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救赎
                      --------电影《心灵病房》(《WIT》)
 
  
   
深夜两点钟,看完了由迈克·尼科尔斯导演,艾玛·汤普森主演的《心灵病房》(《WIT》),感觉沉重而又平静。沉重的是:身边还有太多的人没有审慎地考虑过死生大事;没有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没有读过《前世今生》、《西藏生死书》等等对生死进行阐释和探索的书籍......平静的是:我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去思慧、行慧,也带动身边的人去闻慧、思慧、修慧,审慎的面对生死大事,最后可以从容谢幕,告别这个世界。
 
   
我不是薇薇安,我也是薇薇安,面对爱、疾病、痛苦、欢乐、孤独、死亡时,我们都是一样的。
 
   
四十八岁的薇薇安·贝宁是一位研究十七世纪英诗的文学博士,对英国文学的教学方法有卓越的贡献。她对自己的评价是“坚毅果决,执著苛求,不容妥协,不轻易放弃挑战”。在被告知患了第四期转移性卵巢癌的时候,虽有白发和皱纹,薇薇安仍然面色红润,看起来平静而美丽。在接下来八个月的治疗中,她要服用“全剂量的药”,副作用“很强烈”。而且她的病例“也是个研究,将会对人类知识有卓越的贡献”,她被要求“必须要非常坚强”。
 
    
后来贝宁教授发现她的治疗是项“大测试”,自己真应该“多问些问题的”。作为测试对象,她“很少有觉得很好的时候”,先后经历了“四个钟头”的大手术,“全身插满管子”,还要接受以前的学生为自己做盆腔检查,感觉“很可耻”,“两天没进食”还照样“狂吐”------“脑子都快被吐出来了”。这样痛苦的身心折磨,贝宁还自嘲道:如果我真的吐出了脑子,那将会是学术界的一大损失,有不少同事会暗自庆幸吧……
 
   
八个月的癌症治疗,痛苦而又漫长。她不能进食,还强烈地呕吐,万籁俱寂的夜晚,薇薇安·贝宁难以入睡,“你们绝对想象不到,时间究竟有多缓慢,你仿佛能够感受得到它。”对于未来,薇薇安已经有所准备:“事实上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即使对于将要到来的死亡如此清明,她也没有沮丧焦虑。在周五早上“主会报”(晨间病房检查)开始之前,她甚至像导演一样叫“开始”!薇薇安声音落地,主治教授柯医生和实习医生们鱼贯而入,把她的身体和治疗当做教学案例,大大地评论一番。这些专业的医生和她过去的学生们,对她的恶心、呕吐、排尿困难、脱发,毫无感觉、例行公事地检数,连给薇薇安的笑容都是例行公事,转瞬即逝。
 
   
薇薇安·贝宁博士,被当成教科书一样研究、分析,即使她感觉“非常非常虚弱”,为了教学研究的需要,仍然被护士强硬地推去做超声波检查,全然不顾她的感受:“反正这是无害的,而且一下就好了”。八个月的化学治疗中,贝宁“破了纪录”地承受全剂量的Hex和Vin(化疗药物),就像是个标本瓶。当她被推回病房,薇薇安气喘吁吁却依然平静、安详地说,“接受完痛苦的试验后还能回来真是太美好了。”
 
   
贝宁博士的学生杰森医生告诉她,癌细胞“永不止息地增生”,是“培养皿里的永生”,“太完美了”,“就算召集世上最顶尖的人员、最棒的实验室、全力的赞助,可能都还无法解开它的谜题”。薇薇安阅读了相似的病例,她知道即使她经历了“药性最强的药”,肿瘤虽然缩小,却转移到别处去了。护士苏西告知她实情时,贝宁从容而平静,反倒替医生开脱道:“他们也没有把握能治好,是吧。”因为治疗造成的胃部痛苦,无法进食任何食物,护士给了她一支棒冰。薇薇安一边吃棒冰一边和苏西讨论“不再抽象的生与死”,希望苏西能告诉柯医生,如果她心跳停止,不要再搞得那么复杂,不要“全力抢救”,“就让它自己停吧”。生与死的讨论,就像“你要吃香草味的棒冰还是奶油味的”一样平淡、平静和平凡。
 
