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0531 读《柏拉图全集》-031 拉凯斯篇-02

(2012-08-19 07:29:37)
标签:

《柏拉图全集》

拉凯斯篇

苏格拉底

勇敢

美德

拉凯斯

忍耐

杂谈

分类: 读书

前面关于由教育孩子而产生要先培养灵魂的观点,从要培养灵魂再推进到先决条件是培养心灵的美德,由美德的培养而发现在这个问题中的先决条件是落实“勇敢”。现在问题转化到对这个“勇敢”概念的理解上了。在对概念的分析时,苏格拉底也有一套自己的逻辑方法,在形式逻辑尚未定型的时代,这套方法只有像苏格拉底这样的智者才能掌握运用,所以苏格拉底运用了这种逻辑方法可以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

美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苏格拉底从那些个别的具体的德行,从节制、勇敢而进入到了美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但综合性的概念的分析难度要大于个别的,所以他又不得不退回到对个别德性的分析,这里要分析的就是勇敢。

苏格拉底请拉凯斯首先确定一下勇敢的性质,然后再来讨论年轻人如何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这种性质。如果你行的话,告诉我什么是勇敢。

拉凯斯认为,这个问题在我看来确实不难。勇敢的人就是不逃跑,坚守阵地,与敌人作战的人。

苏格拉底说,你把坚守阵地,与敌人作战的人称作勇敢的,那么对另一个跑动着作战而非固守一处的人,就是指,例如骑兵,或者是战车,或者在追击敌人,你会把他称作什么?

苏格拉底认为,其实我这个问题是问你,不仅是重装步兵的勇敢,还有骑兵和各种士兵的勇敢,不仅是战争中的人的勇敢,还有在海上冒险的人的勇敢,处于疾病、贫穷,还有政治事务中的人的勇敢,不仅是抗拒痛苦或恐惧的人的勇敢,还有抗拒欲望和快乐的人的勇敢,既是保持阵脚,又是打击敌人。拉凯斯,你说有没有这样一种勇敢?所有这些人都是勇敢的,但有些人在抗拒快乐中表现出勇敢,有些人在忍受痛苦中表现出勇敢,有些人在克制欲望中表现出勇敢,有些人在克服恐惧中表现出勇敢。当然我也应该想,在同样情况下有些人则显得胆怯。苏格拉底明显地在考虑一种作为勇敢的共性,而不仅是个别人,在个别情境中的勇敢。

因此,苏格拉底说,我在问的是一般的勇敢和胆怯。我想从勇敢开始再次提问,这种普遍的性质是什么?这种普遍的性质在所有具体事例中都同样被称作勇敢。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意思是指一种普遍的性质,例如说“快”就是这种存在于各种活动中,被称作快的普遍性质是什么的意思。那么这种被称作“勇敢”的普遍性质是什么?包括可以使用这个术语的各种勇敢,也包括可以用于快乐和痛苦的勇敢,以及我刚才提到的各种勇敢。

拉凯斯对此的回答是:如果我要说的是渗透在各种事例中的这种普遍性质,那么我得说“勇敢就是灵魂的某种忍耐”。拉凯斯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无论是前一次的回答还是这一次的回答,是相当一致的,前一次认为:勇敢的人就是不逃跑,坚守阵地,与敌人作战的人。这一次则将这种现象概括成忍耐。从拉凯斯本人的看法来说,这两次回答是一致的,但从第一次回答后苏格拉底说的不仅是守在这里,还应当包括不在这一个地方而是在运动情境中如何体现勇敢,以及在除了军事之外在其他环境中如何体现勇敢这样的要求看,以忍耐而反映勇敢显然是不足的。

苏格拉底认为,不过在我看来,并非每一种忍耐都称得上勇敢。

然后苏格拉底转换了一下内容,认为拉凯斯“将勇敢视为一种非常高尚的品质”,从而得出“聪明的忍耐也是好的和高尚的”,那么愚蠢的忍耐是否要被当作坏的和有害的呢。但没有高尚的东西是坏的和有害的,那么“只有聪明的忍耐才是勇敢的”。这里我们发现,苏格拉底辩论的一个手法就是随意地改变问题的内涵,或者扩大或者缩小。在这里苏格拉底将聪明、高尚、好的这样一些此前在讨论勇敢时并未提及,当然更无定义过的内容放了进来,显然是改变了论题的范围,别人对此还不大理解。而且这些概念都是世俗人们所习惯的东西,听听他的话好像也没有错,就稀里糊涂地接受了苏格拉底强加进来(或强行取消)的内容。

说了这些之后,苏格拉底举出一个例子:“假定某人在战斗中表现出忍耐,但又精于算计,他知道不久就会有援兵到来,到那时候敌人就会比现在少,攻击力也会比现在弱,而他现在所占的地势也很有利,于是就奋勇作战。你会说这样有智慧、有准备的人是勇敢的,还是说处在相反形势下,但仍旧表现出忍耐、坚守阵地的人更加勇敢”,拉凯斯回答当然是后者更勇敢,但与前者相比他就是愚蠢的忍耐,那就与上面说的“只有聪明的忍耐才是勇敢的”发生了矛盾,这里似乎愚蠢的忍耐更勇敢。说到这里矛盾已经突现出来了。从世俗的观点看,拉凯斯的回答是对的,一个人分析了形势,知道自己现在的处境虽然危险但马上就可以解围的,所以表现出勇敢,而另一个人在同样的处境中并没有多想,只是以坚守为宗旨,最后被大家解围,那么后者当然是更有勇气。但被苏格拉底加进了聪明算计这样的条件之后,这后者就成了愚蠢的勇敢了。从而导致了究竟是聪明的勇敢还是愚蠢的勇敢更勇敢的问题。

