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1095 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B03卷-195
(2014-03-06 07:01:07)
标签: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概念感觉理性杂谈 |
分类: 读书 |
这是第三卷第四章的【999a34—999b5】,没有概念,人是不可能认识事物的。
此外,当某物陈述质料的时候,也最是某物在组合物之外的时候,如若这样,它是存在于一切组合物之外呢,还是在一些之外,而不在另一些之外,还是根本不在任何组合物之外?
Further, if we admit in the fullest sense that something exists apart from the concrete thing, whenever something is predicated of the matter, must there, if there is something apart, be something apart from each set of individuals, or from some and not from others, or from none.
ἔτι εἰ ὅτι μάλιστα ἔστι τι παρὰ τὸ σύνολον ὅταν κατηγορηθῇ τι τῆς ὕλης, πότερον, εἰ ἔστι, παρὰ πάντα δεῖ εἶναί τι, ἢ παρὰ μὲν ἔνια εἶναι παρὰ δ' ἔνια μὴ εἶναι, ἢ παρ' οὐδέν;
吴译:又当我们讲到以物质为云谓的事物时,假如充分承认综合实体之外存在另一些抽象事物,那么在一系列的个体之外,就必须是(乙)这一系列中每一个体皆存在有另一事物,或一部分存在着有而另一部分没有,或(甲)全没有。
希腊文本的这句话是直接顺着上面的话而说的,上一句是说,如果在个别物体之外没有其他存在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说只有在个别物体之外存在的东西才能认知万物,这样两个观点是互相对立的,那么到底应当是如何的呢,亚里士多德在此就讨论这样的一个问题。所以在句子的表述上认为如果存在着对物质的事物(就是指所谓的“组合物”或“综合实体”)进行陈述时,有两种πότερον可能。英文是说if we admit in the fullest sense that something exists apart from the concrete thing,那么苗译本说的“当某物陈述质料的时候,也最是某物在组合物之外的时候”,这里某物指什么,某物又如何陈述质料,特别是后面说“也最是”是如何可最,不知何意。
按照上一节的看法当陈述事物时,这时它存在于这个事物的个体之外,否则就成了事物的自说自话了。那么亚里士多德认为可能出现这样的一些可能。对于可能出现的情况在吴译本中是标出号码的,这里其实是有两种可能:if there is something apart, be
something apart from each set of individuals, or from some and not
from others, or from none?
在吴本中是先说第二种可能(乙)再说第一种可能(甲)的。这第二种可能可是前面这一句话if there is something apart, be
something apart from each set of individuals, or from some and not
from others,
就是“如若这样,它是存在于一切组合物之外呢,还是在一些之外,而不在另一些之外”,吴译本说:“就必须是(乙)这一系列中每一个体皆存在有另一事物,或一部分存在着有而另一部分没有”。第二种可能就是指当某个东西在事物个体之外陈述个别事物时,这个东西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外的呢,还是只存在于一些个别事物之外,而另一些事物则没有,就是指这个东西是不是普遍的。第一种可能,就是对上面这一句的否定:or from none?
对于这两个问题亚里士多德将在下面进行作答。
如若没有任何在个别之外,那就会没有被思想的东西,所有的东西都是被感觉的,却没有知识,没有科学。
(A) If there is nothing apart from individuals, there will be no object of thought, but all things will be objects of sense, and there will not be knowledge of anything, unless we say that sensation is knowledge.
εἰ μὲν οὖν μηδέν ἐστι παρὰ τὰ καθ' ἕκαστα, οὐθὲν ἂν εἴη νοητὸν ἀλλὰ πάντα αἰσθητὰ καὶ ἐπιστήμη οὐδενός, εἰ μή τις εἶναι λέγει τὴν αἴσθησιν ἐπιστήμην.
吴译:(甲)倘在各个个体以外,全都没有另一抽象事物存在,那么所有事物就只是感觉对象而世上就不会有理知对象,所谓知识就只是感觉,感觉之外便无知识。
上一句在吴译本中有(乙)与(甲)两个序号,但这只是吴译本的标记。现在说明上述问题时英文本有一个(A)这是英文本要说的第一个观点,吴译本则对应译为(甲),但英文本后来并没有继续说(B),而应当成为(B)的内容是下面一句话,所以吴译本则加上一个(乙)。这里出现的(甲)(乙)与上一句话中的(甲)(乙)无关。
在作了上述提问之后,亚里士多德就第一方面的问题先作了答复,就是指根本不存在这样可以离开个体而存在的某个东西。那么只能按我们在前面分析时说过的方式,就是说在这个个体之外根本就不存在哪怕是一个最小的概念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我们在上一篇中说了一个例子就是一个概念“碗”。小孩子有了这个概念所以当他饿了,他就会喊“碗碗”,他知道有了这个东西就有吃的东西;而一只没有概念的猫饿了,它不会说碗,但它会跑到它吃东西的碗边上看里面有没有可吃的。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指出,如果没有个体之外的东西,那么就不会有被思想的东西。所有的东西都只是可感事物而已,那么就不会有知识,也没有科学了。其实不是没有科学、没有知识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概念性的感知。人类是通过概念而认识世界的,在这个过程中人认识的只是人赋予事物的概念而不是这个事物本身,这个事物的存在只是产生一种事物的表象,而由于这个表象的暗示人们可以从思想中检索出这个表象,即这个事物的概念进行认识。从这个过程可知,对于这一个事物人确实是无法认识的,不可知论就是说明了人不可能认识特自体本身,人认识的只是人类赋予这个物自体的概念,即人类精神。
我们通过对事物的感觉形成印象,这是动物共同的本质,人类认识产生的最关键一步就是将印象转换成心灵中的观念,并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成为概念。如果没有这一步那么在我们的心灵中就如动物的心灵一样只能贮存关于事物个体的感觉印象。而有了这一步,当人类形成了概念的时候,人类就可以在心灵中对概念进行操作了,这种操作被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称之为“运演。虽然刚产生的几个概念只是认识的初步,但有了这样的概念,通过认识发生的过程个体的人有了认识,人类也有了认识,然后才可以有知识与科学。
如果没有这种脱离了个体事物的概念的形成,那么我们只能说unless we say that sensation is knowledge,就如我们看到猫咪自己找到了它的碗,我们也会说,这个猫真聪明,它懂得找碗了,看来它也有知识了。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这种“知识”只是感觉,人类知识是要从概念而向上发展成悟性的知识与理性的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