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药行业的看法
(2010-12-05 19:35:24)
标签:
医药行业投资思路 |
分类: 生物医药 |
以下观点来处新浪博友朱晓芸
大健康产业包括医药、保健、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等。去年以来,这一产业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当然,很多投资者也看到、意识到了产业中一些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但未来还能走多么深远呢?
在我看来,未来很多年里,如果能在合理的价格水平上投资于大健康产业内的优秀上市公司,将带给投资者丰厚的回报。事实上,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已经逐步将大部分的资金配置在了相关上市公司上。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健康产业是个已经经历了充份竞争的产业,当然,也在很长时间里,无序地竞争。但幸运的是,随着行业改革、基本目录出台,以及消费者日渐成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这个产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局。其中,拥有优势产品的企业将在这一过程中,极大地发挥潜力,创造更多的价值。
2、正如扬韬的观点,从2012年开始,由于第一代婴儿潮的人群进入健康品消费期,中国的医药产业和老年人服务业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的20年。引用他的数据,在那之后,60岁以上老人将在2020年大道2.4亿人。老年人对健康产品的需求高于中青年,更何况中青年也越来越注意保健了呢。
3、食品安全问题、空气水源污染加上不良饮食习惯,疾病发病率的提高及年轻化的趋势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上述问题取得改善之前,人民群众对医药、医疗服务等的需求自然也会越来越大。
几个细分行业:
1、中药,前程远大,但受制于原材料的瓶颈,很难爆发性增长。
2、化学药,差异化程度比较低,不太喜欢。
3、生物药,前程远大,且中国的技术水准在某些领域甚至能跻身国际先列,几乎没有原材料瓶颈。
4、干细胞,这是所有对健康产业有兴趣的人们必须时刻关注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若能取得质的飞跃,或将彻底颠覆现有的医疗产业。
5、医药流通企业,可能并购出几个巨无霸来,然后享受自然增长。
6、医疗器械,市场容量会越来越大,但行业门槛通常不高,很难维持高盈利水平。
7、保健品,仍将无序竞争一段时间,营销决定一切。
过去一周(2010-11-30)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医药行业上,听了业内专家的讲座,去看了两家企业——昆明制药和沃森生物,参加了香雪制药的IPO推介会。梳理思路、受益匪浅,简单归纳如下:
化药对于中国公司来说,是最没有比较优势的,而中药和生物药行业中有最可能孵化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生物制品是中国与国际技术最接近的一个行业,别的不说,至少在中国做人体试验比在国外容易太多。中药有不少老本可以吃,例如香雪的抗病毒口服液,其实就是《伤寒论》中的古方,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用临床循证医学再评价的方法,明确药品疗效。另外,目前转化医学、3P医学以及循证医学理论的发展,把关注点从疾病扩展到病人整体,这也是与中医治疗思想不谋而合的。
2、尽量避免买主营治疗性用药的公司,尤其是高价的、可替代性较高的治疗性用药。
在降低医疗资源浪费、减少过度用药的医改大趋势下,这类药品会面临怎样的未来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注意的是,普通的注射用药也可能受到较大的影响,如果按病种限价(或像高州模式那样,门诊病患诊疗费用不得超过80元),并且对医疗机构的管理直接针对到个体医生身上,恐怕不会再有医生肆无忌惮的开液体了。
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逻辑:当以预防为主的生物制品和以“治未病”为理念的中医思想更为普及后,这与某些病种的远期治疗将是个此消彼长的关系。
在沃森听到的一个数据,治疗和预防的费效比至少是在20倍以上。
3、中药保健品、中药消费品,好过中药治疗性用药。
原因在于,前者属消费者自发购买之列,其生产企业在进行销售时自主性更强,且定价也相对自主,而治疗性用药或多或少会受医改的影响。
4、不以后续药品数量而以后续产品质量论高低。
在药品生产管理制度日渐严格、新建生产线的资本支出日益提高的前提下,后续产品多的企业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见得是绝对的利好。关键要看后续有没有可以带来较高销售额的“重磅”产品,“重磅”与否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是该类产品本身的市场容量,第二是产品本身的竞争优势。
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关于江中药业。江中的思路就是集中优势做好每一个产品,用钟虹光的话说,要把每一个产品都做成“重磅”,所以我们看到了年销售10多亿的健胃消食片,稳居OTC药品之冠。我们可以合理的判断,在做大这个产品的过程中,公司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经营思路,在这套思路上,只要有符合“重磅”禀赋的产品,营收的大幅提高就是大概率事件。初元有这种潜力,毕竟它用“病人专用营养品”重新切出了一块市场,而这块市场中目前并无其他参与者,如果初元能够采用临床循证再评价的方法来确认效果,对于销售应该更为有利了。另外,今年的新品参灵草,思路是靠谱的,高端营养品+礼品的定位,在中国的市场很大。但据了解参灵草每个月的服用费用要2.5万,这个定价意味着目标客户群体将会极小。同时,做高端营养品跟公司之前的核心能力似乎也有些不搭界,还需审慎观察。
总的来说,未来几年中,尽管随着医改的递进医药行业整体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在合理价格买入的、符合上述几条思路的医药上市公司,我的选择是继续持有,除非价格到了一个让人乍舌的地步。
注:在这种思路之下,可能会漏掉一些经营及股价表现将会非常好的企业。但投资是个人的事情,对于我来说,更希望投向的是大概率事件,减少犯错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