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案研究
一、个案对象:学生:杨志伟
性别:男
年龄:10岁
班级:四一班
二、问题简述
杨志伟同学平时上课非常爱说话,上课也不太专心,书写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科学学习成绩也居中下水平。
1、理论依据及研究价值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之常。”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若缺乏内趋力,则习惯不巩固,习惯不巩固,则学习等于零。”他把一切学习都归于习惯的形成和巩固,这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一致。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国内外教学研究的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
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养成良好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三、研究对象个人基本情况:
1、.父母都是下岗工人,孩子的生活起居基本上是由母亲一人负责。父母很少顾及孩子的学习
2、母亲非常溺爱孩子,任何事情都觉得是自己的孩子对,容不得任何人欺负自己的孩子。
3、杨志伟是个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的学生,个性和自尊心都比较强;易冲动,有时不完成家庭作业,,看到其她小伙伴有漂亮的文具,为争点面子,免不了说谎:“我家有,比你的更漂亮。”其实家里并没有漂亮的文具。
四、、初步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陷:父母只知道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无暇关注他的学习,性格比较暴躁,以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养成只知玩,不愿做作业,在学校和家里说谎话哄骗教师和家长的不良习惯。
2、自我认识的偏差:学习上不如其他同学,小小心灵十分好强,逐渐产生攀比和说谎坏习惯。
五、、主要治疗依据
1、认知和交流疗法。通过了解的情况可知,采用认知疗法,让他找到问题的症结,意识到真实的自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改正不良行为习惯的思想基础。
2、家校联系进行行为疗法。认知疗法虽然找到问题的根源,但几年的暗示和强化已使他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采用行为疗法,使其改变这种定势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3、优化“校园微型社会”,塑造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学生好习惯是可以培养的,坏习惯是可以纠正的,社会因素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学校就是一个“微型社会”,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哪一个教师或哪一个班主任教师的事,是每一位管理者、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学校应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环境、开展有利于学生形成学生良好习惯的活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将极大地塑造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4、给予爱和尊重,促健康成长。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汪某因得不到爱与赞美,行为习惯形成偏差。对于她来说,爱无异于小树苗成长过程中的阳光和雨露。
六、、治疗过程
1、认知和交流疗法寻找问题的症结。
杨志伟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算是一个聪明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首先用认知的疗法让他看到真实的自我,初步解除她思想上的顾虑。其次是通过谈话交流,启发诱导,让他找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家校联系,健康家庭,温暖孩子之心。
家庭的不良影响是他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家长既是儿童的启蒙老师,也是儿童行为的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学校管理者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教给家长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同时,任课教师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作为教师的我,想办法联系他的家长,与他们进行多沟通,特别是家长一定要多肯定孩子的的优点,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把“爱”和“严”结合起来,多与孩子谈心、交流,多了解孩子的需要,帮助孩子调节情感,温暖孩子的心,使孩子保持积极愉悦的健康心态;建立家校联系本,与家长交流他在校的表现。
3、对有问题的学生,不要轻易放弃,要了解其原因,多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并给予真诚的指导和帮助,爱是可以完成一个转变一个孩子的一生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