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2785读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0202285

(2018-11-08 06:38:00)
标签:

《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

人类

社会

自然

分类: 读书

第二卷:道德德性,第二章:实践的逻各斯的性质【1103b26-1104b4】,勇敢也是如此。

 

1104a35】勇敢也是一样。我们通过培养自己藐视并面对可怕的事物1104b的习惯而变得勇敢,而变得勇敢了就最能面对可怕的事物。

Ὁμοίως δὲ καὶ ἐπὶ τῆς ἀνδρείας· ἐθιζόμενοι γὰρ καταφρονεῖν 1104b τῶν φοβερῶν καὶ ὑπομένειν αὐτὰ γινόμεθα ἀνδρεῖοι, καὶ γενόμενοι μάλιστα δυνησόμεθα ὑπομένειν τὰ φοβερά.

Similarly with courage: by becoming habituated 1104b to make light of what is fearful and to face up to it, we become courageous; and when we are, we shall be most able to face up to it.

这是第二卷[道德德性]的第二章,第二卷要讨论的内容是“道德德性”,而这一章的主题是:所以研究德性就要研究实践。然而对德性的研究只能是概略的。我们现在可以明了的是,德性必须避开过度与不及。

在这里作为本章的最后一句话,亚里士多德说了两个分句。

在第一个分句里,亚里士多德说:Ὁμοίως δὲ καὶ ἐπὶ τῆς ἀνδρείας· 勇敢也是一样。

这里说的是勇敢也是一样,那么这里的勇敢是跟什么相比而说“也”是的呢。

这就是在前面所说的,出于或由于同一些事情,事物不仅可以生成、增长和毁灭,而且现实的活动就在这同一之中。其他那些较为可见的性质也是这样。比如体力,来自多吃食物和多锻炼,而强壮的人也进食多和锻炼多。

就是说事物往往是在同样的原因中生成、增长和毁灭的,例如体力就与食物与锻炼相关。亚里士多德从对事物说到体力的个例,然后说到:德性也是这样。我们通过节制快乐而变得节制,而变得节制了就最能节制快乐。

在本章前面讨论的时候说到德性时举过节制与勇敢两个具体的德性项目,所以在这一部分中前面一句说了节制,这一句中也要再说一下勇敢。所以这一句说的勇敢也是如此,这里的勇敢是与前面说的节制并列而论,共同作为所说的德性中的两个实例。

这里讨论勇敢的内容与前一句讨论节制的方式是一样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这里节制来自于对快乐的节制,而对快乐的节制就可以形成节制,正如前面所说的我们通过多吃与锻炼而提高了体力,而提高体力就在于多吃与锻炼。

那么同理,亚里士多德认为勇敢来自于对可怕事物的藐视,而对可怕事物的藐视就可以形成勇敢。亚里士多德在此解释了所谓“也”的原因。

在第二个分句里,亚里士多德说:ἐθιζόμενοι(习惯于)γὰρ καταφρονεῖν(貎视)τῶν φοβερῶν(可怕的)καὶ ὑπομένειν(忍受)αὐτὰ γινόμεθα ἀνδρεῖοι, καὶ γενόμενοι μάλιστα(事实上)δυνησόμεθα ὑπομένειν τὰ φοβερά. 我们通过培养自己藐视并面对可怕的事物的习惯而变得勇敢,而变得勇敢了就最能面对可怕的事物

这里的整体结构与前面是一样的,如果说你能够藐视可怕的事物就说明你是勇敢的,而如果你是勇敢的,那么你就一定能藐视可怕的事物。那么到底是因为藐视可怕的事物使你勇敢,还是因为你勇敢才能藐视可怕和事物呢。这里似乎是在兜圈子。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这里是兜圈子,其实这正是事物逻辑关系的体现,真实的事物是各种因素因缘相关的,而形式逻辑却将这种因缘相关的现实作了分割,将一个因缘相关的现实世界分割得支离破碎了。亚里士多德在讲述逻辑时重视的是这种分条析屡的形式逻辑,但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他还是现实的。

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时,我们是如何来观察这个世界的呢。例如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事情就是昼夜的变化。从对昼夜的变化中我们就可以形成许多不同的观察方法。最简单的是二分法,白天、黑夜。就以这样的变化来看,我们还可以形成怎样的看法呢。

