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1138 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Γ04卷-238
(2014-04-18 05:51:09)
标签: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矛盾律隶属度杂谈 |
分类: 读书 |
第四卷第三章【1005b6—1005b33】,提出矛盾律。
故这样一种本原显然是所有本原之中最为确实的,它到底是什么,接着我就要讲到。
Evidently then such a principle is the most certain of all; which principle this is, let us proceed to say.
ὅτι μὲν οὖν βεβαιοτάτη ἡ τοιαύτη πασῶν ἀρχή, δῆλον· τίς δ' ἔστιν αὕτη, μετὰ ταῦτα λέγωμεν.
吴译:现在,让我们进而说明什么是这样一个最确实原理。
这种最基本的不会弄错的原理ἀρχή (principle)就是一切原理中最确切βεβαιοτάτη的一个。
在英文本中就是说的principle,在中文里,原理本身就可以理解成一个系列,而如果译成“本原”,就带有根本性的东西,往往就将它理解成某一个最重要的东西。而现在这里说的就是一系列的原理中最确切的一个,这个原理就是如下所定义的。
同一种东西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依存于又不依存于同一 [所有可能的其他限制都应加上,以防备逻辑上的困难],它即是所有本原之中最为确实的一个,因为它具备了先前说过的规定。
It is, that the same attribute cannot at the same time belong and not belong to the same subject and in the same respect; we must presuppose, to guard against dialectical objections, any further qualifications which might be added. This, then, is the most certain of all principles, since it answers to the definition given above.
τὸ γὰρ αὐτὸ ἅμα ὑπάρχειν τε καὶ μὴ ὑπάρχειν ἀδύνατον τῷ αὐτῷ καὶ κατὰ τὸ αὐτό (καὶ ὅσα ἄλλα προσδιορισαίμεθ' ἄν, ἔστω προσδιωρισμένα πρὸς τὰς λογικὰς δυσχερείας)· αὕτη δὴπασῶν ἐστὶ βεβαιοτάτη τῶν ἀρχῶν· ἔχει γὰρ τὸν εἰρημένον διορισμόν.
吴译:这原理是:“同样属性在同一情况下不能同时属于又不属于同一主题”;我们必须预想到各项附加条件,以堵住辩证家乘机吹求的罅隙。
亚里士多德说本文中所谓的基本的原理就是说,that the same attribute cannot at the same time belong and not belong to the same subject and in the same respect,同样的attribute不可能在同时same time既属于又不属于同一个东西same subject或同一个方面same respect。在此我们要将各种可能的条件都加以限制,以免有人在此找岔。
这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一切原理中最确切的原理,同一个东西不可能在同一个方面既是又不是,这就是形式逻辑中最重要的矛盾律。亚里士多德在这一卷中提出了后来成为形式逻辑中最重要的两条原则,一条是矛盾律,另一条是排中律,亚里士多德为形式逻辑的形成作出了最初的规定。
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主张同一事物存在又不存在,就如有些人认为赫拉克利特说过一样。
For it is impossible for any one to believe the same thing to be and not to be, as some think Heraclitus says.
ἀδύνατον γὰρ ὁντινοῦν ταὐτὸν ὑπολαμβάνειν εἶναι καὶ μὴ εἶναι, καθάπερ τινὲς οἴονται如此 λέγειν Ἡράκλειτον.
吴译:因为这符合于上述的界说,这就是一切原理中最确实的原理。传闻赫拉克利特曾说“同样的事物可以为是亦可以为非是”,这是任何人所不能置信的。
上面提出这个道理的原因在于任何人都不可能认为同一事物存在又不存在εἶναι καὶ μὴ εἶναι(to be and not to be)。其实这一句的英文本并不难理解,就是说对于一个人来说要认为一个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是不大可能的,就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样,这里赫拉克利特讲的,就是说一个人可以认为一个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这句话的吴译本将前面的这句话放在赫拉克利特说出来的形式翻译了出来,吴译本说:“因为这符合于上述的界说,这就是一切原理中最确实的原理。传闻赫拉克利特曾说‘同样的事物可以为是亦可以为非是’,这是任何人所不能置信的。”
因为一个人说什么,并不必然就主张什么,假如相反的东西不可能同时依存于同一事物(通常的限制仍须加在这一命题中),一种意见与另一种意见相对立就是与它相反,很明显同一个人不可能主张同一事物同时存在又不存在;因为犯这种错误的人就会同时具有彼此相反的意见。
For what a man says, he does not necessarily believe; and if it is impossible that contrary attributes should belong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same subject (the usual qualifications must be presupposed in this premiss too), and if an opinion which contradicts another is contrary to it, obviously it is impossible for the same man at the same time to believe the same thing to be and not to be; for if a man were mistaken on this point he would have contrary opinions at the same time.
