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0678 读《柏拉图全集》-178 巴门尼德篇-11
(2013-01-13 06:56:58)
标签:
《柏拉图全集》巴门尼德篇苏格拉底时间范畴 |
分类: 读书 |
巴门尼德接着演示推理下去,在讨论了“一”没有形相,没有形态,没有整体,也没有部分,没有动静,没有同异,没有关系之后,现在要讨论的是“一”既不是年长的也不是年轻的也不是同龄的,就是说“一”是不存在时间跨度的,就是与时无关的。
9、第1.a.组的第九个推理:从时间上来看,“一”既不年老些或年少些,也不和它自身或其他的分有同一年龄。因为,如果它与它自身或其他的分有同一年龄,就意味着它分有时间方面的相等或类似,而这已证明是不可能的。
因此它也不在任何时间里。因为如果它在时间里,它就会变得比自己年老些;它在变得年老些的同时它也变得年少些,因为年老些是相对于年少些而言的,并不存在单独的一个年老些;此外它也不能变得比自己多些的时间,只变得和它自身相等的时间;凡是在时间里的都会变得比自己年老些和年少些。因此一不在任何时间里。
这里是通过年长、年轻、同龄关系来讨论时间。其中同龄是指的时间上的相等关系,年长、年轻是指的不相等关系。
01、还有,一能够比其他任何事物年长、年轻或同龄吗(Well, and do we suppose that one can be older, or younger than anything, or of the same age with it)?
02、如果它与其自身或其他事物同龄,那么它就会拥有相等的时间或相似本身,而我们已经说过一既不拥有相似,也不拥有相等(Why, because that which is of the same age with itself or other, must partake of equality or likeness of time; and we said that the one did not partake either of equality or of likeness)?这里中译文说的“拥有”其实就是“分有partake”。
03、我们还说过,一不拥有不相似或不相等(And we also said, that it did not partake of inequality or unlikeness)。
04、因此,这样的一个事物不会比任何事物年长、年轻或与之同龄(How then can one, being of this nature, be either older or younger than anything, or have the same age with it)。
这一个推理是比较简单的,两句话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第01句是提出目标:还有,一能够比其他任何事物年长、年轻或同龄吗。
第02、03两句一句说相等,一句说不等:
第02句说:如果它与其自身或其他事物同龄,那么它就会拥有相等的时间或相似本身,而我们已经说过一既不拥有相似,也不拥有相等。这两个原理见上面推理七、推理八。
第03句说:我们还说过,一不拥有不相似或不相等,这两个原则也是推理七、推理八所确定的。
第04句,所以这样的一个事物不会比任何事物年长、年轻或与之同龄。这里证明的是时间的一种性质,就是有过去、现在、将来的流动变化。
10、第1.a.组的第十个推理:推理九说的年长、年轻、同龄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问题,所以接下来还要说“一”与时间的关系。
因此它也不在任何时间里。因为如果它在时间里,它就会变得比自己年老些;它在变得年老些的同时它也变得年少些,因为年老些是相对于年少些而言的,并不存在单独的一个年老些;此外它也不能变得比自己多些的时间,只变得和它自身相等的时间;凡是在时间里的都会变得比自己年老些和年少些。因此一不在任何时间里。
已是、已变成、已在变表示过去的时间,正在是、正在变表示现在的时间,将是、将变、将变成表示将来的时间,既然“一”不在任何时间里,那么“一”就不在过去已是、已变成、已在变,也不在现在正在是、正在变,也不将是、将变、将变成。
01、如果一就像我们描述的这个样子(Then one cannot be older or younger, or of the same age, either with itself or with another),
02、那么我们甚至可以推论一根本不拥有时间(Then the one, being of this nature, cannot be in time at all; for must not that which is in time, be always growing older than itself)。
03、无论什么拥有时间的东西一定总是变得比它自身年长(And that which is older, must always be older than something which is younger)。