中国传统上看,白天与黑夜是一种对立,但是这两种对立是可以转化的,由黑夜转化成白昼,再由白昼转化成黑夜,这样的转化可以说是永恒的。从而形成一种阴阳对立转化的基本哲学观念。

亚里士多德在讨论形而上学问题时,他也有自己的观察方法。首先,他看到了黑夜与白昼的对立,黑夜就是黑夜白昼就是白天。但是他还指出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其实还存在着很多的中间状态。如果从白昼开始观察,虽然从天亮开始到天黑之间都是白天,但白天在刚开始的时候其实天还是很暗的,只是有了一点点的亮光,这就是黎明,然后太阳出来了天一点点地亮了起来,这是清晨,然后进入太阳当头的中午,然后是太阳开始向西偏离进入傍晚,再出现日落,最后进入黑夜。其实在黑夜形成的时候也有很多的过程。

对于一个实际存在着的事物,在“是”与“非是”之间究竟处于怎样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似乎在当他要从逻辑分类上进行分析时,他必须从是或非是中选择一个,但当他平心地看待事物时,他并不否认一个真实的事物实际上往往具有是的因素与非是的因素,其实正是因为他看到了现实世界是相关的,才想到在逻辑的推理中要划清事物的界限,才会有在推理时要具有独立的逻辑项的观点。

在是与非是之间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各种差异,他说过几种可能,一种是说相同、相异、对立。还说过这里存在着差异、差别、对立、相反这样的不同相关等级,说得比较多的则是区分了相同、相似、不相似、相异、对立之间的差别。所以亚里士多德认真地讨论过相同、相似、不相似、相异、对立之间的差别,这类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的第四卷中有很详细的分析。

但亚里士多德正致力于建立一套推理法则,在推理的时候有些事情就不能这样含糊其词了。例如亚里士多德要对人说,人在晚上睡觉,现在是晚上,所以本人要去睡觉了。在这里,“晚上”应当是一个明确的概念,虽然在实际的日子里,太阳落山就可以说是晚上了,但这时黑夜才开始,算是黑夜却也还是白天的尾巴,是白天却黑夜已经开始。所以在作出推理的时候对黑夜一定要绝对的黑夜,白天就是绝对的白天,不能兼有两种可能。因此在逻辑推理时,亚里士多德确定了矛盾律,其实就是不矛盾律。

其实要绝对地认为对立事物不能同时出现也可能是属于非份的想法。这样就将一些中间过程忽略了。小孩与成人的分界在哪里就是一个模糊问题。规定几岁为成年这也是一种人为的设定,在这个设定下,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在统计意义下一到这一天就算成年人了,不到这一天就只能算是小孩,那么还差几个小时算什么,几个小时后他就算是成年人了,那么就缺这几个小时,从规定上说他不是成年人,但从本质上说,这几个小时对他有什么显著差异吗。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要按照事物的真实的形相来反映出真实的特点。那么什么是真实的形相呢,是相互对立状态,还是相互过渡的状态。反映真相就是反映事物是这个样子的那种状态,但在对立之间什么是它的真实的样子呢。一个人如果以生死为两极,那么从生而婴、幼、少、青、壮、老而死,哪一个形相是它的真相呢。从道理上说就是这样的一条原理,但真要落实到实际的地方却又是变化万端的。

所以相同与相反只是两种极端的状态,实际的事物总是处在这种极端之间而以不同的程度兼及两者。这种中间状态的观点在柏拉图的著作中就说到过多次,无论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都主张不要走极端而要形成一种中庸的状态,这才是真实的合理的状态。

亚里士多德也很重视这种极端状态与中间状态,对于现实的世界亚里士多德知道这是一个万物相关的世界,但对于推理的问题,却又坚守非此即彼的矛盾律与排中律,这里也反映出亚里士多德思想上的矛盾,现实上认为中间状态的合理性,在推理上又坚持矛盾律的正确性,他的说辞就是显现与潜在的理论。

在这一章里说到的这种现象确实具有逻辑上的循环,但这种对立面的关系却又无法截然分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