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1560 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Λ12卷-660
(2015-06-17 07:01:51)
标签: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存在思维同一性 |
分类: 读书 |
第十二卷第七章【1072b14—1072b24】,思维与思维对象的同一。
天界和自然就是出于这种本原.
On such a principle, then, depend the heavens and the world of nature.
ἐκ τοιαύτης ἄρα ἀρχῆς ἤρτηται ὁ οὐρανὸς καὶ ἡ φύσις.
吴译:于是,宇宙自然与诸天就依存于这样一个原理。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上述不动者,这就是天体与自然的原理。
它过着我们只能在短暂时间中体验到的最美好的生活,这种生活对它是永恒的(对我们则不可能),它的现实性就是快乐(因此,清醒、感觉、思维是最快乐的,希望和记忆也因此而是快乐)。
And it is a life such as the best which we enjoy, and enjoy for but a short time (for it is ever in this state, which we cannot be), since its actuality is also pleasure. (And for this reason are waking, perception, and thinking most pleasant, and hopes and memories are so on account of these.)
διαγωγὴ δ' ἐστὶν οἵα ἡ ἀρίστη μικρὸν χρόνον ἡμῖν (οὕτω γὰρ ἀεὶ ἐκεῖνο· ἡμῖν μὲν γὰρ ἀδύνατον), ἐπεὶ καὶ ἡδονὴ ἡ ἐνέργεια τούτου (καὶ διὰ τοῦτο ἐγρήγορσις αἴσθησις νόησις ἥδιστον, ἐλπίδες δὲ καὶ μνῆμαι διὰ ταῦτα).
吴译:而我们俯仰于这样的宇宙之间,乐此最好的生命,虽颇为欢愉也甚促(宇宙长存,此乐与此理长存;而吾人不能是在此世间),然其为实现者既所同然,则其为乐也亦同。吾人由此所禀受之活动与实现,以为觉醒,以为视听,以为意想,遂无往而不盎然自适,迨其稍就安息又以为希望,以为回忆,亦无不悠然自得。
亚里士多德认为天体的这种状态是最美好的生活,因为类似这种生活的美好,我们也可以体验到,只是时间太短促了,而天体是永恒的。它的实现就是快乐,无论是清醒、感觉、思维,还是希望、记忆,都是一种快乐。
就其自身的思想,是关于就其自身为最善的东西而思想,最高层次的思想,是以至善为对象的思想。
And thinking in itself deals with that which is best in itself, and that which is thinking in the fullest sense with that which is best in the fullest sense.
ἡ δὲ νόησις ἡ καθ' αὑτὴν τοῦ καθ' αὑτὸ ἀρίστου, καὶ ἡ μάλιστα τοῦ μάλιστα.
吴译:而以纯理为活动与实现者尤佳,思想必致想于事物之最佳最高者,由此所起之思想方为嘉想。
天体的生活应当是一种纯粹理智的生活,是ἀρίστου和谐的最好的,也就是在英文本中被译为and that which is thinking in the fullest sense with that which is best in the fullest sense最高的与最好的。
理智通过分享思想对象而思想自身。它由于接触和思想变成思想的对象,所以思想和被思想的东西是同一的。
And thought thinks on itself because it shares the nature of the object of thought; for it becomes an object of thought in coming into contact with and thinking its objects, so that thought and object of thought are the same.
αὑτὸν δὲ νοεῖ ὁ νοῦς κατὰ μετάληψιν τοῦ νοητοῦ· νοητὸς γὰρ γίγνεται θιγγάνων καὶ νοῶν, ὥστε ταὐτὸν νοῦς καὶ νοητόν.
吴译:思想与所想者相接触,相参与,而两者循合于一体。
在这一句话中亚里士多德说了几层意思:
①αὑτὸν δὲ νοεῖ ὁ νοῦς κατὰ μετάληψιν τοῦ νοητοῦ,思想通过分享思想对象而思想自身。
②νοητὸς γὰρ γίγνεται θιγγάνων καὶ νοῶν,思想由于接触了思想对象而产生了思想对象。
③ὥστε ταὐτὸν νοῦς καὶ νοητόν,所以思想与思想对象是同一的。
希腊文本就说了这三句,英文本也是这样的三句。但吴译本对这几句的翻译太简略了。
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提出的由于思维与被思维者的接触,使所思维者成了思维对象,所以思维与被思维的东西是同一的,在现代哲学中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也是一个很被人重视的问题,经常要为此而争论,争论的要点似乎是可知还是不可知的问题。
