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1155 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Γ04卷-255
(2014-05-05 05:44:55)
标签: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矛盾律命题逻辑关系 |
分类: 读书 |
第四卷第四章【1008a9—1008a22】,关于矛盾律。
前面亚里士多德说了四个命题之间可能形成两种情况,一种在中译吴译本中称为(甲)的说法就是:“如果原命题与否命题都为真,那么逆命题与逆否命题也将为真。”,另一种在中译吴译本中称为(乙)的说法就是:“如果原命题与否命题只有一个为真,那么逆命题与逆否命题相应地只有一个为真”,在关系上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的真值是一致的,而否命题与逆命题的真值也是一致的。在此对这甲乙两个命题亚里士多德继续说下去,但先说乙再说甲:
而假如不在一切情况下如此,那就可能承认例外的情况;假如在一切情况下如此,那么,或者是一切肯定为真的地方,否定亦会为真;或者是肯定为真的地方否定亦为真,而否定为真的地方肯定并不全部为真。
And if not of all, the exceptions will be contradictories of which admittedly only one is true; but if of all, again either the negation will be true wherever the assertion is, and the assertion true wherever the negation is, or the negation will be true where the assertion is, but the assertion not always true where the negation is.
καὶ εἰ μὲν μὴ περὶ πάσας, αὗται ἂν εἶεν ὁμολογούμεναι· εἰ δὲ περὶ πάσας, πάλιν ἤτοι καθ' ὅσων τὸ φῆσαι καὶ ἀποφῆσαι καὶ καθ' ὅσων ἀποφῆσαι καὶ φῆσαι, ἢ κατὰ μὲν ὧν φῆσαι καὶ ἀποφῆσαι, καθ' ὅσων δὲ ἀποφῆσαι οὐ πάντων φῆσαι.
吴译:假使不完全真确,(乙)则矛盾终只有一面真,另一面就必然是假的。但是,假如这理论完全都真确,(甲)则(子)其正面真确时,反面也就该真确,反面真确时,正面也就该真确;(丑)或者是正面真确处,反面必然真确,而反面真确处,正面不必然真确。
这里先说上面提到的(乙)的情况:καὶ εἰ μὲν μὴ περὶ πάσας(And if not of all)假如不完全是真的,那就属于第二种即(乙)的情况了,在矛盾的双方中只有一个方面是真的αὗται ἂν εἶεν ὁμολογούμεναι(which admittedly only one is true),另一方面就一定是假的了。“是人”与“不是人”只可能有一个是真的,另一个一定是假的。
如果不全是真的,那么亚里士多德说了一句,好吧,那么它们之中就需要判定了,亚里士多德就说了这一句话,判定、商定这个词,亚里士多德用的是关于相似ὁμολογούμεναι的同根词,从他的话中可以体会到既然有相似的同类的,那么肯定也有不相似不同类的,这就使英文在阐释这一句话时,认为the exceptions will be contradictories of which admittedly only one is true,在包含着矛盾的东西中只有一个是真的,因为就是两个情况,那么肯定另一个就是假的。而两个中文本的说法是两样的,苗译本说“那就可能承认例外的情况”吴译本则说“则矛盾终只有一面真,另一面就必然是假的”,吴译本说得比较正确准确,而苗译本要承认什么例外呢,这里什么是“例行的”如果有了例行的才可能有例行之外的。
然后再说上一句中提到的(甲)的情况:他说,如果上述理论εἰ δὲ περὶ πάσας(but if of all),亚里士多德说得也很简单,他只说了一句“如果是全部”,全部什么呢,因为上面已经说了有种现象是并不是全部成立,那么这里的全部当然是指全部成立,也即全部是正确的呢,就是指既是人又不是人,既白又不白是完全为真的这种现象。当是完全正确的时候,就是属于第一种即(甲)的情况了,那么又可以分解成两种情况:
因为上面说的甲乙是一个层次上的,在此属于一级指标,现在要说的是另一个层次的,在此是属于二级指标的问题,所以吴译本编号也是另一个层次的,第一级指标用的“甲”与“乙”是“天干”层次的指标,而第二级指标就是它们的下一层次,使用了“子”与“丑”的“地支”层次的指标。
这里的总指标是(甲),(甲)的说法就是:“如果原命题与否命题都为真,那么逆命题与逆否命题也将为真” ,然后对这个(甲)分成第一种(甲子)和第二种(甲丑)分别讨论:
第一种(甲子),吴译本在此编号为“子”,后面第二个就是“丑”,第一种情况就是and the assertion true wherever the negation is,当其正面为真时,反面也就应该是真,反过来说反面为正时,正面也应当为真。
第二种(甲丑)情况就是or the negation will be true where the assertion is,或者是正面为真,反面也必定为真,或者是but the assertion not always true where the negation is,反面为真时,正面的却不一定为真。也就是说反面的情况中与正面并不是完全等价,只是有可能等价。用现在形式逻辑的话来说,原命题为真,那么与它等价的逆否命题也是真,而逆命题则不是真。
在讨论了第二种情况,即(甲丑)后,这里又要分两种情况来分析,英文本编号为(a)、(b),其实这里的(a)就是接着对前这一句(丑)说下来的,而英文的(b)则是这里说的(子)。
And (a) in the latter case there will be something which fixedly is not, and this will be an indisputable belief; and if non-being is something indisputable and knowable, the opposite assertion will be more knowable.