οὐκ ἔστι γὰρ ἀναγκαῖον, ἅ τις λέγει, ταῦτα καὶ ὑπολαμβάνειν· εἰ δὲ μὴ ἐνδέχεται ἅμα ὑπάρχειν τῷ αὐτῷ τἀναντία (προσδιωρίσθω δ' ἡμῖν καὶ ταύτῃ τῇ προτάσει τὰ εἰωθότα), ἐναντία δ' ἐστὶ δόξα δόξῃ ἡ τῆς ἀντιφάσεως, φανερὸν ὅτι ἀδύνατον ἅμα ὑπολαμβάνειν τὸν αὐτὸν εἶναι καὶ μὴ εἶναι τὸ αὐτό· ἅμα γὰρ ἂν ἔχοι τὰς ἐναντίας δόξας ὁ διεψευσμένος περὶ τούτου.
吴译:一个人的说话当然不是必须置信;假如相反属性不该在同时属之于同一主题(常有的条件必须循例予以附加),假如一条规律反驳只一条规律者便与之相反〈矛盾〉,那么这就显然是不可能的:“同一人,在同一时间,于同一事物,既信为是又信为不是”;如果有人发生这样的错误,他就同时执持了两相对反的意见。
这里一开始亚里士多德就是接着上面赫拉克利特的话而说的,亚里士多德说:For what a man says, he does not necessarily believe,赫拉克利特说了这样的话并不表示他必须相信这样的话。相反的东西不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事物或同一方面之中,意见的对立也表明两种意见是相反的,那么obviously it is impossible for the same man at the same time to believe the same thing to be and not to be很明显一个人不要能主同时主张同一事物to be and not to be既存在又不存在,即既是又不是。
如果一个人在这里出现了错误,一定是因为他同时执持了相反的意见。
因此,所有进行证明的人都把它作为一个可以追溯到最终论断,因为它本性上就是一切其他公理的本原。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all who are carrying out a demonstration reduce it to this as an ultimate belief; for this is naturally the starting-point even for all the other axioms.
διὸ πάντες οἱ ἀποδεικνύντες εἰς ταύτην ἀνάγουσιν ἐσχάτην δόξαν· φύσει γὰρ ἀρχὴ καὶ τῶν ἄλλων ἀξιωμάτων αὕτη πάντων.
吴译:为此之故,凡是逐节追求证明的人,总是逼到最后一条规律为止;终极规律自然地成为其它一切原理的起点。
所以不能同时执持相反的意见就是一个终极性的证明,这就是一切原理的起点。
在这一节中亚里士多德讨论了对立的观点不能同时出现,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与不是,矛盾的两者中只能选择取其中的一个意见。这就是后来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当然这里用的是“律”就是矛盾定律而不是矛盾定理,说明这只是一个可以证伪的定律而不是具有神性的定理。在形式逻辑中矛盾律可以说是第一定律,但矛盾律并不是逻辑的定律更不是第一定律了。相干逻辑就允许对立共存的。就在这一卷里亚里士多德讨论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相同、相似、不相似、相异、对立,而矛盾律在这里说的只就是事物与其对立物的关系,不是这一个就是对立的那一个。但亚里士多德又肯定了事物之间除了对立关系还有其他关系,这种关系落实到一个事物中,就会出现在这一个事物身上体现出对立双方的特征。一个实际存在的具体事物,其实就是处在对立之间的一个地位上,在它身上同时具有对立双方的特征,只是这种特征在不同事物中或这个事物的不同发展程度上有不同的比例而已,就是在这一个事物身上具有的对立特征的隶属度。如果以新生婴儿与百岁老人为两个极端,那么实际上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是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个年龄上,一个20岁的小青年,与婴儿相比大了些,与百岁相比小了些,到他60岁时,也只上比婴儿大些比百岁小些,所以他总是具有对立双方的特征,只是比例不同而已。一个人固然不可能同是既是婴儿又是百岁,但他总是处于两者之间,同时具有多少比例的这一端与另一个比例的那一端。形式逻辑其实是一种走极端的方式。
这是第四卷的第三章,吴译本在此还有一个注释,指出与这里说的矛盾相关的内容还可以参看章节:卷B(第三卷)第三章【995b6-10】、【996b25 -997a15】,就是关于第二个疑问的有关内容,还可参看卷K(第十一卷)【1061b31-1062a2】、【1062a31-35】。
这一节的要点就是:A不能同时是B与非B,所以没有人应该认为A是“B又是非B”。相关内容在【1012a14】的注释中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