04、“年长”总是意味着比某些比较年轻的事物老一些。因此,要是有某些年长事物之外的事物,那么凡变得比它自身年长些的必也同时变得比它自身年轻(Then, that which becomes older than itself, also becomes at the same time younger than itself, if it is to have something to become older than)。中文本在这里有一个注释:这句话的意思可做这样的理解:年长些的事物与年轻些的事物相对,年长些的事物比“它自身”年长,与此同时年轻些的事物比“它自身”年轻。要分出年长或年少,就必须有一个事物与之相比,前面证明过,一是不可能与其他事物相比的,因为它既不相等,也不相同,也不相似。
05、我的意思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事物已经与另一事物相异,那么就其变成相异的来说就没有什么问题;二者现在、过去或将来都是相异的。但若一事物正处在变得相异的过程中,那么你就不能说另一事物已经与该事物相异,或将变得相异,或现在是相异的,而只能说它正处在变得相异的过程中(I mean this:--A thing does not need to become different from another thing which is already different; it IS different, and if its different has become, it has become different; if its different will be, it will be different; but of that which is becoming different, there cannot have been, or be about to be, or yet be, a different--the only different possible is one which is becoming)。
06、“年长”总是表示一种与比较年轻的事物的差别(But, surely, the elder is a difference relative to the younger, and to nothing else)。
07、因而,凡变得比它自身年长些的事物必然同时也在变得比它自身年轻(Then that which becomes older than itself must also, at the same time, become younger than itself)。
08、处在变化的过程中,该事物不能拥有它本身之外的较长的或较短的时间,它必须拥有与其自身相同的时间,无论它正在变化,还是现在、过去或将来已经变了(But again, it is true that it cannot become for a longer or for a shorter time than itself, but it must become, and be, and have become, and be about to be, for the same time with itself)。
09、所以看起来,任何拥有时间或具有时间性质的事物必须与它自身同龄,也必须同时变得比它自身年长些或年轻些(Then things which are in time, and partake of time, must in every case, I suppose, be of the same age with themselves; and must also become at once older and younger than themselves)。
10、但我们看到这些性质都不能附加在一身上(But the one did not partake of those affections)。
11、因此,一与时间无关,不拥有任何长度的时间(Then it does not partake of time, and is not in any time)。
这是接第九推理来的,前面第01、02两句,其实是一句,第01句是接上面的话题,如果一就像我们描述的这个样子,也就是说如果一是没有年长、年轻或同龄的,那么,第02句:我们甚至可以推论一根本不拥有时间。一没有时间就是这个推理的命题。
第03句是前提:∵无论什么拥有时间的东西一定总是变得比它自身年长。
由第04句得出:∴“年长”总是意味着比某些比较年轻的事物老一些。因此,要是有某些年长事物之外的事物,那么凡变得比它自身年长些的必也同时变得比它自身年轻。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前半句说年长就是比年轻的老一些。那么如果有一个事物没有年长与年轻的差异,那么它要是变年老同时也在变年轻,而一正是在年老之外,即时间之外的事物。
第05句反映了一个时间的流程。它可以分为两类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如果一个事物已经与另一事物相异,那么就其变成相异的来说就没有什么问题;二者现在、过去或将来都是相异的。
第二种情况是,若一事物正处在变得相异的过程中,那么你就不能说另一事物已经与该事物相异,或将变得相异,或现在是相异的,而只能说它正处在变得相异的过程中。
第06句:∵“年长”总是表示一种与比较年轻的事物的差别。
第07句:由上面04后半句的原则,因而,凡变得比它自身年长些的事物必然同时也在变得比它自身年轻。