καὶ εἰ μὲν οὕτως, εἴη ἄν τι παγίως οὐκ ὄν, καὶ αὕτη βεβαία δόξα, καὶ εἰ τὸ μὴ εἶναι βέβαιόν τι καὶ γνώριμον, γνωριμωτέρα ἂν εἴη ἡ φάσις ἡ ἀντικειμένη·
吴译:在后一情况,(丑)一个反面已确定,这将是不可争议的信条;“无是”既然可知而且不可争议,则其反面的“正是”应更为可知了。
在in the latter case后一种情况下,就是正题是真的,反面一定为真,而反面是真时,正面却不一定为真,这就是某种一定不存在的东西了there will be something which fixedly is not,如果我们确信这一点,那么再反过来说与之相对立的,即正面的为真就更可靠了the opposite assertion will be more knowable。
But (b) if it is equally possible also to assert all that it is possible to deny, one must either be saying what is true when one separates the predicates (and says, for instance, that a thing is white, and again that it is not-white), or not.
εἰ δὲ ὁμοίως καὶ ὅσα ἀποφῆσαι φάναι, ἀνάγκη ἤτοι ἀληθὲς διαιροῦντα λέγειν, οἷον ὅτι λευκὸν καὶ πάλιν ὅτι οὐ λευκόν, ἢ οὔ.
吴译:但是,若说(子)一切凡可否定的均可予以肯定,那么是否可将“是又不是”那两个云谓分开来,让他作确切的答复呢(例如不说“白又不白”而说“此物为白”,再说“此物为不白”)。
这是针对上述第一种情况中的第一种,即(子)而说的,第一种情况就是当其正面为真时,反面也就应该是真,反过来说反面为正时,正面也应当为真。比如说“既白又不白”当正面说的“白”被肯定了,如果反而的“不白”也可以肯定,那么其实就是分开说成两件事了。
本节从【1008a4】开始的一大段话的句子结构很复杂,倒过来颠过去那些编号甲、乙、子、丑、a 、b 之间不仅有指标层次上的差别,而且话都是互相交叉着说的。
【1008a4—a8】是一段总的说明。
然后作了(甲)、(乙)两个分类说明。(甲)为【1008a9—10】的一句,我们给它一个标记为A,(乙)为【1008a11—12】的一句话,给予标记为B。这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说过了,这一篇就是从这里接着说下去的。
文章顺序是先说(乙),再说(甲)。先说的是针对上一句的(乙)的,就是【1008a12—13】给予标记为C句。然后是针对上一句中的(甲)进行分析,就是【1008a13—15】标记为D。
其实D句本身很短,吴译本中就一个“则”字,然后就是说对(甲)要分两种情况讨论,就是二级指标的“子”与“丑”。“子”句我们上面写作(甲子)就是【1008a13—14】标记为E,“丑”句我们上面写作(甲丑),即【1008a14—15】标记为F,DEF三句前后相继,但EF是包括在D中的。
在说完D句之后又要分开说明了,在英文本中出现(a)、(b),虽然(a)在(b)前,但先说的(a)即【1008a15—20】却是针对上面“丑”说的,我们标为G,所以吴译本就直接标上了记号为“丑”,而后说的(b)即【1008a20—22】,却是针对前面的“子”说的,我们标上H。
从A句到H句在文章顺序上是前后连续的,但其中的内容针对性却是交错的。
总说分成A句(甲)与B句(乙),C句说明B句(在先),D在后说明A句,D句中包含了E句(子)与F句(丑),然后是G与H,G句(a)说明“丑”,H句(b)说明“子”。
下一篇里,说明“子”的H句还要分成(i)(ii)两个分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