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1539 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Λ12卷-639

(2015-05-24 06:30:59)
标签: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

宇宙

实体

整体

分类: 读书

第十二卷第一章【1069a19—1069a26】,再次定义什么是实体。

这一卷讨论的是关于宇宙的总因、原动者和作为目的因的至善。研究认为,这一卷内容明显是属于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的,是一个独立的专篇。此卷论及神学者特多,素为拉丁学者所特重。第八章言天文各节是亚里士多德晚年手笔。此卷从Λ3开篇两句Λ5开篇一句来看,似为亚里士多德自备讲稿之简录,末章Λ10则有明显的讲堂语气。

古希腊的远古时代有过一次荷马史诗记载的特洛伊战争,据推算是公元前十六世纪,也就是在三千五百多年前发生的,它的最早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而荷马史诗出现在公元前八至九世纪之间,也即是二千八百多年前,但在荷马史诗中说的是英雄与诸神,并没有创世的记载(或者说是过于简单)。最有知名度的创世记是《圣经》说的,《圣经旧约》的成书年代,当在摩西之后,大约在前十五世纪。那么《旧约》的出现大概与特洛伊战争同时,而远早于荷马。在古希腊比较完整的创世记是出现在《柏拉图全集·蒂迈欧篇》中,那么又要晚荷马近五百年了,比《旧约》则要晚了一千多年,所以比较《圣经·创世记》与《柏拉图全集·蒂迈欧篇》,上帝的创世方式是不同的,希伯来的上帝以命令而完成了创世,要有光,就有了光,要有地就有了地。而希腊的创世在荷马时代的另一本赫西俄德的《神谱》中是由卡奥斯chaos的混沌中开始的,而完整的创世说则是蒂迈欧说的:创造者是通过善、理性,并随手取来质料而完成创世的,希腊的创世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这就是一千多年时光的结果。在古希腊的创世思想中,创造者是动力,至高的善是目的,理性提供了形式,随手而得的则是质料。上帝是运用质料,通过形式而达到至善的目的,这就是古希腊的创世说,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就是源自这样的创世思想的。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又正是希伯来人从弥赛亚的观念中产生救世主并形成《新约》的前夕,当希伯来的宗教改革完成之后,希腊人为这种新的所谓公教提供了理论的根据,形成新宗教的神学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希伯来文明通过当时的亚洲大国促成并影响了希腊文明,而希腊文明则反过来影响了希伯来文明,所以是希伯来与希腊这两个“希”为现代西方世界建立了文化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是参与其事的。

古希腊学术的特点就是从变幻不定的现实中探索稳定性因素,从柏拉图的理念到形式,再到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科属关系中的上位概念,亚里士多德从变幻的现实中找到了事物稳定的本质,这就是在科属关系中的上位概念,通过不断的上下探索,亚里士多德还可以找到上位概念的上位概念,层层上求,最后可以找到能覆盖一切的上位概念,最上层的上位概念。那么这个最高层的上位概念能不能有一个稳定的实体来体现。因为在最下层的概念可以与作为“这一个”的事物联系,那么作为最上层的概念能否有一个相应的属于“这一个”的实体呢,如果能够证得这样的实体,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新思维也可以与古希腊传统的本原思想甚至希伯来传统的上帝联系起来了,所以亚里士多德在此必须对这种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分析。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将眼光从对自己周边的事物的探索而转向对整个宇宙的探索了。

一个是现实层次,一个是以宇宙整体而言的层次,从现实层次而进行宇宙的本原本体层次这是一切学术探讨的必由之路。前苏格拉底的古希腊学术也是走这样的路而来的,只是他们的讨论显得简单化了一点。万物与本原的关系就是万物与水,万物与火,万物与气,万物与数,万物与微粒的关系,在早期学者的分析中,万物与本体的关系是相当直接的,亚里士多德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如果亚里士多德也能找到万物的某种本原,那么这个本原与万物之间也不会是直接的感性的联系了。

现象层面与本质层面的关系是学术探索的基本内容,古希腊学术如此,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的思想中同样是如此。在《中论》的思想中,关于万物的层面就是世俗层面的世间法,称为世俗谛或者说俗谛,而对于本质层面的探索的层面就是真相层面的出世间法,称作胜义谛或者说真谛。在佛教的唯识学派中则对这两个层次分别称之为依他起相与圆成实相,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是进行分析思维的遍计所执相。佛教所谓的俗谛相当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现实,都是有对立面的东西,而真谛则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本体相当,是一种没有对立相的无差别的境界。世界只有一个,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相通的,虽然语言与表达方式可能不同。

人类思维就是要分析天天感觉到的世间的万物,同时要讨论这些万物的共同的本质,所以无论这个学术的语言是如何的奇特,最后总要归结到现象与本质这样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上面。西方学术如此东方学术也是如此,古代学术如此现代学术也是如此。我们现代哲学所讨论的同样是这个永恒的主题,所有的讨论,无论从什么范畴进行分析,其实就是对这个主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的展开而已。

对实体的思辨,也就是对各种实体的本原和原因的探索。

The subject of our inquiry is substance; for the principles and the causes we are seeking are those of substances.

Περὶ τῆς οὐσίας ἡ θεωρία· τῶν γὰρ οὐσιῶν αἱ ἀρχαὶ καὶ τὰ αἴτια ζητοῦνται.

