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道德经》(14)--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2013-03-01 09:22:35)
标签:

《道德经》

分类: 我读《道德经》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谓惚恍。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一: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译文二:  

    道这个东西,你好象看得到,又好象看不到,这就称之为“微” ,你好象听得到,又好象听不到,这就称之为“希” ,你好象抓得到,又好象看抓不到,这就称之为"夷" 。这三个方面不可能实现完美的论证,它们是融为一体的。它们既存在于事物的表面,却又不清楚明彻,又蕴含在事物的里面,但似乎能明察。它们就像一根由若于股结起来的绳子,每一小股你无法给它命名。虽然奥妙莫测,但它们同归于物体之中。因此,称它们为无形态的存在,无物质的现象,恍恍惚惚,似有似无。既看不到开端,也不知其结尾,但它们却遵循着恒古不变的自然法则,驾驭着现实世界,它能明白物质的开端与结尾。这即是道的秩序和本质。

  

【古文正解】

 

  大道惚恍悠寥也常无焉。  


  不显其形,不张其声,不著其体。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太一。  


  物莫不生乎道。以其无,故从之而不束,顺之而不约。故物生而不厌,恒以自然,是谓之天。无而不改,无而无为,无而遍焉。唯道大成。  


  是以,古今天下一于道也。象帝之先,万物自安;有帝之世,天下始乱。道不可失,或灭或返。是以治乱纷纭而益相甚矣!  


  夫唯执古道而御今,辅物顺天而不敢为,是以能复古始泰世焉。  

 

  【今文正解】 

 

  大道无可感官捉摸,永远以毫无性状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没有形象,没有声音,没有质体。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这叫做混沌的存在。  


  万物都是生自大道。正因为道的物态虚无,因此万物无不顺从于大道却不觉得被约束。所以万物生就于大道也就从来不厌弃大道,永远以自在的方式生息着,这就是天性。因为无物,所以道不会更改变化,不会有所思虑作为,遍及一切地存在着。只有道才能够通往最大的成功。  


 

  因此,古今天下都统贯在一个大道之下。过去初始的时候,没有人为没有王治,万物依恃于大道而自在生息,天下安泰;而今王侯统治天下机诈四起,天下与大道背离,所以才混乱。大道是无法挣脱的,一切暂时背离最终还是被迫返回大道或者消亡。所以,乱与治,是与非,循环纷扰,人民的生存也就不得安宁了。  


  只有归从远古以来的大道,去对待现在的存在,辅佐万物自然生息而不敢扰乱,才能够回复到以往那样的天下长久平泰。

    

补充:参玄悟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


    这大概是老子于道境之中对人体基因组直觉后的体悟。


    夷:平坦无阻的意思。这是就基因组的能量场来说的。希:真实、珍贵的意思。这是就基因组所蕴藏的世界万物的信息来说的。微:细微的意思。这是就构成基因组的物质微粒来说的。“夷”(场)、“希”(信息)、“微”(微物)这三种成分不可过细地划分,它们共同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细胞。细胞是宇宙的缩影,它蕴藏着宇宙的一切奥妙。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是说道的境界是清晰、明净的,其上面不耀眼,下面也不昏暗。你所直觉之景物,无上下内外之分,无视觉障碍,只是一派立体的灵明。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前一个“绳”是动词,即结绳。后一个“绳”是名词,即绳子。“绳绳兮不可名”,十分形象地说明了人体基因组的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人体细胞的细胞核中包含着来自父母的阴阳两套染色体,基因组就是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呈双螺旋结构,如同一条不停地扭动的绳子,这也就是首章所说的“玄之又玄”。“不可名”,是说无法为它具体命名。在老子看来无法命名的东西,却被现代科学命名为人体基因组,且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随着科学的发展,老子所创建的宏伟的哲学大厦之门,必将逐渐为人们所开启,并为整个人类带来无上的福音。


    “复归于无物”,是不停运动着的基因组“远逝”的结果。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种状态、景象是对心灵而言的,对自我而言则“无状”、“无象”。之所以称之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来说的。


    “是谓惚恍”,是说基因组处于飞速旋转状态,闪烁不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说飞速旋转的基因组是循环往复、无始无终、周流不息的。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修道者执着于古人所遵循的认识世界的道路,用来抵御今人只追求外在名利(有)的思想观念。能够知道远古万物的起源并能认识它们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因为道都作了真实的记录。这是说,人体基因组是一部记载着宇宙万物和人类历史的活的百科全书,只要具备了破译基因密码的功夫,也就把握了世界,把握了自我命运。


    现代科学已证明,人类基因组蕴藏着生命奥秘,记载着生命信息,决定着人的生老病死。但在老子看来,人类基因组不仅蕴藏着生命密码,还蕴藏着宇宙密码。只要破译了这些密码,就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过去和未来。


    本章是老子对人体基因组所作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描述,表明了道是认识真理的真正源泉。老子号召人们“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不要再在违背自然规律的道路上走下去。当今人类应当醒悟老子思想,走“返朴归真”之路,遏制社会只片面追求物质文明而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毁坏的局面。

   

 

    心得:

 

    因为受上面关于人体基因组说法的影响,我在翻译的时候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不是说明道很小,再一想,其实也说明他很大,特别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就像我们在地球上行走,始终认为地球是平的,站在太空的角度去俯瞰,原来我们美丽的家园是圆的。再说,从老子本章为我们描述的“道”来看,在老子的心中,“道”到底是什么?是空气?是氧气?在老子的年代,还没有空气的概念,更不用说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的细分,那时候空气就是天与地之间的虚无。但老子已经悟到了那个大虚空的大作用。老子在第五章就提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但而且警告“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警告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不可妄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也是说人在天地间就如同鱼在大海里,胆大妄为,胡乱折腾,会受到上天的自然惩罚。1979年美国科学家的“蝴蝶效应”一说也验证了老子的正确性。这一说法比老子要晚1300多年。但我们要明白的是老子最终要告诉我们的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现在各国都在搞军备竞赛,搞卫星,搞核武器,是的,道赋予人类无限的创造力,也许道也会让人类用自己的创造力毁灭自己。现在各国拥有的核武器能使地球毁灭多少次?当然大家都会说,拥有核武器,只是战略防御,吓唬吓唬别人,都不会用的,但如果自然不答应,就很危险,如日本的海啸,不保那一天我们的强大的军备就是魔鬼,我们管不住的魔鬼。

    再说说雾霾。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家家都有汽车,一般的普通百姓家都可以买的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可喜可贺,但大家又被PM2.5所困,显性的危害是空气有毒,隐性的危害是人的精神压抑,萎靡,久而久之,会导致什么,现在还不得而知,但肯定会有影响,而且是大影响。

    还有饮用水,大约在10年前,或者更早,一次偶然的机会,打开电视,一个外国的科学家正在做着水污染的实验,在一个放着饮用水的大器皿里滴入一滴污染源,这个污染源就会以细胞分裂的倍增的速度在水中繁衍,当污染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你开始净化,可这时候的污染细胞太多,你根本无法阻止它们迅猛的再分裂,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方法,都无法将水净化了。当时我就有了危机感,逢人便讲这个故事,以引起大家植树造林,不乱砍乱伐,有人说我杞人忧天,如今的结果是大部分的家庭都用上了饮用水净化器,一个净化器少则1000多块,多则3、4千,不无讽刺地是据调查40%的净化器都不合格,合格又能怎么样,有用的矿物质都让它吸走了。我用纯净水熬过稀饭,真的很清,不信你试试。

     朋友们,该回归了,也许现在还不迟。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