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文化之三 —异国“喝文化”

标签:
葡萄酒德国啤酒趣谈文化张小珊 |
分类: 杂文 |
人体组成中有70%是水,所以人要不断补充水分。但水的问题是淡而无味,所以有人就动脑筋往里加东西,有的提神、有的可口、有的芳香,久而久之,形成了“喝文化”。
欧美人以喝咖啡居多,却不讲究“咖啡文化”,而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日本人的“茶道”也很有一套,但总归是从中国学去的,不过是加了点日本味而已。咖啡和茶都提神。据英国医学研究报道称,一天喝咖啡超过6杯就不利于健康,国人有用雀巢咖啡大瓶沏茶喝的,一瓶足抵10杯咖啡。
德国人不讲究吃,填饱了就行,但对“喝”十分重视。不但喝出水平,而且喝出了一个雅称—“啤酒肚”。
德国的“啤酒文化”名不虚传。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啤酒厂在德国,全德约有大小四千多种牌子的啤酒。巴伐利亚人每人每年要喝掉230多升啤酒。每年10月,慕尼黑啤酒节盛况空前。据统计,在1975年,啤酒节吸引游客500万人,消化掉啤酒500万升、香肠160万根、烤鸡60万只。在宾朋满座的大棚里,最抢眼的是那些身穿民族服装,笑容可掬的女招待,两手各拿4、5只1升装厚玻璃大啤酒杯,来回穿梭、健步如飞!团里年纪稍大的一位朋友说:这些德国姑娘长得虽说还不错,但要娶回家必须慎重。因为以后一吵架,她一拳会把你从二楼打到一楼。边上一位瘦个小青年又看了一眼说:你说得不对,是一拳从一楼打到二楼!不过话又说回来,德国妇女非常能干,把家里管得井井有条,也把男人管得服服帖帖。德国男人的“妻管严”也相当有水平。
德国人对啤酒的偏爱是有名的。男男女女都喝,口渴了一杯“大麦饮料”就解决问题,大街小巷到处是小酒馆。中国游客在德国经常抱怨公厕难找,那么德国人是怎么解决“方便”问题的呢?说出来也很简单,如果口渴了或要方便了,找个小酒馆或咖啡馆,进去喝一杯,临走前去一下WC,就都解决了。
德国啤酒不但品种多,而且品质优良。外国啤酒要进德国市场很不容易,因为德国啤酒工业至今仍按照1516年制定的“啤酒纯净法律规定”,对啤酒的生产有严格规定;在德国人眼里,外国啤酒的纯度多少有点问题。有一则故事说在世界啤酒大会期间,几个啤酒厂老板在酒馆小聚。坐下后点喝的,丹麦人要了自己的Carlsberg,荷兰人要了Heineken,美国人点了Budweiser。最后轮到德国人,他要了杯可乐。大家吃惊地问你怎么不喝啤酒啊?德国老板说:既然你们都不喝啤酒,我也不喝了!
中外的“酒文化”差别很大。有位德国朋友说他最喜欢晚餐后坐在花园里,一本书、一杯葡萄酒,一边看、一边品,悠闲自在、其乐无穷;国人喝酒讲究热闹,酒席上的劝酒学问大了去了,大有不把你喝得躺到桌子底下去决不罢休的劲头。外国人喝酒从不劝酒,一门心思解决自己前面那一杯的问题,决不会把自己杯里的酒倒给别人喝,别人也不会帮这个忙。
中国则有“人生难得几回醉”之说,还有“一醉方休”的追求。但如果喝得酩酊大醉,被人架着回家,这不但有伤大雅,也无乐趣可言。至于“酒仙”李白只有喝得迷迷糊糊才能写出惊世绝句的境界更是难以模仿。有报道说日本人在酒馆聚会喝酒时又唱又闹、有哭有笑、尽情发泄(平时压抑太久!),这可归入“伤心酒文化”。
德国的葡萄酒也相当不错,只是没有法国酒名气大。从法兰克福往南一直到博登湖,山坡上成片的葡萄林非常壮观。有一次听餐馆老板讲,德国啤酒虽然好,但喝了光长肚子;而葡萄是长在山坡上的,吸收地底下的养料,所以葡萄酒里有300多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从此改喝葡萄酒了。德国人喜爱葡萄酒不光是作为饮料,也是作为治病强身的药品。传说歌德每天要喝两升葡萄酒,到了晚年,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天还在不懈地写作。
葡萄酒里有大学问,现在还兴起了葡萄酒收藏热,等着升值。价格也相差悬殊,从几欧元一瓶到几十、上百甚至上千。有报道说前一阵股市热时,几个伦敦金融街的人在酒馆要老板拿最好的酒来,一晚上喝掉了一万两千英镑的葡萄酒!其实国外的高级餐馆虽然菜贵,但不会太离谱;不过如果你要品尝好酒,那就不好说了。
饮酒、喝茶和抽烟一样,都会上瘾。有位丹麦朋友说早上不喝咖啡脑子就不转;有位烟瘾很大的意大利朋友戒烟了,因为有次谈合同到深夜,烟抽完了,后来谈什么没搞清楚就签字,后悔了半年;而在酒席上如果喝好了,价格再降百分之五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人说“众口难调”是有道理的,口味不一样嘛。抽云烟的会说上海烟太淡;喝惯绿茶的会觉得茉莉花茶香味太浓;德国莫泽尔河谷的葡萄酒不错,但有德国人说那酒有点偏酸!现在流行吃火锅,如果都像四川人那样正宗麻辣,普及肯定会有困难,所以发明“鸳鸯火锅”的人是很有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