吴译:我们研究的主题是本体;我们所探讨的正是本体的原理与原因。

亚里士多德说Περὶ τῆς οὐσίας ἡ θεωρία,字面上是对于οὐσία的理论,当然这应当是对关于οὐσία的理论探究、思辨,或者说以οὐσία为目标的理论研究,就是要研究关于οὐσία的原理ἀρχαὶ和原因αἴτιαἀρχαὶ的通常含义是开始,那么在此就是开始的原因、第一原因,苗译本译为本原,而吴译本则译为原理。

如果宇宙是个整体,实体就是最初的部分,如若它被看作是连续的,实体仍然是最初的,然后是性质,然后是数量。

For if the universe is of the nature of a whole, substance is its first part; and if it coheres merely by virtue of serial succession, on this view also substance is first, and is succeeded by quality, and then by quantity.

καὶ γὰρ εἰ ὡς ὅλον τι τὸ πᾶν, ἡ οὐσία πρῶτον μέρος· καὶ εἰ τῷ ἐφεξῆς, κἂν οὕτως πρῶτον ἡ οὐσία, εἶτα τὸ ποιόν, εἶτα τὸ ποσόν.

吴译:倘宇宙为一整体〈完物〉,本体就是这整体的第一部分;倘这整体只是各部分的串联,本体便当在序次上为第一,其次为质,继之以量。

亚里士多德说καὶ γὰρ εἰ ὡς ὅλον τι τὸ πᾶν,从字面上就也就是如果完全是完全的,可能当时的人只要在学院这样的环境中说了这样的话,那么大概是会将它理解成,如果宇宙是一个整体、我想如果从字面上说,只要将一个完整的东西当作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这几个字表示的,所以我们对上古文献的理解,是不是正确就很难说了,为什么一定要说成如果宇宙是个整体呢,英文在翻译时就是这样说的,只能讲如果这样说了,我们现代的人是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了。

亚里士多德说了,如果宇宙是一个整体,那么ἡ οὐσία πρῶτον μέρος,字面上说,οὐσία就是第一部分。这个第一部分也可以理解成“最初的部分”,所以这个第一是时间上的第一,作为时间上的第一,现在是否还存在,蛋是成为鸡的第一个东西,其实就是第一个细胞,但当鸡出来后蛋早就不存在了,那么οὐσία在时间上作为宇宙的第一部分,就是形成宇宙时的胚胎,那么对于这个宇宙,它是否依然存在呢。如果说οὐσία是宇宙构成上的第一部分,那么这个部分在哪里,能否指证出来看看呢。

如果καὶ εἰ τῷ ἐφεξῆς,即如果οὐσία是由各ἐφεξῆς而成,这个ἐφεξῆς也是εξῆς,在K12最后的概念定义中说了它表示:相继、串联、顺接这样的意思,就是一个一个事物按照顺序依次连接。如果宇宙的各部分是这样的连续串联起来的,那么οὐσία在顺序上就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性质,再次是数量。

这样说了,但总觉得很模糊,这个οὐσία到底在哪里,能不能拿出来呢。

但这一切并不在单纯意义上同样存在,而有的是性质,有的是运动。若不然不白、不直也就是存在的了。不过我们总说这类东西“是”,例如“是不白的”。

At the same time these latter are not even being in the full sense, but are qualities and movements of it,-or else even the not-white and the not-straight would be being; at least we say even these are, e.g. ‘there is a not-white’.

ἅμα δὲ οὐδ' ὄντα ὡς εἰπεῖν ἁπλῶς ταῦτα, ἀλλὰ ποιότητες καὶ κινήσεις, ἢ καὶ τὸ οὐ λευκὸν καὶ τὸ οὐκ εὐθύ· λέγομεν γοῦν εἶναι καὶ ταῦτα, οἷον ἔστιν οὐ λευκόν.

吴译:同时后两者实际上只是本体的秉赋与动变,并非全称实是,——将这些也算作实是,“不白”“不值”之类便也成为实是;至少我们有时也得说“这里是一个不白的”。

亚里士多德指出ἅμα δὲ οὐδ' ὄντα ὡς εἰπεῖν ἁπλῶς ταῦτα, ἀλλὰ ποιότητες καὶ κινήσεις,这里ἅμα δὲ οὐδ' ὄντα,就是οὐσία外的东西,并不是ἁπλῶς ταῦτα简单的、单纯的、完全的,即不是全称的,所以发生与数量只是οὐσία的秉赋与运变,其实说穿点就只是除了οὐσία之外的九种范畴,都只是οὐσία的偶性而已,如果它们也可算是οὐσία,那么不白、不直也可以算是οὐσία了。

不过认为,我们有时也会说οἷον ἔστιν οὐ λευκόν,是不白的。

其他的范畴都不分离存在。

Further, none of the categories other than substance can exist apart.

ἔτι οὐδὲν τῶν ἄλλων χωριστόν.

吴译:又,除了本体而外,其它各范畴均不能独立存在。

这里再归纳一句ἔτι οὐδὲν τῶν ἄλλων χωριστόν,字面上看就是说了没有一个是可以分离的,但英文阐释为除了οὐσία以外的其他范畴都不能独立存在。

这里的几句,如果只看希腊文的原文,似乎每一句都是不完整的,都可以作多种的解释的,但英文本的意思是明确的,至少现在的人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从无法直接理解到可以理解,这里的转化,是不是一定是正确的呢,如果前一种其实(至少在当时)也是很容易理解的意思,那么究竟哪个是对的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