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学反思
(2010-10-22 08:40:54)
标签:
杂谈 |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领学生建构惯性概念,知道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本课的探究活动就是基于核心概念的建构而展开的,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预想结果——设计实验——收集事实——归纳结论”的探究过程。在具体的概念建构过程中,教师搭建有效的“脚手架”,是促使学生的认知向着科学概念的方向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
1、提供了能够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有结构的材料。惯性概念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运动状态的物体具有惯性;其二,静止状态的物体也具有惯性。为此,教师设计了两组比较典型的实验材料,指导学生探究不同状态的物体,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现它们具有的共同属性,有利于建构相对完整、严密的科学概念。
2、展开了基于事实的理性思考,促进认知提升。为保证学生的思维沿着概念箭方向发展,围绕核心概念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的研讨问题,对所有实验事实表现出的共同属性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法进行有逻辑的思考,使科学概念的建构有理有据。
3、直观形象的板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及时把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文字或图形进行板书,引导学生对实验事实进行分析,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实验现象中的共同点,惯性概念的建构水到渠成。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从而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前一篇: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杯子变热了
后一篇: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