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五单元备课
(2010-12-07 09:34:18)
标签:
杂谈 |
五单元
20、蒸
教学目标:
1、说出影响水蒸发快慢的条件,懂得水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
2、能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水的蒸发的对比实验。
3、激发探究蒸发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水蒸发快慢的条件,知道水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
教学准备:抹布、载玻片、温度表、纱布、电扇、滴管、装有清水烧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用干净的湿抹布在干净的黑板上写一个“水”字,然后问学生“黑板上的这个字是什么字?当黑板上的字迹渐渐隐去时,教师问:黑板上的“水”字到哪儿去了?
二、水的蒸发现象
1、取下一周前放在窗台上的、有清水的杯子。
(2)出示水表面的水分子飞到空气里去了的幻灯片。
(3)衣服中的水到哪里去了呢?
(4)归纳
2、用湿布在玻璃上抹上水迹,观察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讨论:你看取水蒸气的颜色了吧?你闻到水蒸气的气味了吗?
请你用一句话来说说水蒸气是怎样一种气体。
3、提问:平时你还看到过哪些蒸发现象?
三、影响水蒸发快慢的条件
讨论:
湿衣服为什么会变干?
湿衣服晾在什么地方干得快?
为什么晾在太阳光下会干的快?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什么?
四、应用
1、盆子和瓶子口有什么不同?同样多的水,装在哪里干得快?
为什么同样多的水装在瓶子里面干得快呢?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什么?
2、在黑板两端都用湿抹一下,一端请一位学生用扇子扇,黑板的哪一端干得快?
为什么扇子的那一端干得快?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什么?
五、拓展
1、蒸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2、人们是怎样利用蒸发原理进行生产的?
板书设计:
蒸发
课堂检测:
判断:
(1)妈妈做饭时,冒处的白气就是水蒸气。(
(2)水蒸气我们是看不到的。(
(3)水蒸气比空气重,在空气中下降。(
(4)到达一定的温度(
100摄氏度),水才能蒸发。(
(5)蒸发的速度是不能改变的。(
21、沸 腾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对所观察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器材做给水加热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分析和解读数据,并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2.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观察实验事实。
3.了解水的沸点。
教学重难点:认识什么是沸腾;理解沸点。
教学准备:方座支架、温度计、烧杯(100ml)、石棉网、酒精灯、火柴、水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经验进行预测
1.提出问题: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现象进行预测。
二、进行给水加热的探究活动,证实预测结果
1.讨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2.教师适当对实验的方法给予补充指导。
3.学生经历探究实验过程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实验,小组内密切合作,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5.对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作出解释。
6.将实验结果与预测相对照,获得认识,发现新问题。
三、拓展活动
反复进行本课中的实验,且在不同地点、不同天气里做同样的实验,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判断:
(1)在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继续加热,水温仍维持在100℃。(
(2)蒸发与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热。(
(3)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4)沸腾需要的热量从热源获得。(
(5)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22、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会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种变化。
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运用因果关系法中的差异法,判断水蒸气凝结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盛饭时,每当我们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盖上有什么 ?
学生:有水滴滴下来。
教师:锅盖上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活动
2 、认识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
教师: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乙杯温热水冷玻璃片有小水珠
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水蒸气的凝结, 提问:什么叫凝结 ?
板书设计:
凝结:水蒸气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你已经知道门窗玻璃上的水和草木上的露是怎样形成的,根据这些知识,你能推想出门窗玻璃上的冰花和草木上的霜是怎样形成的吗
教师:让学生摸一摸杯壁上的小冰晶——霜,想一想霜是由什么变的
?
与露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
露是
三 、拓展
板书设计:
水蒸气
课堂检测:
1、选择
(1)水的凝固点是0℃,如果把0℃的冰放到0℃的房间里,则(
A.冰一定会熔化,但不会全变成水
C.冰可能会熔化也可能不熔化
(2)下列现象都是属于物态变化,其中属于升华的是 (
A.洒在地上的水很干了
C.水正在慢慢地结冰
2、判断
(1)冰雹和雨、雪一样都是从云里掉下来的。(
(2)若露点低于0摄氏度,水蒸气则要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直接凝结成水冰粒,这即是露。(
(3)霜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遇冷放出热量凝成小冰晶而形成,是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
(4)露和霜一样,也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
(5)冬季窗户上的“冰花”是凝固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自然界里水的三种状态互相转化及各种自然现象,认识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运动。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用箭头和简单文字表示自然变化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水在自然界里是永恒变化和运动的,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认识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运动;用箭头和简单文字表示自然变化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水在自然界里循环的示意图。(图中的箭头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添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提问:降到地面上的雨水和雪融化后变成的水会有什么变化?它们会跑到哪里去?(学生讨论并回答。尽量让学生充分说出看法。)
2、讲述: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看来要完整回答这个问题还真不容易,我们一起来先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学习
1、认识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运动
(出示图片——自然界海、陆、空的景物示意图,无表示水的运动方向的箭头。)
(1)观察:这幅图展示了自然界中的许多景物,请先说一说这图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教师指示相应的景物。)
(2)讨论:根据这幅图讲一讲下雨下雪后降到地面上的水最终可能跑到哪儿去?用箭头来表示水跑的方向?(请部分同学在投影仪上边讲边添上箭头。)
(3)讲解:下雨下雪后降到地面上的水有的受热蒸发了,变成了水蒸气飞散到空中;有的流入江、河、湖,再流入大海;有的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形成泉水,泉水流入小溪、小河,再汇集到大江、大河、湖泊,最后流入大海。总之,下雨、下雪后降到地面上的水有三个去向:有的“升天”了,有的“入地”了,有的“下海”了。
(4)讨论: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个新的问题:年年下雨下雪,天空中的水为什么降不完,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水?(引导学生根据图示中箭头所示水循环的过程进行讨论并交流。)
(5)讲述:地面、江河湖海、动植物身体内的水时刻都在蒸发,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水蒸气在空中受冷变成云,云随风飘动,变成雨、雪降落下来。蒸发总在进行,天空中便有源源不断的水补充。
(6)讨论:
①大海里的水为什么不会干?
②根据上面的研究,你有什么发现?自然界里各地方的水有什么关系?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7)总结:自然界里的水不断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天空中;天空中的水蒸气不断受冷形成云,变成雨、雪降落到地面上,地面上的水又通过各种途径流入大海。自然界里的水总是这样日夜不停地、循环往复地运动着。我们把这个变化过程称为:“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板书课题)
(8)指图复述:水在自然界里是怎样循环运动的?
2、用箭头和简单文字表示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
(1)讲述:我们已经知道了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运动。这个循环过程说起来很复杂,要用很多的话。能不能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来表示水的循环过程呢?
(2)学生讨论,在纸上画示意图。(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各小组选派一人到黑板上画出图示,然后比较各个图的优缺点,集体修改,形成一幅既合理又简而明的图。)
三、拓展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编讲一个“小水滴在自然界里的旅行记”的科学童话故事。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判断
(1)云层中的水汽可以直接凝结成冰晶,大量的冰晶堆积起来变成雪花。(
(2)雪花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是六面体或六个分杈。(
(3)云是大气中水汽凝结成的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混合组成的。(
(4)人类活动是一个庞大的用水系统,输入的都是清洁的水,输出的却是污水。。(
(5)自然界中的水以“固体”“液体”状态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