些前面说的过失;「然于远离处」,远离喧闹的寂静处的时候,他还「不守护诸根」,「不守护诸根」主要是第六意根,所以「有不正寻思」的「过失」,自己在那里打妄想,所以也是不能修行。

 

巳十七、由身沉重

十七、虽无此失;然由食不平等故,有身沉重无所堪能过失。

第十七个,由于他吃到的东西「不平等」,不合适。合适就是平等,不合适。也是吃太多了,「有身沉重无所堪能」,吃太多了就是不能静坐,有这种过失。

 

巳十八、由多睡眠

十八、虽无此失,然性多睡眠,有多睡眠随烦恼现行过失。

这个睡眠是随烦恼,多睡眠现行,也不能够静坐。看这个《披寻记》。

 

《披寻记》七三一页:

有多睡眠随烦恼现行过失者:〈三摩呬多地〉说:顺生烦恼坏断加行,是惛沉性。心极昧略,是睡眠性。(陵本十一卷四页)为彼缠扰发身麤重发心麤重,名多睡眠随烦恼现行过失。

「有多睡眠随烦恼现行过失者:〈三摩呬多地〉说:顺生烦恼,坏断加行」,你多睡眠,因此而会生出很多烦恼,能够破坏你的修禅定的这个行动,「是惛沉性」。「心极昧略」,那个心迷迷糊糊地不能分别所缘境了「是睡眠性」。「为彼缠扰发身麤重」,为这个睡眠所缠扰这个身体就麤重,身体麤重又发出来「心麤重」,心也就不调柔,「名多睡眠随烦恼现行过失」。

 

巳十九、由不乐止

十九、虽无此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于内心寂止远离中,有不欣乐过失。

这是第十九个过失。虽然是没有这个睡眠的过失,「然不先修行」,因为以前没有修行奢摩他的经验,「于内心寂止」寂静住,远离这些掉举惛沉的事情,「有不欣乐过失」,不欢喜修奢摩他。这是十九。

 

巳二十、由不乐观

二十、虽无此失;然先不修行毘钵舍那品故,于增上慧法毘钵舍那如实观中,有不欣乐过失。

「虽无此失」,虽然没有前面这个不欢喜修奢摩他的过失;「然不先不修行毘钵舍那品故,于增上慧法毘钵舍那如实观中,有不欣乐过失」,不欢喜修毘钵舍那观,不欢喜这样做。

 

辰二、总结

如是二十种法,是奢摩他、毘钵舍那品,证得心一境性之所对治。

这是总结前面这一段。二十种法,是一个止,是观,得心一境性的所对治。

 

卯二、显障因(分三科)辰一、标

又此二十种所对治法,略由四相,于所生起三摩地中,堪能为障。

这是第二科「显障因」。这前面有「二十种」障,现在说这个障的因。「所对治法,略由四相」,有四个相貌,「于所生起三摩地中堪能为障」。

第一个是「标」,第二个是「征」。

 

辰二、征

何等为四?

这是「征」。

 

辰三、列

一、于三摩地方便不善巧故。二、于一切修定方便全无加行故。三、颠倒加行故。四、加行慢缓故。

「一、于三摩地方便不善巧故」,其实是把前面综合起来说。「于三摩地」的方法你不善巧,其实就是没有智慧去通达它,不明了这件事。你不明了这个三摩地修行的方法,这也是,你就不能修行三摩地。

「二、于一切修定方便全无加行故」,你善巧,你有智慧通达了修三摩地的方法了,但是「全无加行」,你实际上一点行动没有,没有实际上去做,那也是不行,也不能得三摩地。

「三、颠倒加行故」,就是你修的时候与三摩地的方便相违反,那也不行。

「四、加行慢缓故」,你实际上去静坐去修三摩地的时候很慢缓、很缓慢,一天就坐半小时,那怎么能得三摩地呢?所以这是一个障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