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1097 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B03卷-197

(2014-03-08 07:14:07)
标签: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

实体

形式

是其所是

分类: 读书

第三卷第四章999b19—999b24】,实体还是形式。

果真如此主张,便会碰到这样的难题,在什么情况下如此主张,在什么情况下不呢?显然不能在所有情况下都是如此,因为我们不能设定在某些房屋之外有某所房屋存在

But again if we are to suppose this, it is hard to say in which cases we are to suppose it and in which not? For evidently it is not possible to suppose it in all cases; we could not suppose that there is a house besides the particular houses.

εἰ δ' αὖ τις τοῦτο θήσει, ἀπορία ἐπὶ τίνων τε θήσει τοῦτο καὶ ἐπὶ τίνων οὔ. ὅτι μὲν γὰρ ἐπὶ πάντων οὐχ οἷόν τε, φανερόν· οὐ γὰρ ἂν θείημεν εἶναί τινα οἰκίαν παρὰ τὰς τινὰς οἰκίας.

吴译:但是,(乙)假定了我们承认综合实体之外另有抽象事物,这还难决定,那些事物可有,那些没有,因为明显地,这不会一切事物都可有抽象存在;我们不能说在若干幢个别房屋以外,另有一幢房屋。

前一节提出了“当某物陈述质料的时候,也最是某物在组合物之外的时候”,关于某物的存在可能性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两点不同情境。上面分析了第一种情况,这里是第二种情况,所以吴译本冠之以(乙),但英文本,对前一种情况是标上(A)的,但这里其实也应当标一个(B)却没有标上。

上一节的主题是这样的几个要点,首先是问题,就是指在现实的事物之外有没有抽象事物存在,在此前的讨论中说有,可以有很多理由,说没有也可以列举很多理由,所以亚里士多德针对这样的疑惑,他认为如果说没有,那么有的问题说不清楚,如果说有,那也要有一定的理由与条件,才能有的。这就是第二层次的问题(甲)。亚里士多德指出:①如果在各个个体以外,全都没有另一抽象事物存在,那么所有事物就只是感觉对象而世上就不会有理知对象,所谓知识就只是感觉,感觉之外便无知识。②永恒与不动变的事物就也不可能有。③如果完全没有永恒事物,创造过程也不会有。④一物必由另一物生成,但必须存在有一原始的非创造事物。⑤创造与动变的发展不仅必须有一个初限,而且每一动变必有一目的,没有无尽止的动变。在作了这样的分析之后,亚里士多德认为,所以综合实体之外,必须另有事物,即“形状或通式”。

上面提出的是在有的时候存在着个体事物外的东西,有的时候可能没有,有的时候是不被生成而生成别的事物的顶级上的substance或者essence,那么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那么这些不同的情况将分别在怎样的处境下产生呢。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这完全是随机现象了,当你需要有这个东西时,它却不在,你不需要时,它却出现了,所以必须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可能性。

其实这又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正如亚里士多德说,we could not suppose that there is a house besides the particular houses,在一座房子外面是不可能还有一座房子的。这里的麻烦在于,上面说的事物之外的存在或抽象存在之类的东西,可以有几种呢。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至少可以有这样两大类:

第一类,就是哲学意义上的存在,包括四大原因之首的“实体”、“是其所是”,还有与此相关的元一、存在,以及底层、载体这样一些概念所表示的东西。

第二类,从理念而形式而种这一线索而来的东西。亚里士多德所问的在个别房子之外是否还有另一个房子,这里说的另一个房子的观点,就应当从这样的一条线索上去寻找的。

但是在前面的大量分析中,此亦是非彼亦是非的原因就在于这两类概念的随意转换,或者说混淆,当说某辨别是非时,有时从第一类意义上说,但又从第二类意义上反驳,有时则在第二类意义上肯定了的,却又被第一类意义的观点所反驳,所以此前的观点经常出现振荡,有时说的是这个,有时又是那个。就以这里的个别房子之外是否还有房子,从哲学上,特别是从本体论上说,这个房子之外还有房子肯定说不通的,本体论上的存在是根本性的存在而不是这样具体的房子,亭子的存在,但若从种类的说,个别房子之外有一个思想上的关于房子的类概念存在着,这就是个别房子之外的房子的意思了。也就是说考虑问题的范围,所谓定义域,这一点先要搞清楚。亚里士多德在此说的也有混同的地方。需要科属观念时可能出来的是本体概念,需要本体概念的时候出来的可能是科属概念。

此外,是否所有事物只有一个实体呢,例如,人?这是荒谬的,因为其实体为一的东西都是一。说它们是众多和相异则全无道理

Besides this, will the substance of all the individuals, e.g. of all men, be one? This is paradoxical, for all the things whose substance is one are one. But are the substances many and different? This also is unreasonable.