本人以为,举个例子说,小孩看到夜空中的亮光盘,问这是什么,他看到了这个事物,但他并不知道它是什么,只有感觉,在感觉中最多是一个眼底印象而形成的一个表象,并没有观念。当大人告诉他这叫“月亮”,虽然可能反复,但最终他知道了这叫月亮,这是我们人人都经历过、可能正经历着的事情。这个情境说明了什么。
第一,一个客观事物可以在人的感觉中形成印象。
第二,只有当人们赋予这个事物以观念,人们才能因为认识了这个事物上的人类意识而认为是认识了这个事物,所谓认识至少就是知道它是什么。就如那个小孩知道了就是这个观念,中国小孩知道它叫月亮,英国小孩知道它叫moon,法国小孩知道它叫luna,如此而已。
第三,关于它是什么,这是一个概念,是一个思维的内容,这个思维内容必须赋予要认识的事物,或者说在这个我希望认识的事物中已经被赋予了人类的意识。
第四,我们认识的其实只是关于这个事物的一个观念,而不是这个事物本身,所以如果称它为moon也可以,称它为luna也可以,这些都是人类意识,都是人可认识的。
第五,从人只能认识赋予其中的人类意识而不是这个事物本身的角度说,人是不可能“认识”这个事物本身的,对“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知的(可以感觉,就如动物虽然不知道这是月亮,但它们也可以感觉到这个东西的存在)。
第六,不可知论其实只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并不是存在论的。说客观事物不可知,只是说它本身是不可知的,我们所知的只是人类已经赋予了它的人类意识,但并不是说作为客观事物它不存在。只是说,没有人类精神,这个宇宙就没有任何意义。
第七,对于还没有赋予人类意识的客观事物,从一般人来说,确实是一点都无法知的,但如果他能知,说明他自己为事物赋予了概念,这一定是聪明人,是创造者,发明家。
第八,所以,人只能认识人所认识的。就是指个体的人只能认识前人或人类意识已经认识并已经赋值于事物上的已经存在的意识或认识。
第九,当我感觉到一个事物、一个活动、一个过程时,这种感觉作为一种指标,引导我们在心灵中搜索是否已经贮存了有关这个东西的人类意识,如果有了,就检索出来,从而我知道了这是什么。如果没有,那我们就无法认识它,或者动动脑筋自己也如同过去的圣人一样为这个事物起个名称。当原始森林中我们的祖先想出这个光盘叫“月亮”时,这历史性的一步所取得的成就,其价值绝对不会小于爱因斯坦的发现。月亮是人人知道的,是全民的,爱因斯坦的理论是精英的,并不是人人需要知道,也不是人人能知道的。
第十,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认识的是关于这个事物的概念,然后再进一步就是对概念的处理,这个观点在任何一本认识论的书籍中都会说到,如果不说这个话,还成认识论教科书吗,可是一旦讨论到具体的认识问题,似乎非要直接认识这个事物不可。谁能认识这个东西呢。如果人类没有创造精神成果,那么我们现在对事物,对所谓的“月亮”也只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与动物一样。
这个过程正好是亚里士多德说的三点,亚里士多德揭示了认识论的核心。①思想通过分享思想对象而思想自身。②思想由于接触了思想对象而产生了思想对象。③所以思想与思想对象是同一的。在人类的思想与认识的过程中,首先人类认识的就是人类的思想(通过感官能形成感觉,能感觉到这个事物的存在,这一点动物也能做到,但这不是认识,我们所认为的认识一定是一种理性的逻辑性的思维,这一点动物没有,是人类的特点),小孩知道这个感觉中的光盘叫月亮,光盘只是感觉,而他能够认识的这个“月亮”其实就是人类的思想,这就是“思想通过分享思想对象而思想自身”,小孩认识的对象只是一个人类思想的产物,思想认识思想自身。同时小孩也正是在知道了这个光盘的概念的时候而知道了这个事物的概念,就是“思想由于接触了思想对象而产生了思想对象”,所以说“所以思想与思想对象是同一的”,小孩形成的思想只能是思想对象,只有接触了思想对象小孩才形成了思想。看来德国古典哲学强调的思想与存在的同一性的观念就是从这里得到了启示的。
思想就是对被思想者的接受,对实体的接受。在具有对象思想时思想就在实现着。这样看来,在理智所具有的东西中,思想的现实活动比对象更为神圣,思辨是最大的快乐,是至高无上的。
For that which is capable of receiving the object of thought, i.e. the essence, is thought. But it is active when it possesses this object. Therefore the possession rather than the receptivity is the divine element which thought seems to contain, and the act of contemplation is what is most pleasant and best.
τὸ γὰρ δεκτικὸν τοῦ νοητοῦ καὶ τῆς οὐσίας νοῦς, ἐνεργεῖ δὲ ἔχων, ὥστ' ἐκείνου μᾶλλον τοῦτο ὃ δοκεῖ ὁ νοῦς θεῖον ἔχειν, καὶ ἡ θεωρία τὸ ἥδιστον καὶ ἄριστον.
吴译:凡能受致理知对象之怎是者,才得成其为理性。于思想活动之顷间亦正思想持获其所想对象之顷间。是以思想〈理性〉所涵若云容受神明,毋宁谓禀持神明,故默想〈神思〉为惟一胜业,其为乐与为善,达到了最高境界。
从这一句开始,关于思维方面的问题,在我们上述小孩观月的例子中已经说清楚了。
思维是最高的境界。
在这一句下面,吴译本有一个注解:本卷所用“思想”一字出于“理性”(νοῦς)或“理知”;“思想活动”(νοήσις)与思想对象(τὸ νοούμενον)符合而成一思想(τὸ νοεῖν)。亚里士多德在此取其比拟于感觉,如视觉与所视物合而成一视像(参见《论灵魂》卷三章二【425b13—427a17】,即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P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