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记0212 读经典:《大学》为至善而正心诚意

(2010-08-05 07:18:58)
标签:

《大学》

《论语》

八目

孔子

杂谈

分类: 笔记

《大学》提出了要达到“大学之道”,按“三纲说”就是要明明德、要亲民、要止于至善。按一体三面的说法,就是明明德,当然明明德就是亲民,就是止于至善,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是一样的,它们是等价的。

要达到至善的程序,就是《大学》所谓的“八目”:“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的经文按分析与归纳的方式各说了一遍,第一遍是分析式的,要实现第一步就必须先做第二步,要达到第二步就必须先做到第三步,依次类推,将总体要求逐步分解出细小的要求,这套功夫现在的中学生也会,这就是分析的过程。然后倒过来,将要求变成目标,从小目标开始逐步地完成大目标,也是依次类推,最后实现总目标。按照现代的逻辑观看,前一步骤包含了后一步骤,那么反过来操作时所做的前一个步骤就包含于后一步骤中。分析是从全集分解到子集,操作是从子集回归于全集。这里虽然是全集与子集的关系,但由于是无限集所以命令与子集又是等价的。可见这“八目”规范了一套很细致的逻辑推理过程。

这种分析综合的步骤对现代人,一位中学生就能运转自如,但对于二千五百年前的古人,却必须一步一步地进行摸索。在《论语》中孔子运用过这样的分析综合方法,他以此来说明为什么首先进行的工作必须是“正名”。由于孔子开了这样的一个端,他的学生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能熟练地运用于论文中了。

后代理学家在分析这一逻辑过程时指出,这“八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属于明明德的过程,是第一纲,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属于亲民的过程,是第二纲,连续的两个过程完成的就是第三纲,至于至善。按理学家的看法,这亲民的过程是外在的齐家治平天下的操作,而明明德的过程则是内在的。而内在的核心问题就是一个“心”字,如何来看这个心的地位与作用。

如果说一连串的分析与综合的方式是孔子已经用过而定下来的方法,那么对这个“心”的理解却是为孔子所无的。心是什么,就是存在于身体中的那个东西,这点古人早就知道,但这心的功能却不为人所知,以后发现人会思考,为了理解如何思考的问题,从而将心与思考联系了起来,心就是思。孔子在《论语》中使用了6次“心”字,就是从思维的角度来说的,如“七十而从心所欲”“其心三月不违仁”“有心哉”“无所用心”“简在帝心”“天下之民归心焉”。从对这六个“心”字的完全归纳可以看出,《论语》说“心”就是指的心思,也就是具体的个人的想法或众人的想法。至于“意”是什么,《论语》更是没有提及,《论语》对“意”只提到1次,就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篇)中的这个意字,本人在博文:笔记0191中对“意”字进行了一点分析,认为:《孔子家语》中所说的“意”都是指的心理活动,或进行心理活动的人,它可以是他人的,其实就是被动态的意,但大多是主动的,是主观意识中的意。所以在孔子时代,已经认识到这个“心”与“意”就是指人的思想、思维的活动,古人认为“意者,心之所发也”。除了这样一点理解外,《论语》对这两个字并无其他的深意。

到《大学》,虽说这是曾子发孔子之意而成的,但孔子说了那么多的仁啊、义啊、礼啊、知啊、信啊,他都没有去发挥,独独将孔子很少使用的几个概念拿出来发挥,而心与意就是其中之一,当然这三纲八目都是托孔子的名义而成的。《大学》提出的“八目”,这后面几个在《论语》中还算是说过的,“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篇)就相当于平天下的意思,多次说到的“为政”就是治国的意思,“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篇),在《论语》中所说的“家”是与诸侯的“国”相当的一种权力机构,只是比国小了一个层次,诸侯称国、大夫称家,从这层现状来说齐家与治国有相同的含义,即使到秦汉魏晋,那些大的家族虽然已经不再是政权机构,但往往是几千口人几代同堂生活的,所以古代说的齐家就是要治理这样的大家族,非像治国一样化大力气不行。至于“修身”,《论语》说“修”有10次,说“身”有16次,“修”就是修饰,“身”就是人的身体,但《论语》并没有直接说“修身”,当然这种意思是可以推衍出来的,因为《论语》教人要仁,要义,要有种种善行,这就是对身体的修饰,所以勉强也可说就是“修身”,其实真正要修的是心意,如果说只是修饰身体那只要裁缝或理发师就可以了。

另外两目:“格物”“致知”的意思在《论语》中也不能说没有,只是没有使用这样的词汇而已。对于“格物致知”,按照理学家的说法,就是穷尽万物之理,按照心学家的说法就是断恶行善。不过若要推测孔子的意思,本人以为还是以理学家的说法,即认知事物,穷尽事物之理来得比较合理。因为整部《论语》都是说的具体的人与事,而且孔子也说过读诗可以了解很多的事物名称。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篇),这也可以说就是理学家所说的格物致知的意思了。