πρὸς δὲ τούτοις πότερον ἡ οὐσία μία πάντων ἔσται, οἷον τῶν ἀνθρώπων; ἀλλ' ἄτοπον· ἓν γὰρ πάντα ὧν ἡ οὐσία μία. ἀλλὰ πολλὰ καὶ διάφορα; ἀλλὰ καὶ τοῦτο ἄλογον.

吴译:此外,所有个体,例如全人类中的各个人,是否只有一个怎是?这也是悖解的,因为一切事物,如其怎是相同,它们将成为一。那么该有许多的怎是么?这也不合理。

上面我们说这个个体之个的东西可能存在,而它的最高层次的东西就是substance或者essence,在说这话时,根据从前面而来的讨论,其实隐含了一个假定,事物的substance或者essence是唯一的,但这并没有证明过,为什么只能是一个substance或者essence呢。所以亚里士多德问,will the substance of all the individuals, e.g. of all men, be one?亚里士多德指出这里又出现了一个paradoxical悖论,这个专论就是for all the things whose substance is one are one如果所有事物的substance是一样的,那么这就是同一个事物了千人一面没有了多样性了。

在此英文本用的是substance,这个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第一次讲四因时出现的,亚里士多德对这个第一因,用了两个名称来指称,一个重在形相,一个重在形成,对此英文也用了两个词,即substanceessence来分别表示。由此而来的中文也用了两个字来对应翻译。在苗译本中分别为“实体”与“是其所是”,在吴译本中则分别用“本体”与“怎是”。但我们前面已经发现,对于同一个现象用了两个在意义上有很多差别的概念来表示,这可能是一个逻辑上的空子,是便于作者在论说麻烦是能方便转换的需要。不过在这里英文本并没有转换概念,而吴译本对这同一个substance为什么在前面译成“本体”,而在这里要译成“怎是”呢。看来在此吴译本是认为用“怎是”比“本体”更能反映出事物的不同形态的需要,所以暗中作了这样的一个转换。如果大家所怎么样生成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不就是一个事物了吗。

而且对于substances这样的东西,要说它是众多的或是不同的,不同也是众多的意思,这是不合理的。

同时,质料怎样变成这些事物中的个体,而组合物又怎样兼为二者

At the same time, how does the matter become each of the individuals, and how is the concrete thing these two elements.

ἅμα δὲ καὶ πῶς γίγνεται ἡ ὕλη τούτων ἕκαστον καὶ ἔστι τὸ σύνολον全体 ἄμφω ταῦτα; 

吴译:此外,物质怎样成为每个个体?综合客体又怎样能并包〈物质与通式〉两个要素?

但是如果substanceessence只有一个,那么它又如何使由质料构成的事物是如此地多样性的呢,并且都肯有质料与形式两个因素的呢。这些都是很麻烦的问题。

这确实是一个麻烦的地方,此前泰勒斯说世界是水时就出现了这个问题,这水怎么会变成万物的呢,从这样的线索出发,亚里士多德遇到的是同类的问题,你说质料,说substance,那么质料是怎样变成万物的呢,substance又是怎样成为每一个个体的呢。这个问题泰勒斯无法解决,亚里士多德也无法解决。

后面一个问题是说,具体的现实的事物怎么会具有质料与形式的呢。

从中文本来说,质料、物质、实体、本体、载体这些概念也远没有分清,亚里士多德说希腊语所没有分清楚的问题,到英文中还是这样的问题,可能还要加上一些麻烦,到中文本里,不仅原来的问题依然存在,中文又带来中文特有的翻译问题,所以这只能越来越复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