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天目窑巡礼3

标签:
文化收藏 |
窑变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陶瓷器在烧造过程中都会发生物理相和化学相的变化,因此所有的瓷器的烧造过程都是广义的窑变。
狭义的窑变是指在同样的胎质,同样的釉料,同样的窑和窑温下产生了与原本的设想不同的颜色变化。(这种颜色的变化有时会形成图案。)
这种狭义概念上的窑变又可以分为可控窑变,半可控窑变,不可控窑变三类。
可控窑变的典型在中国瓷器中就是钧窑。
已有的资料认为:“钧窑使用的釉料称之为窑变釉。这是一种典型的二液相、分相釉,釉中氧化铝含量低,氧化硅含量高,并含有极少的氧化磷,釉中的红色则是由于还原铜的呈色作用,由于采用还原气氛,降低了氧化铁的含量,烧成的釉色以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为主,并出现错综掩映的多种窑变釉色。”
氧化硅、氧化铝、氧化磷这几种在几乎所有的瓷器烧造用釉中都存在。氧化铜却不多见。虽然上面这段话似乎也是出自于专家之言,但是在我查阅关于钧窑用釉的化学成份配比时却看不到氧化铜的含量成分。因此上面所说的还原铜的呈色作用值得怀疑。即使在清代郎窑红宝石红釉中氧化铜的含量也只有0.57%。占很低的比例。(我之所以要探讨这个问题,原因在后面再讲。)
说钧窑是可控窑变是指的只要使用钧窑胎土和钧窑釉,烧造出来的瓷器必然有各种各样的颜色,而且即使是同一窑,同一个器型,在基本相同的装窑位置,烧造出来的钧瓷的颜色变化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可控性。也就是可预见性。
半可控性窑变指的是建窑兔毫系列,就以古代曾经大量生产,现代已经能仿制兔毫盏但成品率较低这两点就可以说明建窑兔毫盏属于半可控系列。
建窑及其他窑口的油滴盏,以及窑口不明的曜变天目盏均属于不可控窑变。因为在古代产出即极少,在现代先进的科技分析方法指导下也无法成功复原。
可控性窑变、半可控性窑变按大数据法则来看都属于大概率事件。只有完全符合人类审美观的窑变和不可控的窑变才是几率极小的事件,这就是曜变天目盏难以重复烧造的数学依据。
下面我们来看一块瓷片,还是来自浙江天目窑遗址,本人自己采集的瓷片。
这块瓷片如果没有窑变那就属于很普通的青白瓷。但是它发生窑变了。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局部产生了和建盏类似的兔毫和油滴。在青白瓷上找到这种现象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这块瓷片很有价值。
http://s5/mw690/001Nij7Igy6PUURjHOA24&690
http://s9/mw690/001Nij7Igy6PUV5QPDW88&690
这个瓷片的反面是普通的青白瓷,局部积釉处,呈玻璃釉。这个现象和建盏类似,即窑变部分大都发生在内壁:
http://s11/mw690/001Nij7Igy6PUVYRCX05a&690
http://s2/mw690/001Nij7Igy6PUW435W991&690
天目窑的黑盏瓷片是我此次前去采集的主要目的,但得到的相对较少,对采集到的几片我逐一进行了研究:
1、
http://s5/mw690/001Nij7Igy6PUWIfebq84&690
http://s14/mw690/001Nij7Igy6PUWJhp5H4d&690
2、
http://s11/mw690/001Nij7Igy6PUWSWNx89a&690
http://s15/mw690/001Nij7Igy6PUWPvIVU2e&690
3、
http://s2/mw690/001Nij7Igy6PUX7CaeB11&690
http://s10/mw690/001Nij7Igy6PUXat7Bff9&690
我所观察到的现象是:
第一、在表面黑色的釉层下已经形成蓝色窑变。
第二、窑变的色彩分两种,一种类似建窑银兔毫,即由蓝色和银光色组合。另一种类似建窑金兔毫,是蓝色和金黄色组合。
另外我还在当地一家古玩店看到一个残件:
http://s3/mw690/001Nij7Igy6PUYpBeZc72&690
http://s11/mw690/001Nij7Igy6PUYrtukO4a&690
我观察到得现象是,兔毫盏的形成和油滴盏的形成在于不同的微粒聚集方式。瓷器的烧成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但是它一定遵守物理规律和化学规律。特别是在高温下釉面溶化后这些物质像一个烧锅里的聚合物,彼此既遵循物理中的流体力学规律又遵循化学中的反应规律。从物理规律来说会发生游离、重组、聚合。从化学反应来说氧化、新的盐类生成等许多复杂的反应。
http://s8/mw690/001Nij7Igy6PUZeSGXR37&690
在其它的瓷片中我发现了油滴形成的规律:
http://s13/mw690/001Nij7Igy6PUZJ8LEwfc&690
釉和胎结合的面上,最不容易融化的釉中的二氧化硅开始全部熔融,胎的表面二氧化硅也开始熔融,两者结合,形成胎釉紧密结合。结合层又可以称作中间层。中间层会将所含的铁分子团向边缘推斥。这些铁分子团是形成油滴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的熔融不仅得益于高温,尤其重要的是得益于釉中的其他氧化物,氧化钾、氧化钠、等都是极好的氧化剂。特别是某些看起来极为微量的元素,比如氧化锶,这种化学物质在加热到100度时即完全释放氧原子,而且能与窑内的二氧化碳起反应,还能与釉内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钛起反应,并发出高热。在这些微量元素的作用下,本来化学性质不甚活动的氧化铁开始变化,游离于二价铁和三价铁之间。这些铁的变化是生成油滴的主要成分。
蓝色曜变的生成原因有多种,釉中的氧化铷也能生成,氧化铜也能生成。前面我已经说过钧窑中氧化铜不是釉中的主要成分,但是在曜变天目盏中是否有铜元素?在2010年发表的中国科技大学的一篇非常专门的论文中,作者指出在湖北蘄春罗州城发现的一批类曜变黑釉盏中的多个样品中测得氧化铜,其中6号样品含氧化铜竟然达到2.6%。这是一个极高的数字。
蘄春罗州城出土:
http://s5/mw690/001Nij7Igy6PV1TcDMo04&690
http://s3/mw690/001Nij7Igy6PV1Z0JBU52&690
http://s13/mw690/001Nij7Igy6PV20wsAkbc&690
不仅如此,正宗的宋元的建盏和天目盏,就是那些漆黑一片,完全没有窑变的盏碗,在那个黑色的表层下面也已经充满了蓝色的结晶变化和其他各种颜色。而且有趣的是现代伪品,表面上比如也是黑色的,但内在也不是黑色的,也是有色彩的,但是这种色彩和宋元老的建盏内部隐藏的色彩有根本的差别,所以鱼目是不可能混珠的。其原因在于,现代人依靠科技的力量完全可以制造出和古代瓷器的胎土、釉料基本一致的胎土和釉料。其差别在于一、烧制方法的不同;二、火候掌握的不同;三、微量元素的不同。因为现代人的复原只能达到比如99%的相同,但是差别就在那1%里,正是这1%的差别成了几乎无法逾越的高山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