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趣谈文化之二  —异国“吃文化”

(2009-09-04 09:25:23)
标签:

吃文化

德国人

香肠面包

法国人

张小珊

分类: 杂文

朋友小胡在德国工作,把女儿也带来读中学。出国前虽读过一些德文,但听课有点累,口语也差。经多方联系,有一位德国老太太愿在暑期让他女儿去住两周。小胡很高兴,能和德国老太住上两个礼拜,口语肯定会大有进步!到了那天,买好了来回火车票,又嘱咐了一遍,把女儿送上火车。不料在第四天,女儿回来了!小胡大吃一惊,问:“不是说好两个礼拜吗,是不是老太待你不好?”女儿说:“老太太人很好,也很客气。但从到的那天起,每餐都是香肠面包。第一天还行,第二天就没胃口了。昨天是硬着头皮才吃一点。今天早上越想越不行,想哭,实在顶不住,就回来了。”小胡听了,愣了半天没吱声!

趣谈文化之二 <wbr> <wbr>—异国“吃文化”

那德国老太太肯定是想:我每天香肠面包,我吃什么你也吃什么,根本没亏待你。这件事情虽小,却也反映出各国的“ 吃文化”了。在中国,做妈的一大任务是给儿女做好吃的,变着法换花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来了客人更是忙乎,恨不得上“七荤八素”,挣个好客的名声。

德国人不讲究吃确实令人纳闷:依照德国人的收入水平,完全有条件讲究“美食”。我有一次问德国人:你们能造奔驰、宝马这样世界一流的汽车,机床、工具也是世界一流,为什么不花点时间把德国菜搞好一点呢?德国人听了两肩一耸,双手一摊,没吱声。

德国人的“严谨”是有名的,这源自日耳曼民族善于思考、强调逻辑的思维方式。德国爱好哲学,出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发明了世界上所有的“主义”;这种“脑袋”最适宜搞工程技术,德国就成了世界机电大国。如果把“逻辑”应用到“吃”上,那就是吃的目的是为生存(吃饱了好干活),营养够了就行,味道怎么样是次要的,在这方面多花时间不值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德国的“吃文化”。这也是为什么“德国菜”名声不佳、在德国以外的欧洲大城市里很难找到德国菜馆的原因。

说德国人不想吃好的也不符合事实,不然,180万人口的汉堡也不会有300家中餐馆。听在居民区开中餐馆的老板娘说:来吃饭的德国人多了,肯定是“关饷”了。想想也是,整天香肠面包,一旦口袋里有点钱,还不改善改善!

法国人就不一样。法兰西人的特点是“浪漫”。如果没有“美酒佳肴”,怎么浪漫得起来?“烛光晚餐”这类情调对法国人很合适,来描写德国人就有点格格不入了。何况浪漫就是浪费,“思维严谨”的德国人最不擅长的就是“浪漫”,对浪费也尤为反感。

看这两个国家的人吃饭也很有意思:一小盘鹅肝、一小杯波尔多葡萄酒,法国人小口吃、慢慢品,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德国人一大盘香肠、一大杯啤酒,大口咬、大口喝,吃完走路,接着忙乎。听说法德合资企业很难搞好,也许不无道理。

德语里有一条几乎人人皆知的成语——“在汤里挑头发”,意思和我们的“鸡蛋里面挑骨头”差不多。从“严谨”的角度看,我们在很多方面不如德国人,但我们在成语的“严谨性”方面比德国人强:因为在鸡蛋里是永远挑不出骨头的,但汤里谁敢保证绝对不会有头发!!!由此联想德国人吃饭、特别是吃肉比我们快,是因为德国牙齿比我们硬,可以理解;但我们喝汤呼噜呼噜一下小半碗,而他们喝汤一小口一小口往嘴里送,这又怎么解释?是怕汤里有⋯⋯???话又说回来,德国菜系里的汤也很一般,三、四个欧元一小碗实在不能说是“物有所值”。德国人喝“酸辣汤”都说味道不错,在我们这里那是“大众汤”:我们还有“老鸭汤”、“腌笃鲜”、“鱼翅汤”⋯⋯

“休闲”无非是“吃、喝、玩、乐”,但这个排序是对中国人而言的;对德国人来说则是“喝、玩、乐、吃”。中国人把“吃”放在第一,充分体现了“吃”在国人生活中的地位和分量;而对“吃是为了活”的德国人来说,把“吃”放在末位也是顺理成章。

中国人现在生活好了,很多人对“吃饭只吃七成饱”有益健康的建议感兴趣,不少人还身体力行;但德国人能否接受实在没把握,因为这一命题的论证可不是一个小工程;至于法国人嘛,只要这七成里面有“美味”,估计没意见!

按对“吃”的重视程度来排,依次是中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按体格强壮程度来排,依次是德国人、法国人、中国人——这似乎不合逻辑!但确是事实。如有疑问,去看一场中德足球赛,特别是下半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