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向朋友询问哪里比较值得我去逛逛,朋友想都没想脱口而出:“老道外!”搞的我一头雾水:“这是啥地方?老道?还外?名字似乎有点古怪啊……”好吧我承认是我这个外地佬闹了乌龙:老道外,是哈尔滨市道外区的一部分,之所以称为“老道外”,是因为现在的道外区是过去的道外区与太平区合并形成的一个新的道外区,而哈尔滨人把原来的道外区习惯的称为“老道外”。据说哈尔滨开阜之初只有南岗、道里、道外三个城区,前两个区基本是外国人的居住地,只有道外区聚集的都是中国老百姓,闯关东的、做买卖的……这里有着最质朴,也是最原始的哈尔滨人生活的方式。

▲老道外历史街区
遍布老道外的,是典型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其实就是“中国式西洋建筑”,兼具浓重的中国古典色彩和欧式风格。史料记载,20世纪初,一批精明干练,有头脑有胆识的民族工商业精英率先在老道外开商铺、办实业、置地盖房。盖楼时中国工匠们效仿道里、南岗的“洋房”,采用中国的建筑手法,清水砖墙,白灰勾缝,砖木结构,雕花围檐,建造成典型的中式“小洋楼”——欧式立面、中式院落,于是就有了“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这些“小洋楼”或商住两用、或前店后厂,成为哈尔滨的建筑经典。“中华巴洛克建筑”虽然在我国其他一些城市也有留存,但哈尔滨道外区留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中华巴洛克建筑

▲街区两侧的中式西洋建筑

▲老门面

▲欧式立面、中式院落
如今老道外正面临着改造,实际上我所逛的地方已经是改造后的了,不知是天气寒冷的原因还是改造后的街区现代商业味道取代了传统味道,感觉似乎和传说中的繁华有些遥远。其实随着城市的发展,老建筑不可能都留存下来,旧楼杂院终将被改造,古老的东西注定只能有一小部分真正的精华能被保留下来,这也是历史进步的必然。


▲改造后的街区

▲改造后的庭院门面
其实老道外真正让人留恋的并不是这些旧楼杂院,人们所创造的大院的文化才是最值得回味的百年味道。据说老道外曾经的繁华令人惊叹,就如老北京的天桥:打把势卖艺的、耍猴的杂耍的、拉洋片的变戏法的、说相声唱大鼓的、说书唱影的……无一不有。而老道外的“名小吃”更是让哈尔滨人津津乐道:“穿在道里,吃在道外!”老道外好吃的去处可真是数不胜数,张包铺的排骨包子、永发合的缸炉烧饼、李连贵的熏肉大饼……这几样我这个外地佬早有耳闻,甚至还在别处吃过,只是不知道是否是正宗嫡传。作为哈尔滨历史特色保存最完好的地方,老道外也吸引了众多的剧组来这里拍民国戏,比如……算了,不为他们做广告!




▲老道外遍布的店铺,可以想象这里曾经有多繁华

▲很多影视剧来这里取景
如今的哈尔滨,相对于道里的光芒,老道外似乎渐渐被人们遗忘,其实不然,老道外是哈尔滨人心中的一座豪华城堡,即使陈旧也永不坍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