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阳人有狱
(2011-12-25 13:08:05)
标签:
第一课 |
分类: 洪波《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 |
梗阳人有狱
原文: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赂于魏献子, 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 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襃在。” 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子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可以忘忧。吾子一食之闲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献子曰:“善。”乃辞梗阳人。(《国语·晋语九》)
译文:
有个梗阳人和别人打官司,眼看着就要打输了,于是准备贿赂魏献子,魏献子想答应下来。他的下属阎没对叔宽说:“我和你一同去劝谏他吧!咱们的主人因从不受贿而闻名于诸候,现在要因为梗阳人的贿赂而生祸,不可如此啊!”两人朝见魏献子后不走。魏献子将要用餐了,问谁在庭院里,回答道:“阎明和叔襃在那儿。”魏献子就把他们召来陪自己一起用餐。阎明和叔襃在用餐时,叹息了三次。用餐完毕后,魏献子问道:“人们常说:‘只有吃饭可以忘忧。’你们在吃一顿饭的时间里叹息了三次,这是为何?”两时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我们都是小人啊,都贪心。食物刚上来时,担心不够吃,因此叹息;吃到一半儿时自我责备:主人赐食,岂会不足?所以又叹息;主人吃饱了,我们又想,但愿我们的胃口与君子之心一样,只要饱足就好,所以叹息了三回。”魏献子说:“讲得好。”于是辞拒了梗阳人的请求。
我思:
古人讲话含蓄,尤其是下谏上之时。下臣通常不敢直谏,而是七弯八拐九绕圈地讲一通别的事情,由主人自己悟去。这确实是颇费心思的,感觉他们每次有话要说时,都要先编个寓言或小故事出来。这些寓言或故事既要让对方明白他们想表达的道理,又要注意保全对方的面子,让他乐于接受,这是不是有点儿像哄小孩儿?
关于古人含蓄之事,我还听过一位师姐对《围城》中一段很有意思的话的精彩剖析。《围城》中有一句是这样的:“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就是说呀,清朝官场中送客,通常不直接言明,而是端起茶碗碰碰嘴唇而不喝,以表示“您该走了”。当时我就在想,如果那客人生性愚钝,或是没看见这个动作,就得跟他一直耗着不成?真够累人的!不过后来听说,每当此时,侍者会立刻高呼“送客”,客人也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