这样我们发现,“八目”中的前两个目与后四个目都可以从对外物的关系中得到理解,而剩下的“正心”与“诚意”两个“目”所标示的概念却为《论语》所无,它们完全是内心的活动,而对心理现象的分析恰恰是《论语》的薄弱环节,《论语》只讲事实,只注重实际的操作,《论语》是“行为主义”的,动机是黑箱内未知的东西,所以它对心理问题则并不重视,或者说是还没有重视的可能。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大学》在《论语》的基础上出现了转机,它将一个在《论语》中从不被重视的心意问题提了出来。

《论语》也不是不说思想上的问题,例如,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篇)。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篇)。这里的所谓“知”“知者”就是指的智慧,智慧当然是思想意识的产物,当然与“心”有关,但孔子也只是就知而说知,并没有深入到内心的活动。而到了《大学》,这个“心意”就讲得深入了。

孔子所理解的格物致知主要是一种外在的认识活动,孔子所理解的修齐治平更是外在的活动,而“心意”则是两种外在活动之间的枢纽,一种外在的活动通过“心意”的作用,转化成另外一种外在的活动。这就提出的“心”的功能与作用的问题了。当人们还在简单地叙述知或知者的时候,心可以是一个黑箱,而忽略它的存在与功能,但当心成为枢纽时,就有明确一下它的存在与功能的要求了。所以《大学》从认识论这样的角度来说,它对我们的重要性,就是提出了“心意”问题,使人们对认识的理解从客观而走向主观,对我们来说这个意义可能要比三纲八目的意义还要大一些。

“心”究竟是什么,《大学》并没有说,心还是个黑箱,被打开的只是其中的一角,就是发现了心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是起了作用的。如果说是一个纯粹的转换器,那么即使是黑箱也是可以的,但现在的目标是要探索这个黑箱的内在问题了。

这里的“意”,《说文》认为就是:志,从心察言而知意也。意是心之所发,因此根本的问题其实就是“心”,落实了心,则意也就有了挂搭之处了,但《大学》似乎意比心更受重视。

《大学》对“心”与“意”作出了要“正”要“诚”的界定,这是直接对“心”的研究,而此前在《论语》中这样的讨论是不存在的。

《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什么是“诚”,《大学》认为,所谓诚就是不欺骗自己,例如讨厌恶臭,喜欢美色,这就是自我的满足,自快自乐,而毫不造作,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不可随便。小人平时做坏事,无恶不作,见到君子就躲藏起来掩饰自己的坏处,而表现自己的好处,可是在别人看来好像看见他的肺肝一样,这样的掩饰又有什么用处呢,这就叫内心的真实,也就表现在外,所以君子独处时一定要谨慎。曾子说十只眼睛在注视着你,十只手在指着你,这是多么地可畏啊。财富可以把房屋装饰得漂亮,美德可以润泽自身,内心坦然,身体自然安泰,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内心的意念都能真实无妄。

看来从外在世界向内心世界的转机是出现在一种人生与心理的感受:“心广体胖”之上的,既然我心地开阔就会感到身体舒坦,这个身体的舒坦是由心地的开阔而来的,看来心的作用一定不小,由此而发展出“诚”,一种坦然的真实的心态。古代的学术发展还没有到通过逻辑推理的地步,很多问题的发展都是从人生感受,并对感受作出类比而形成的。从一个感受形成一种看法,然后一步步地讨论使之精密准确而转化成理论。

《大学》又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什么是“正心”,《大学》认为:所谓修身在于正心的意思,是说心在所忿怒时,便不能做到平正,有所恐惧,便不能做到平正,有所爱好,便不能做到平正,有所忧患,便不能做到平正,如果一个人的心不专注,另想别的,就会开着眼睛却没有看到东西,竖着耳朵却没有听到什么,张着口在吃却不知味道,这就叫修身在于正心了。

这也是一段很具心理学味道的解说,现代心理学也不过如此说法而已。《四书章句集注》中有宋人程颐有一个注解:“身有之身,当作心”,就好像是一个人身体里还有一个人在控制指挥着你的身体,那个身体里的身体就是心了。朱熹则认为:“盖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这里说的“四者”就是经文中的忿怒、恐惧、喜爱、忧患,这都是心所体现出的作用,这是人人都具有的,但是一旦你对它们的存在放松了,那么欲望就会上升,使人失去平正。对于什么是心这样一个问题学者们也是在苦苦探索,心就像是人体中的一个人,也是其中的一个说法,人是一个复合体,是精神与物质的复合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