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易副总编颜强离职说说曾经的《体坛》风云
(2016-02-05 21:29:05)作者:胡江波|阿笛
2015年9月伊始,网易副总编颜强离职的消息成为体育媒体圈的热话。两个帖子《网易副总编辑颜强离职创业:“自由人”上场》、《从颜强辞职创业说起,聊一聊体坛出走的那些牛人》,基本上把一些能说的关于当事人的事情说得比较清楚。借着这个话题,我也来说点我知道的一些东西和看法。
一
颜强是我的老领导。我2001年8月进入《体坛周报》国际部,当时颜强是国际部主任,主要负责篮球;骆明是副主任,主要负责国际足球。我做国际足球,所以虽然颜强是主任,但业务上交集不多。不过大家都在一个大办公室工作,看球、踢球、出去吃喝玩乐都经常在一起。他个性张扬,我比较内敛,私交不多。很快,他外派去了英格兰,等到他回来,又去负责《全体育》,然后又改负责广告业务。直到我2006年9月1日从《体坛周报》国际部离职。记得那天我早上出完周五的报纸,直接从东花市打的去了火车西站,当时送我去火车西站的同事是现在网易体育的副主编张玉强。很巧,颜强这次也是9月1日从网易离职。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个《体坛周报》老同事楼坚(克韩)也在前不久离开效力十几年的《体坛周报》,加盟乐视体育。
勾引我写这篇文章的是《从颜强辞职创业说起,聊一聊体坛出走的那些牛人》这条贴文,历数那些牛逼,洋洋洒洒。我在朋友圈转发时随手写了8个字:“吹牛可以,冷暖自知”。并非斟酌之言,只是随口一评。这篇文章我只是想说点“我知道”的和“我认为的”。
二
《体坛周报》过去15年的兴衰更替,是中国传统媒体产业的一个精华缩影。它的生命兴衰周期,要比都市类、财经类媒体提前5~10年,更是一面行业的镜子。
如果要做一个对比,以下的时间点是可供阅读本文时参考的:《南方周末》1984年创刊,《体坛周报》1988年创刊,《南方都市报》1997年创刊,《财经》1998年创刊,《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2001年创刊,《新京报》2003年创刊,《体育画报/中文版》2006年创刊,《第一财经周刊》2008年创刊,《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2010年创刊。
我进入《体坛周报》正值它如日中天之时,也是中国传统体育专业媒体如日中天之时,《牛人》贴所述之特刊期发量历史记录,即为2001年10月8日中国足球队进军2002年韩日世界杯的特刊。彼时的《体坛周报》,在瞿优远的率领下,杀伐体育媒体圈,精彩刀法屡屡令业界瞠目,也招募了不少业界强人和应届高材生。那时,业界采编层面,只要瞿优远想挖的人,几乎没有挖不到的,比如李响、苏群、马德兴。包括前述的楼坚,也是在我入职《体坛周报》不久后从新华社加盟。
2001~2002年乘2002世界杯东风,是中国传统体育媒体的辉煌巅峰,也是其盛极而衰之肇始。2002年世界杯日报之战,直接KO《南方体育》,令《足球报》元气大伤,再无反弹回顾之力,整个行业也进入发行量大滑坡的通道。其后几年,曾名震一时的多家体育专业报纸先后停刊。《体坛周报》,也自此从辉煌顶峰走进下降通道。如果我没有记错,2003年底,《体坛周报》的年终奖是过完春节才发。为此瞿优远还专门发了内部公开信解释。
实际上,从进入《体坛周报》后不久,我就拿定主意,规划未来离开的时机,抽出时间积累工作外的知识。原因主要有几个:1、工作太耗人,特别是国际足球,晚出早归,天黑上班,天亮下班,做这行,永远不会有正常生活;2、产业角度,体育媒体的未来可能并不像此前预期的那样光明,技术性和护城河也没那么深;3、我自己是工科出身,并没有媒体情结,改行加盟《体坛周报》纯粹是因为一份可站在行业顶端的工作的诱惑力,内心还希望未来能重返制造型企业工作。
当时拿定这个主意后,我决定不再在《体坛周报》上使用真名,换成笔名“江寒”。当时同事边疆还以为我在网上被人追仇,才在报纸上改用笔名,还在网上搜我名字,看有否八卦。因此,在《体坛周报》整整5年,大家基本上都是叫我当年使用的网名“阿笛”,知道我真名的并不多。
2005年前后,随着互联网新闻门户、地方都市报的逐渐强势,传统体育专业媒体的衰变未来景象愈发清晰。互联网对于传统体育专业媒体的冲击大家都看得清楚,但地方都市报体育版对体育专业报纸的冲击很多人并未察觉。其实,体育专业报纸,基本上只存在于拉丁国家,在英国、美国这样世界上传媒最发达的国家,均无成气候的专业体育报纸,只有成气候的专业体育杂志。