 
   
薇薇安选择“不须抢救”,因为医生会“倾向于全力抢救,只要生命能延续下去就好,不管你身上已经接了多少仪器。”主治医生柯博士是个伟大的研究者,带领着一批又一批聪明的学生,总想发现更多、学得更多。给薇薇安用“难以置信的全剂量”的药物,因为她“很坚强”、“不轻易妥协”。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给她用没有人尝试过的全剂量新型化疗药物,“希望它们都能发挥效用,我们好掌握一些资料。”医生就是医生,“不能随时都想着生命价值这些东西,不然迟早都会疯掉”。在《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中,崔雅的好友在罹患癌症后,咨询治疗方案,医生告诉她“如果接受强烈的化疗,可以活十二个月;不接受化疗,还能活十四个月。”然后医生强烈建议她采用化疗,因为化疗“能让病人维持正确的医疗方向。”
 
   
万籁俱寂的夜里,看着薇薇安在生与死的大课题中挣扎,回忆起生产我女儿的时候,在教学医院里住院,同病房的三个产妇被医生当做教学示范的工具,主治大夫指给几个研究生看,然后正在遭遇生产后疼痛的我的病友们,被这个人摸过之后被那个人摸!我因为剖宫产手术得以幸免。My
God!希望我这辈子再不要落在医生的手里!希望所有人此生此世都不要落在医生的手里!!我希望在我临终的时候不要像薇薇安·贝宁一样被粗暴地抽去枕头,赤裸身体,全身插满管子,接着各种各样不知道名堂的仪器,被电击胸膛,只为了医生有更多“成功”的数据,一群人围着我衰竭的身体忙碌,而我只能痛苦而昏迷地苟延残喘......My
God! My Jesus! My Allah! My My!Please! Please!! 
Please!!!
 
  
薇薇安·贝宁研究的十七世纪诗人约翰道恩,有一首十四行诗,诗中写道:
 
死亡,不是件荣耀
虽然人们视你为敬畏可怕的象征
但你完全不是如此
因为,那些视你为天敌者并未逝去
可悲的死亡啊
你将永不能奈我何
那些君王、臣服于命运机会、绝望的人才是你的主人
你带来了剧毒、战争和疾病
就连睡前聆听的那些蜚言咒语
也胜过你轻轻的抚慰
你还有什么得以自豪呢
我虽只有这短暂的一眠
醒来却已然成就永生
死亡将不复有
死亡,将永远消失
 
   
这首诗是关于一位勇者和死亡挣扎的意象,凭借着智慧来战胜它的敌人,最终寓意是在于跨越那道难以跨越的生死和永生的藩篱。薇薇安在病中重述道恩的诗歌,她真切地体验到生命、死亡、灵魂、上帝、过去、现在,并非无法跨越之障碍。
 
 
   
薇薇安跨越了生与死的藩篱,超越了所有的障碍而彻悟。为期八个月的癌症疗程,“真的是极富教育性,我学会了如何去承受一切病痛。”“在病痛中找回了真正的自我”。在承受巨痛之时,她的学生杰森医生看了老师一眼走掉了,薇薇安·贝宁安详地自解“你好吗?正是我还算正常的台词,其他表演可能得交给其他人了。”护士给她注射完吗啡,薇薇安的重症监护病房里竟传出了天使般的笑声。
 
“这是我最后的一幕戏
这是我朝圣之路最后的一段
我的生命竞赛闲散却又急促
终究还是到了终点
仿佛指间仅剩最后一寸的距离
时间最后的一刻
贪婪的死神马上要将我的灵魂与躯体分离”
 
   
约翰道恩1609年写下了这首诗,薇薇安认为“明显而又直接地描写了我生命终站的意象。”
 