第08句说明:处在变化的过程中,该事物不能拥有它本身之外的较长的或较短的时间,它必须拥有与其自身相同的时间,无论它正在变化,还是现在、过去或将来已经变了。当然这是对拥有时间的事物而说的。
第09句说:所以看起来,任何拥有时间或具有时间性质的事物必须与它自身同龄,也必须同时变得比它自身年长些或年轻些。也就是说上面提到的这些性质都是对拥有时间的事物说的,这里进行的其实是一个反证,拥有时间的事物是这样的。
所以第10句说:但我们看到这些性质都不能附加在一身上。
因此第11句就得出结论认为:因此,一与时间无关,不拥有任何长度的时间。
这一组推理一共是十三个命题,前提是“一”是孤立的,“一”不与其他相关。
这一类的推理是建立在古希腊语中由系词联系的直陈式的判断中的。古希腊语是雅利安语系中的语言,与这里的讨论相关的特点是,第一,“曲折”,就是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述意义;第二是系词,雅利安语言的直陈式是通过系词联系主语与宾语的,在由系词联结的直陈句中Y就是“表语”,就是具有“X是Y”的形式。X是主语,宾语Y代表了事物的范畴。X的意义要由Y通过系词赋予。如果没有系词,Y就没可能说明X。如果没有Y,X就无法通过系词得到说明。
这第一组的推理,巴门尼德规定了“一”是主语,而“一”又是孤立的,它不与其他范畴相关,也可以说在这个直陈式的判断句中,由于X是孤立的,所以没有Y。既然主语不与任何范畴相关,那么主语X就无法得到Y的赋值说明,那么X就没有任何意义。
范畴这个概念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虽然这里这个概念还不存在,但作为语言,Y通过系词向X赋值这种现象在雅利安语言中早就存在,巴门尼德就是根据这种语言现象进行推理的,而推理要用到的是Y所代表的各种意义,这些意义当然早就在运用了,只是还没有整理归纳成“范畴”这样的一个名称。
范畴category这个名称虽然还不存在,category的十个范围也还没有规范地被整理出来,但将各种相关内容作为宾语的使用范围则是早就存在的。所以巴门尼德说“一”是孤立的,就是要表明“一”与这些后来被称作范畴的那些现象都没有关系,没有关系,那么“一”就不可能具有这些现象的特征。如果“一”与这没有关系与那没有关系,那么“一”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现在已经假设“一”是孤立的,那么就是要通过证明说明这些“范畴”所表现的意思,在“一”中都不存在,那么就证明了“一”确实是孤立的。所以这一部分的总前提是“一是孤立的”,而所有的推理就是从一个一个角度证明它们与“一”是没有关系的,“一”不具有这种属性,那么结论就是证明了前提“‘一’是孤立”的。所以看上去有那么多的推理,其实就是一道证明题,但这个证明题的内容涉及的面比较广,只能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分散进行证明。
既然“一”没有意义,为什么还要如此证明呢,其实再说得广泛一点,“一”是孤立的,其实也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巴门尼德在前面开示苏格拉底时说过看问题要全面,要面面俱到,从“一”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上就以没有关系与存在关系两个方面来看,其实还可以反过来从其他存在的角度看与“一”是有还是没有关系,所以第一组以“一”是孤立的这个前提来说,也只是全部问题中的一角而已。但这又是其中必须分析的一个环节,所以必须对它作出讨论。
古希腊哲学发展应当有两个环节,一个是内容的,从世界是什么开始,有一个很大的系统,另一个是形式,古希腊人在讨论哲学的时候,并不像讨论其他问题,辩论几句,写一篇文章将意思表达清楚就是了的。古希腊哲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严格的形式化体系,就是研究由系词所产生的现象。这又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内容系统与形式系统要结合起来,集中到一起时,内容要纳入到这个空洞的形式之中。从内容说要讨论存在,但从形式说存在就是系词的一个分词,所以存在就是一个形式。从内容上说存在就是整个世界,也就是天地万物,但从形式上说存在就是being,在古希腊时代就是to on、ousia、eimi这样的一些系词及其不同的位格。内容可以形成一个系统,而系词及其不同位格也可以形成一个系统,产生出一种叫作ontology的学问,ontology就是关于on的学问,称作本体论。而整个哲学就是在本体论背景下对世界进行的研究。那么这样的一个形式最后如何绞合出一大摊的西方哲学的呢,这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存在这种纯粹形式的本体论的。
(说明:在本文中所大量抄录引用的柏拉图著作,中文均出自王晓朝先生翻译的《柏拉图全集》,抄录引用的英文则是从网络下载的由英国学者Benjamin Jowett译自原文的英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