2005年3月《体坛周报》采编部门整体搬迁至北京。那时的体育专业媒体圈,正在憧憬北京奥运会的金矿,2006年《财经》老板王波明创刊《体育画报中文版》,连《足球报》都推出《劲体育》试图一搏。但也许未来并没有那么光明。我记得大约是2005年的冬天,有一天下班回住处,我跟同事汪文非黑暗中走在一起,我对他说:“(大意)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许就是《体坛周报》彻底走下神坛之战。”
2002年中国足球队第一次进军世界杯,2008年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是的,中国体育媒体人心目中中国体育史上的两大巅峰盛事,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体育专业媒体自己的殉葬之战。
2009年4月,瞿优远被有关方面带走立案,2011年,以职务犯罪的罪名,被判刑11年半。一个曾经轰轰烈烈、大开大阖的体育专业媒体风云时代彻底落幕。
三
最早可以从苏群2004年离开《体坛周报》转而创办《篮球先锋报》算起,《体坛周报》在2003年之前攒的一大批业界强人和应届高材生,陆续都在另作他投(当然也有强人新至),除《牛人》一帖提及的那些人,以我当年所在的《体坛周报》国际部为例,我加盟时该部门的人员,目前只剩下骆明一人坚守岗位,其他,除边疆、魏航尚在报社但已转岗,在我前后加盟的同事,谭亮、萧兮、夏炎、宋黎明、楼坚、张玉强等人均已离开。除《牛人》一帖里提及的人名,其他我比较熟悉的散落体坛系,还有像卢劲、杨旺、易小荷、彭程、黄澍捷、胡海云、陈雄伟,等等,都是经历过《体坛周报》历史巅峰期的旧人,他们中除张玉强、黄澍捷、易小荷等少数人,大部分几乎都已不在采编岗位,甚至已不在媒体圈。
传统媒体是一个在过去15年尝遍人间冷暖的行业,《体坛周报》又是其中“巅峰来得那么高,跌落来得那么快”的典型代表。机缘巧合,2010年在《财经》最巅峰时,我成为《财经》的一员,随后4年,又见证另一中国顶尖媒体,从厚厚的广告,到薄薄的一册的变迁(我在《财经》不是杂志采编,是杂志网站采编,去年已离职,为避免误会,特此注明)。当然,《财经》现在的生存状况,还是要好过《体坛周报》。
《体坛周报》和《财经》是过去15年中国传统媒体的领袖品牌,在各自领域都是当之无愧的No.1。可以说,无论是《财经》,还是《体坛周报》,从行业的巅峰跌落,不是技术上的,而是在产业历史变局面前的无能为力。也就是说,不是因为他们做得不好了,而是因为,时代变了。
回到《体坛周报》话题。与这些年纷纷离开传统媒体、创业或者寻找新方向的其他媒体人一样,这些年来,那些离开《体坛周报》的人,《牛人》贴里的“牛人”,之所以远离媒体圈,并非不再喜欢或者能力不济被淘汰,而是这个产业在坍塌。在这个产业内部,他们无力在同样的领域寻找到向上甚至平行的发展机会,或者说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哪怕是向下的机会都不多,重整江湖,另谋他路,几乎成了唯一选择,包括颜强本人在内,也面临着类似局面。只不过,与这些年日渐式微的杂志、都市报的同仁相比,《体坛周报》离职同事的转身之路,显得更残酷,因为,在这个行业里,《体坛周报》早已找不到兄弟,转身者几乎铁定要重辟一条职业之路。
这也是我在朋友圈转发《牛人》一帖时的8个字“吹牛可以,冷暖自知”想表达的意思:曾经牛逼过,吹吹牛逼是可以的,但是,背后冷不冷,前面的路在哪里,好不好走,自己知道。
四
对单个人来说,职业转身与重建,总谈不上什么不可接受的。有不少人,还追求在一个领域达到极致之后的转身。但对一群人、一个行业的人来说,当大家在30岁、40岁的时候,都被迫面临着这样的职业转身,总免不了显得悲壮。同时,也免不了有不少人面对着无力转身的窘迫。毕竟,此前10年15年通过媒体挣到的那份工资,还不足以让他们的下半生财务自由。他们还要继续谋生,同时面临着收入下降、职业成就感降低、失落感、工作环境巨变等等心理落差的挑战。
因此,虽然前述帖子里历数了那么多体坛系“牛人”,但有更多“不牛”的,或者曾经“牛”过,没能再“牛”起来的,还在默默承受着行业巨变带来的苦涩,“冷暖自知”。15年前,如果同行知道你效力于《体坛周报》,多半会跟你多聊几句,打听点八卦,但现在,恐怕很多同行已经不知道这份报纸和它曾经的辉煌。
祝愿所有选择重新开始职业生涯的《体坛周报》老同事,包括颜强在内,都能有更漂亮的转身。
(本文版权属于作者 胡江波(体坛同事可能更熟悉我的网名:阿笛) 本人,转载请注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