 
   
薇薇安死前,她白发苍苍的老师搂着自己虚弱、脆弱、瘦弱的学生,就像妈妈搂着女儿。她给薇薇安读了一则绘本《逃家的小白兔》,这个绘本也是关于灵魂的小寓言:“无论我们如何躲藏,上帝都会找到的”。
   
 既然无论逃到哪里都会被上帝找到,那么,“我还是待在这儿做你的小宝贝好了。”
  
 孤独的薇薇安,在约翰道恩的陪伴下,在参透生死剧目之后,死于化疗引起的多脏器衰竭。
 
  
“愿天使的歌声伴着你入眠”......            
   
与备受化疗折磨的薇薇安·贝宁同命运的是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哲学家、超个人心理学最重要的作家肯·威尔伯的妻子-------崔雅·吉兰·威尔伯。她们的照片都那么相似:平静、安详,而且美丽!
 
   
崔雅四十一年的短暂生命,主要的目的就是完成人生情境最残忍的考验:她的乳腺肿瘤最后发展到脑部四个,肺部六十个,同时并发了糖尿病、导致左眼失明。五年抗癌,终告不治。
 
   
在《恩宠与勇气》中,崔雅以书信体的方式,巨细靡遗地记录了癌症各种主流与另类疗法的疗程、方式、医药名称与她接受治疗后的身心反应;癌症云霄飞车的情绪起伏,她和威尔伯之间面临严重磨难所产生的龃龉、甚至争斗。对这些身、心反应,崔雅坦白而诚实地自省并详加叙述,肯·威尔伯也佐以他的观察和剖析。虽然两人在结识前各有十多年的灵修基础,也都有所谓超个人 (Transpersonal)的经验,但为了确保精神的稳定度和透过磨难转化自我的习性,他们广泛地吸纳东西方的灵修途径-----基督教的宽恕与臣服、佛法的内观与深省,藏密的自他交换观想和持咒法门。在最混乱、艰难的阶段,他们借助心理治疗,帮他们建设关系,度过身心难关,平静地面对死亡,度过丧失的巨大悲恸。
   
 
   
从薇薇安和崔雅的生命经历来看,身心灵的救赎最不重要的反而是肉体的层面,心灵层面的纯然觉知一旦建立,肉身即使几近瓦解,她们的心仍然自在、解脱、愉悦、充满着生命力,甚至有余力慈悲地回馈。恐惧死亡会降低生命的活力,接纳死亡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薇薇安和崔雅,生命虽然短暂,直到死前,她们的生命依然充满活力。
 
   薇薇安在病痛中找回了真正的自我,而崔雅说:“我愈是能够接受生命的本然,包括所有的哀伤、痛苦、磨难与悲剧,就愈是能够得到内心的安宁。”
      
    而值得深思的是,到底是薇薇安和崔雅这些患了重大疾病的人需要身心灵的救赎,还是那些麻木不仁、只重视数据和成就的人需要救赎呢?!
      
   《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中有一首小诗,正是写给崔雅和薇薇安这样的人。
 
不要在我的坟上哭泣,
我不在那里,
也未沉睡。
 
我是呼啸的狂风;
我是雪上闪耀的钻石。
我是麦田上的阳光;
我是温和的秋雨。
 
你在晨曦的寂静中醒来,
我已化成无语的鸟儿振翅欲飞。
我是温柔的星群,
在暗夜中闪烁着微光。
 
不要在我的坟上哭泣,
我不在那里……
 
   
    
“痛苦不是惩罚,死亡不是失败,活着也不是一项奖赏。”
    
     
是的,就是这样,我同意。
 
http://s1/middle/6206f8b6ha1a21fae8e90&690
 
                        本文刊登于《心灵成长》杂志第26期
国内统一刊号:CN42-1560/C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3052
  双月刊心灵成长领域唯一期刊
全年定价258元(含快递费用) 咨询电话020-8756306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