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遍野打也打不尽……一首耳熟能详的鄂伦春小唱,生动地反映出了内蒙古三少民族之一的鄂伦春族的生活情境。
六月的大兴安岭地区凉爽宜人,恰逢鄂伦春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篝火节开幕,伴随着熊熊燃烧的篝火,我开始走进这个神秘的民族。鄂伦春千百年的狩猎生活注定离不开火,他们会围着篝火进餐,打猎归来时会围着篝火跳起属于鄂伦春的“斗熊舞”,他们敬火为神,每年的篝火节更是全鄂伦春最盛大、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日,比如在飞机上坐在我旁边的女孩,就是专门从北京飞回鄂伦春参加篝火节的。

▲篝火节,鄂伦春最盛大的节日

▲篝火熊熊燃烧,烟花漫天绽放

▲篝火节开幕式,勇敢的鄂伦春猎人骑马入场

▲鄂伦春族会围坐在篝火周围吃饭,后面是他们传统的用白桦皮制成房子:撮罗子

▲篝火上架着锅,旁边烤着肉

▲边吃边唱着鄂伦春小调,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可爱的小孩在一边玩耍

▲看看撮罗子里面有什么?

▲透过桦树皮的空隙向外看

▲小女孩站在撮罗子门口看着外面的大人们
勇敢的鄂伦春人被称为兴安岭上的猎神,清晨我们跟着猎人王大俊走进森林深处,虽然现在已经禁猎,但老猎人进山的习俗却依旧保留,比如祭山神。山神是萨满在森林中选中的一棵高大的树,削掉一块树皮,刻上一个脸形,猎人每次进山都会前来祭拜:取下狍皮帽跪拜在山神前顶礼膜拜,口中念着“山神啊,请您赐福给我们,赐福给山林……”男人们进山打猎,女人们也不清闲,她们用狍子皮缝制鄂伦春特有的服装,不同的是现在禁猎了,狍子也改为人工饲养。鄂伦春逐渐由狩猎生活转为现代生活,只有少数人还在坚持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狍皮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延楚花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清晨跟着猎人进山

▲走进茂密的树林

▲山神,由萨满选定的大树上刻着脸形

▲每次进山都会祭拜山神

▲用狍子皮缝制鄂伦春特有的服装

▲小女孩也有板有眼的跟大人学缝制皮袍

▲穿着传统服饰的老人

▲傻狍子由狩猎变成了养殖,这是一只刚出生的小狍子
鄂伦春的崇山峻岭中,还隐藏着一个神秘的军事基地:原嘎仙沟军事基地,这是东北最大的后勤军事基地!1969年珍宝岛战争爆发,前苏联于我国边境陈兵百万,同时“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的口号响彻全国。数十年后人们才得知,当年数千名官兵在鄂伦春构筑了这个宏伟浩大的国防工程。1999年部队撤出,嘎仙沟基地对外开放,变成了军事主题的红色景区——布苏里景区。走进布苏里,像我这样没有过部队生活的人会感受到浓浓的军事文化,当过兵的小伙伴则马上回忆起曾经的军旅生涯,工作人员说每年都会有当年的老兵回到布苏里寻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布苏里景区,当年的营房依旧保持着原貌,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打扫

▲布苏里景区以军事主题为主,这里可以玩儿真人CS游戏

▲像不像狙击手?

▲冲锋,不知道学的像不像

▲玩儿够了CS游戏,高唱着《打靶归来》回营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