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锡文的博客
陈锡文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339
  • 关注人气:3,5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记0148 读经典:孔子说“三达德”-02

(2010-05-10 07:13:57)
标签:

《中庸》

《论语》

孔子

卞庄

杂谈

分类: 笔记

“三达德”并不是孔子说的,而是《中庸》提出的,将知仁勇结合组成一个整体就是“三达德”,《中庸》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中庸第二十章)天下人人所共同履行的伦理有五种,用来实行的德性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交往,这五种就是天下所共同所履行的伦理。智、仁、勇,这三样就是天下人所共有的德性,用来实行的就是一个“诚”字而已。这就是“三达德”的来源,孔子说过知仁勇但没有说过“三达德”,而且也并没有“三达德”这样的观念。

这里我们将对“三达德”作一些分析,因为“三达德”包括了知仁勇,而知与仁前面已经解读了,所以这里就说一个“勇”,另外从《中庸》的理解上说,五达道、三达德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诚”字,所以我们也附带要对《论语》中的“诚”字作一点分析。

《论语》说“勇”共16次,如下:

1、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也。”(为政篇)孔子说,去祭不应当祭的鬼神就是谄媚,遇到应当做的事而不做,那就是没有勇气。

2、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篇)孔子说,我的道理不能实行,那就只好流亡海外了,能跟我一起去的或许就只有子路一个人,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你比我还要好勇,就是不能裁度事理。

3、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篇)孔子说,恭敬而不合于礼就会烦扰徒劳,谨慎而不合于礼就会畏怯多惧,好勇而不合于礼就会犯上作乱,直爽而不合于礼就会急切责人。

4、子曰:“好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篇)孔子说,好勇而又厌恶自己贫贱的人,必将出乱子,对于不仁的人,人家厌恶他太过分了,使他走投无路,也将会出乱子。

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害怕。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且知方也。”夫子哂之。(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在一起,孔子要大家谈谈自己的理想,子路第一个说,段定有一个千乘之车而内外交困时,让他来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使老百姓有勇气,并且懂得一些大道理,孔子听后,笑了笑,

7、子曰:“仁者,必有者,不必有仁。”(宪问篇)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8、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篇)子路问怎样的人算是完美的人,孔子说,有臧武仲的智慧,有公绰之的不贪,有卞庄子的勇气,冉求的技艺,再加上礼乐的熏陶,也可算是人格完备的人了。

9、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美德,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疑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三种美德正是老师的自述啊。

10、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居!吾语女:…,好‘’不好学,其蔽也‘乱’,…。”(阳货篇)孔子对子路说,你知道六言六蔽吗,…,其中,只喜欢勇敢不喜欢学习,所受的蒙蔽是祸乱,…。

11、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而义为乱,小人有而无义为盗。”(阳货篇)孔子说,君子以义为最重要,在上位的人只有勇而没有义,将会作乱,普通的人只有勇而没有义,将会做强盗。

12、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者,恶讦以为直者。”(阳货篇)子贡问,君子也有厌恶的人吗,孔子说,有,厌恶说人坏话的人,厌恶有勇无礼的人,厌恶果敢而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反问子贡,你也有厌恶的人吗,子贡说,厌恶袭取别人的成绩而自以为聪明的人,厌恶不谦让而自以为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正直的人。

“勇”是人的一种气质,也是一种道德规范,《说文》指出:“勇,气也”,人之为人,要有一股勃然冲动的气,这是生活的一个动力,所以这个“勇”我们俗称就是“勇气”。人不可以无勇,也就是不可以没有这一股气,当应该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不去敢做,就是无勇,孔子不赞成无勇的人,但勇应当是受到礼义的制约,如果勇不受节制,滥用的勇,就是作乱,或者是犯上作乱,或者是做强盗,总之无制约的勇就是一种动乱因素。所以勇必须受到礼的制约,使之守规矩,也要受到知的制约,使之知道行为的分寸。

在这些论“勇”的议论中,孔子多次说到勇不是一种可以独立行使的规则,它只是一股可以冲动的气,所以它要与其它规范结合,特别是与“知”和“仁”,“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篇),“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宪问篇)这些说法已经为后人形成“三达德”作了思想上的垫铺。

既然是说“三达德”那么我们不妨再看看,这个“诚”究竟是什么。

《论语》说“诚”只有2次,是一个说得比较少的概念:

1、“不以富,亦袛以异。”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季氏篇)《诗经》上说,称道一个人并不是因为他富有,只是因为他的德行异于常人,齐景公有马四千匹,到他死时,人民对他没有什么好称道的,伯夷、叔齐虽然饿死在首阳山,人们到现在还在称道他们,就是这个意思吧。这里有一句引用的诗句,有的版本放在颜渊篇子张问“崇德辨惑”句的最后,宋朝朱熹注解时引用程子的话,认为这两句引用的诗应当放在季氏篇齐景公有马之前。放在这里确实比放在颜渊篇更通顺。

2、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哉是言也!”(子路篇)孔子说,古人说过善人治理国家政事,连续一百年也可以使残暴的人不做坏事,政府就可以废除杀戮的刑罚了,这话说得真对。

这个“诚”其实就是“信”,在说“信”时已经解读过了。

“三达德”中的“知”,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了,《论语》中的“知”基本上是一个动词,反映的是了解、理解、知道这样的意思,其中也有一些按名词使的,就是知识、智慧的意思,但在此后的发展中“知”则被名词化而参与了其他规范的组合。“仁”则是《论语》的一个重要概念,基本含义可以归结为“仁者爱人”“仁者人也”。“三达德”将知仁勇组合在一起,“知”体现了对事物的理解,“仁”体现了这种行为的人性本质,是一种爱,“勇”则代表了一股有待勃发的气,一种人生的动力。应当说将这三种德性组合在一起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孔子也有将它们共同发生作用的一种设想:“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不过孔子只是将它们进行了松散的联系,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体系。

孔子说了许多的概念,有伦理的、生活的、政治的、哲学的等等,但这些范畴都是以个别的形态出现的,仁就是仁,礼就是礼,政就是政,它们之间可能有逻辑上的相干或组合,但这些范畴并没有归类,就是那么几十个概念而已。按照这样的观点,其实我们在解读《论语》的时候并不应当从仁、义、礼…这样的顺序开始,最合理的方法是,我们应当将这几十个概念列出,按笔划或拼音顺序排列,然后进行一个一个的解读,这样才符合孔子的原意。现在按仁义礼知信的顺序,其实已经受了后人的影响了。我们应当先将这几十个概念逐一分析好,这就是孔子的观点。然后将“仁义礼知信”拿出来合成一组,这就是“五常”,将“礼义廉耻”取出合成一组,这就是“四维”,将“知仁勇”拿出来合成一组,这就是“三达德”,此外还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只要讲得出道理就是一个伦理组合。打个比方,孔子的范畴就好比是开了家中药店,每一个小盒子里就放了一个范畴,从几个盒子中拿出药材可以按药方组合成一剂针对某种疾病的药,从每一个范畴的盒子中拿出一个范畴也可以组合成一个范畴的组合。或者是说孔子的几十个范畴就像是几十个化学元素,然后用一个周期律将它们进行分类,这个“哲学周期率”就是《中庸》,因为《中庸》是最早对孔子的概念范畴进行归类组合的著作之一,因为最早进行这一工作的还有一本《大学》。《中庸》着眼于基本伦理范畴,而《大学》则从社会范畴进行的。

《中庸》作者为孔伋,《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 不过有的学者认为: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终年八十二岁,战国初期鲁国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与《论语》不同之处在于,《论语》针对实际生活中的种种事实概括出一个伦理的规范,它是专门针对行为的,针对实际事情的,是以生活为素材的创造,而《中庸》是以《论语》为素材的创造,是一种对基本概念的二次创造。它将《论语》中提出的各种范畴进行组合,犹如将药材组合成了针对疾病的药剂。生活是复杂的,生活中的事情并不是单一的伦理规范就能解决的,往往要有多种规则共同作用。我们做一件事,先要从事实上认识它,再要分析从价值上认识它,看看它对人的价值如何,还要有做这事的勇气,这就形成了“三达德”。同样与“三达德”一起出现的所谓“五达道”也是如此。所以有了《中庸》,就将《论语》的事实判断提高了一个价值层次,可以说儒学就是以孔子的言论为出发点,通过《中庸》而发端的。

将孔子的言论进行组合产生出新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形成了一种延绵二千年的儒学。就以上面分析过的几个概念组合来说,“五常”是基本的为人规范,“四维”重在个人的修身,“三达德”则是做事的基本原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