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1407 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Θ09卷-507

(2015-01-12 07:27:44)
标签: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

这一个

第一个

分类: 读书

第九卷第七章【1049a25—1049b4】,关于什么是第一事物。

如若存在着某种最初的东西,另外的东西不再说成是那个做的,这种东西就是最初质料,例如,土是气做的,气不是火而是火做的,那么火就不是某一这个而是最初的质料。

And if there is a first thing, which is no longer, in reference to something else, called ‘thaten’, this is prime matter; e.g. if earth is ‘airy’ and air is not ‘fire’ but ‘fiery’, fire is prime matter, which is not a ‘this’.

εἰ δέ τί ἐστι πρῶτον ὃ μηκέτι κατ' ἄλλο λέγεται ἐκείνινον, τοῦτο πρώτη ὕλη· οἷον εἰ ἡ γῆ ἀερίνη, ὁ δ' ἀὴρ μὴ πῦρ ἀλλὰ πύρινος, τὸ πῦρ ὕλη πρώτη οὐ τόδε τι οὖσα.

吴译:假如世上有第一种事物,它无所赖于另一些称为“那个”的事物;这就是原始物质;例如土虽非气,却是由气而成,气虽非火,却是由火而成,至于火则是原始物质,它只是一般的“那个”而不自为一“这个”〈个体〉。

前面说过古希腊学者所追求的就是关于起点的问题,古希腊哲学不喜欢无限这样的不确定的东西,因为无限体现的是一种没有边界的无定现象,希腊哲学追求确定。所以哲学要寻找原因,但原因不能无限制地找下去,在一个阶段追根探源的推理之后必然要找到一个确定的存在,这个确定的东西就是起点。在几何学中就是公理,在哲学中就是本体,就是不动的动者。这里说的第一质料就是这种作为起点的东西。这一点与东方哲学就有很大的差别,例如佛教思想认为一切都是因果关系,没有什么可以成为没有原因的作为第一事物的“本体”,所以在整个世界中一切都是处在因缘之中而相互联系,这与我们前面分析过的古希腊哲学的等级性的科属关系是不同的。

亚里士多德举例说明这个原理:如果说有一个东西,它不可能成为这一个(这就是前面说过的,箱子不是木头,但箱子是由木头做的,称作“木头的”),但它可以成为其他事物的“这个的”,那么它就是第一事物,例如水虽然不是气,但水由气构成,这就可以说水是“气的”,气也不是火,但气可以由火构成,那么气可以称之为“火的”,但火不是任何其他东西所构成的,所以火不可能成为这一个的“某某的”,那么火就是起点了,火就是第一事物,看来这里亚里士多德是以赫拉克利特的观点为例来说这个问题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火,当然如果以泰勒斯的观点来说,也是可以的,泰勒斯认为世界是水,当然以气为第一事物也是可以的。这本来就是一种观点并不是实证性的东西。

因此,主体和载体由于是不是某一这个而有区别。例如,人、身体、灵魂是各种属性的主体,而文雅的和白是属性。

For the subject or substratum is differentiated by being a ‘this’ or not being one; i.e. the substratum of modifications is, e.g. a man, i.e. a body and a soul, while the modification is ‘musical’ or ‘pale’.

τούτῳ γὰρ διαφέρει τὸ καθ' οὗ καὶ τὸ ὑποκείμενον, τῷ εἶναι τόδε τι ἢ μὴ εἶναι· οἷον τοῖς πάθεσι τὸ ὑποκείμενον ἄνθρωπος καὶ σῶμα καὶ ψυχή, πάθος δὲ τὸ μουσικὸν καὶ λευκόν·

吴译:底层加以区分可成为个体与非个体两类属性演变的底层。底层为一个“人”(即身与魂的综合个体),而属性则为“文明的”或“白的”。

亚里士多德将上述结论性的观点联系到主体τὸ καθ'和载体ὑποκείμενον的关系上,它们的区别就是“这个”与“这个的”,例如人是主体,而白是属性,因为白是“人的”。看来“这一个”是比“这一个的”要高一层次。

这里有一个问题,在前面的讨论中说过载体就是主体,而这里说了载体与主体的区别διαφέρει τὸ καθ' οὗ καὶ τὸ ὑποκείμενον,这里的意思似乎有矛盾之处。

从亚里士多德在这里说的话来看,主体与载体的关系就如木头与箱子的关系。如果在木头与箱子的关系中以木头为第一质料,那么木头就是木头自身,而箱子则是由木头做成的,称作“木头的”。类比到主体与载体,就是这个东西,从这个东西自身而言就是“这一个”而就载体而言,则应当是由这一个东西所构成的,就是“这一个的”。例如一只杯子,从自身而言的主体就是杯子,那么它的载体,其实就是这个东西,但从意义上说就是“杯子的”。人之为人从人的自身而言,人就是主体,那么凡是属于人的,包括载体,就是“人的”。

一个主体变得文雅了,不说他是文雅,而是文雅的,不说一个人是白色,而说是白的。正如那个做的一样,也不说一个人是行走或运动,而说行走的或运动的。

(The subject is called, when music comes to be present in it, not ‘music’ but ‘musical’, and the man is not ‘paleness’ but ‘pale’, and not ‘ambulation’ or ‘movement’ but ‘walking’ or ‘moving’,-which is akin to the ‘thaten’.)