苏格拉底继续说,照这样的看法,那么懂得骑术的骑兵表现出忍耐反而不如不懂骑术的骑兵表现出的忍耐,按照上述的观点也就是说懂骑术的反而不如不懂骑术的那么勇敢。类似地说:那么掌握投石、射箭或其他技艺的忍耐的人,不如缺乏这些知识的忍耐的人勇敢。

然后苏格拉底说:与那些掌握了技能的人相比,无技能的人的冒险和忍耐是愚蠢的,而我们已经在前面说过,愚蠢的鲁莽和忍耐是坏的、有害的,而我们承认勇敢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但我们现在却自相矛盾,把前面当作耻辱的那种愚蠢的忍耐说成是勇敢。那么这样的说法,对不对呢,肯定是不对的。

如果有人说和谐的人生是语言与行动的一致,苏格拉底说,那么我们却是语言与行动的不一致:任何人看到我们的行为都会说我们拥有勇敢这种品质,因为前面已经介绍过,这里的两位将军和苏格拉底在战争中都表现出无比的勇敢。而我想,听了我们刚才有关勇敢的讨论,人们都不会说我们拥有勇敢这种品质。上面已经说过这里的三位都是作战勇敢的人,所以他们的行动肯定是勇敢的,但现在通过分析,这三位却都不知道什么是勇敢,当然也就不认为自己拥有勇敢了。

这就是苏格拉底的证明方式。

虽然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逻辑的体现,但会说话并不说明懂其中的逻辑,有的人终身不懂什么是逻辑,却说了终身的话,语言就是这样的一个东西,可以不懂得它的原理却熟练地使用它。而当大多数人不知道逻辑为何物,当逻辑并没有定型之时,有的先知先觉者发现了逻辑的一些原理,他们就可以运用这种原理表现出很大的辩解能力。古希腊的智者就是这样的人,苏格拉底也如此,但苏格拉底与智者的不同在于智者纯粹的玩弄逻辑,苏格拉底却将逻辑与对灵魂的训练结合了起来。

这里讨论的内容是:什么是“勇敢”,拉凯斯说“坚守阵地”,但作为一个概念并非如此简单,苏格拉底则抓住了概念的多义性,认为“追击敌人”这样的活动也表现着勇敢的特征。苏格拉底说得没有错,其实拉凯斯也没有错,只是两者相比,苏格拉底虽然也只说了一种情况,但由于是后说的,却隐含了前一种情况,那么苏格拉底就比拉凯斯更完整。从而提出我们应当有一个关于“勇敢”的普遍观念。苏格拉底列举了许多例子,但列举再多也只是个别的特殊的,不过拉凯斯更不懂这里的道理,但他跳出具体的事例,认为勇敢就是“灵魂的某种忍耐”。

在这里苏格拉底实际上转换了讨论内容,他不说勇敢而说“忍耐”,从忍耐这个概念的多义性歧义性中提出并非所有的忍耐都是勇敢。

接着苏格拉底又进行了第二次转换,拉凯斯的观点认为“勇敢是高尚的”,苏格拉底则说“聪明的忍耐是高尚的”,从而将“勇敢”与“聪明的忍耐”通过“高尚的”而联系了起来,得出“勇敢是聪明的忍耐”,那么它的对立面忍耐而表现出愚蠢就不是高尚的品质了。其实说到这里“勇敢”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附加了许多外在的其他条件了。

苏格拉底举了个例子,一个聪明人独自坚守阵地,他估计到援军就要到了,所以他坚持着,终于胜利了。而另一个人在同样的情况下,却完全不知道援军什么时候可到,但他坚持着,等待援军的到来,他也胜利了。那么这两个人谁更勇敢呢。拉凯斯当然认为后者在没有希望的时候还能坚持着,当然更勇敢。不过在苏格拉底看来,他无法计算形势,说明他不聪明,而你以他为勇敢不就是认为愚蠢的忍耐就是勇敢吗。通过辩论的逻辑将对方的结论引向对立面上,使它成为一个明显错误的结论。

因此苏格拉底对两位将军说我们在战场上都是勇敢的,但我们却不知道什么是勇敢,看看我们的行为,大家认为我们都拥有勇敢的品质,但听听我们的观点,却可以认为我们根本就不具有勇敢的品质。通过辩论苏格拉底将一个很明确的看法越搞越糊涂了,其实是别人糊涂了,苏格拉底本人则并没有糊涂。

苏格拉底在这里使用的就是文字语言的歧义性特点,概念的层次性特点,在这些关系中不断地进行转换,你说这个,他就转换到那个,你回过来说这个时,他又转换到这个,总之就是利用了语言、概念的不确定性来讨论问题的不确定性。这种现象也可能是在当时逻辑尚未定型,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逻辑的规则,因此就出现了一种随意性。

不过我们也可以发现,逻辑就是排序与分类,这一点在柏拉图后期的一些对话中是特别强调的,但在这里并没有强调。那么苏格拉底说的是一种方式的排序与分类,而别人说的是另一种形式的排序与分类,从等价性上说两者应当是等价的,你可以这样排,我可以那样分。但在这里苏格拉底说的这些排序与分类的方式后来逐渐被定型下来成了西方逻辑的一种规则,那么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看,当然只有苏格拉底的说法是对的了。而柏拉图全集应当是在形式逻辑定型后不断编辑修改形成的,更只可能是苏格拉底是正确的了。

说明:在本文中所大量抄录引用的柏拉图著作,中文均出自王晓朝先生翻译的《柏拉图全集》,抄录引用的英文则是从网络下载的由英国学者Benjamin Jowett译自原文的英文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