(λέγεται δὲ τῆς μουσικῆς ἐγγενομένης ἐκεῖνο οὐ μουσικὴ ἀλλὰ μουσικόν, καὶ οὐ λευκότης ὁ ἄνθρωπος ἀλλὰ λευκόν, οὐδὲ βάδισις ἢ κίνησις ἀλλὰ βαδίζον ἢ κινούμενον, ὡς τὸ ἐκείνινον

吴译:在人具有文明时不说这是“文明”而说“文明的”,脸是“白的”,不说这是“白”;而“正在散步或动作的”,不说这是“散步或动作”——这些相似于“那个的”〈而不是那个体的物质〉。

这一段话是放在括号里的,是对上面这句话的注释。

一个人变得文明了,我们不说他是文明,而说他是文明的,因为文明只能是一种属性。而他在散步,就说他是在散步的,以表示这是某主体的一种表现。

凡是在这样的地方,那终极的东西就是实体,凡不是在这样的地方,而称谓是某一形式,或某一这个,终极的东西就是质料或质料的实体。

Wherever this is so, then, the ultimate subject is a substance; but when this is not so but the predicate is a form and a ‘this’, the ultimate subject is matter and material substance.

ὅσα μὲν οὖν οὕτω, τὸ ἔσχατον οὐσία· ὅσα δὲ μὴ οὕτως ἀλλ' εἶδός τι καὶ τόδε τι τὸ κατηγορούμενον, τὸ ἔσχατον ὕλη καὶ οὐσία ὑλική.

吴译:于是,若然如此,则其最后底层为一本体;如其不然,倘其云谓为一形式或一个体,则最后底层当为物质或材料本体。

这是对这一段话的归纳,其实本段话中最主要的就是第一句,因为在这第一句中对第一事物作了定义。也就是说在一个事物的系列中最后的那个就是οὐσία。这句话其实是对οὐσία的又一次的定义。但前面说οὐσία是指“这一个”,而现在是指第一事物,这是有差异的。就以上面所说的“水”而言,水是不是οὐσία,如果是这一个水,当然应当说就是οὐσία,但按照这里的说法,水是气的,气是火的,那么火才是οὐσία,而这里说的火其实也并没有指是这一个的火。这一个的水可以说是οὐσία,而一个系列最终的火也是οὐσία,这是一个可能的问题。在后世的学术思想中,宗教思想中,οὐσία作为第一事物的观点远比作为这一个事物要强。

说质料和属性是那个做的是正确的,因为两者都不确定。

And it is only right that ‘thaten’ should be used with reference both to the matter and to the accidents; for both are indeterminates.

καὶ ὀρθῶς δὴ συμβαίνει τὸ ἐκείνινον λέγεσθαι κατὰ τὴν ὕλην καὶ τὰ πάθη· ἄμφω γὰρ ἀόριστα.

吴译:由此,这就确知“那个的”该可应用于物质底层,也可援用于属性方面;以指示个体底层;因为材料与属性两者均非决定性事物。

质料与属性是那个做的,因为两者都不确定。这句话里可以体会到,古希腊哲学对“确定”的重视,与前面说的无限可以联系起来看,古希腊哲学追求的是确定而不是无限。其次,前面说过质料是οὐσία,前面也说过由形式与质料所形成的“这一个”也是οὐσία,现在则说最终的是οὐσία,而且又说质料不是确定的,所以就是说质料不是οὐσία。这里的上一句中的问题也是相关的。看来亚里士多德在这个问题上还有新的理解。

已经说过了,什么时候应该说一事物是潜在的存在,什么时候不是。

We have stated, then, when a thing is to be said to exist potentially and when it is not.

πότε μὲν οὖν λεκτέον δυνάμει καὶ πότε οὔ, εἴρηται.

吴译:这里,我们已说明了一事物何时可称为潜在,又何时则不是潜在。

小结一下前面说的就是什么时候是潜存,什么时候不是,因这正是本章前面提出的问题:本章第一句话就是Πότε δὲ δυνάμει ἔστιν ἕκαστον καὶ πότε οὔ, διοριστέον,即但我们必需阐明一事物何时是潜在,何时又不潜在,现在则是在完成了这个问题的讨论之后,对开端的一个回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