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透视画法是中国人发明的

(2014-08-23 08:23:10)
标签:

文化

杂谈

    以前在一些专业著作中都说画图中的透视画法是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发明的,并在明代以后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绘画中缺少立体深度的现象。我由于轻信以上观点,也曾经在一些文章中引用了这个观点。直到我最近看到了一些唐代古墓壁画后我才明白是多么的无知和轻信。先简单的看看所谓西方发明的透视法是怎样的:

透视原理图

http://s7/mw690/001Nij7Igy6LsGEsvEq26&690

http://s6/mw690/001Nij7Igy6LsGH6beR85&690

http://s4/mw690/001Nij7Igy6LsGIECAz33&690

    虽然透视原理可以用“近大远小”一句话来概括,但在实际中由于视点的变化,这句话仅仅说出了一个现象,并不能向人提供一个科学的理论。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也是有发展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践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停留在观察的角度也许每个人在对远方景物的观察时,就能感觉到立体与平面是不一样的,把这种感觉搬到纸上,用画画的办法画出来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了。因为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怎样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的问题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透视画法。

    在人类思维进化的过程中,从观察到发现是一个进步,从发现到发明又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从发明到理论的形成则是更伟大的进步。中国古人在发现和发明这两个阶段中所呈现出的能力绝不低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但在理论的发展上却出现了停顿,这种现象值得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举例来说,指南针是中国人首先发现的,并且用于航海,这是发现和发明,但是其基本的原理,即磁性的研究却是西方科学家完成的,并且形成理论,直至派生出交流电的发明。

    回到本文的题目透视画法也是中国人早就认识到,并且投诸于实践,但是形成理论却是西方人,这里的内涵是一样的。说中国人早于西方人发明透视画法,这是有铁的证据的,我最近看到唐代懿德太子墓中的壁画,看到其中明显的透视画法,就不由自主的产生了以上这些想法,既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也为后人的驻足甚至倒退感到悲哀。下面请看懿德太子墓中最有代表性的壁画:

http://s9/mw690/001Nij7Igy6LsIAsNHWc8&690
请注意左面城楼的画法:

http://s5/mw690/001Nij7Igy6LsIGfc8Y84&690

http://s8/mw690/001Nij7Igy6LsIK1a0D27&690

http://s4/mw690/001Nij7Igy6LsIMeMoz43&690

http://s9/mw690/001Nij7Igy6LsIO9Jl6a8&690

    这些壁画中所表现的是典型的立体透视画法,这些画完成在公元706年。现在国际上一般公认透视画法是文艺复兴时期由弗罗伦斯建筑师贝鲁奇所发明。西方写出第一本关于透视画法的书是公元1436年。

    关于这个问题我只想说一句,我不是画家,更不是美术理论家,但迄今为止我没有看到哪位专业人士,就这些唐代壁画表示过说法,他们最多就是赞美这些画栩栩如生,仅仅这些无味的套话。他们不理解,也许根本不想理解和宣传中国古人曾经达到过的高度——比西方人早700年发明了透视画法。

    下面再看一些透视法的表现作结束:

    摄影照片天然的能反映出透视原理:

http://s10/mw690/001Nij7Igy6LsJPplcBa9&690

http://s3/mw690/001Nij7Igy6LsJVJX7sc2&690

    西方油画名作中的透视画法。

西方最著名的油画之一,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http://s8/mw690/001Nij7Igy6LsKTN4j557&690

这幅画的顶部,房顶的辐射线条以耶稣的头顶为中心,形成整个画面的中心

http://s2/mw690/001Nij7Igy6LsL365TX41&690

   下面是《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画的透视相当美妙,基点是蒙娜丽莎的身体是微侧向对着观众的,大约存在着一个30度的角。因此在蒙娜丽莎整个身体的构图中是三角形的透视:

http://s1/mw690/001Nij7Igy6LsMDBoSQ70&690

http://s14/mw690/001Nij7Igy6LsMF7hOl4d&690

但是达芬奇在画蒙娜丽莎的脸部五官的时候,没有遵循这个透视:

http://s13/mw690/001Nij7Igy6LsMLILAo9c&690

    由此造成的效果是第一眼看蒙娜丽莎会觉得她的脸是正对着你的,眼睛也在注视你,倘使你注意到了她的身体是侧着的,那么动感就产生了,你会产生蒙娜丽莎正在转过身来的感觉,因此几乎每一个人看到这幅画都有一种亲切感。这种隐蔽的表现动感最明显的是反映在毕加索的那些貌似怪异的画作中。下面是两张有着典型的毕加索风格的画:

 

http://s8/mw690/001Nij7Igy6LsNt3ZzNb7&690

    这张画中的女子脸部缺一块,因此看的人就说这是抽象化,这是毕加索的风格,那么为什么毕加索要这样画呢?为什么是左侧脸下部缺一块,而不是其他部位缺一块呢?这一点问十个人,九个回答不上来。其实很简单,毕加索在这里画的也是一个脸部正在转动的女人,表现的是一个本来脸部正对着你的女人,现在则是侧面对着你的一个女人,因此看毕加索的画,看的就是他的画都处在运动中。不相信,我就把这幅画变动一下,大家再想想。

我把女人脸上缺失的部分补上了:

http://s4/mw690/001Nij7Igy6LsOanvHl23&690

再把左侧全部拿掉:
http://s7/mw690/001Nij7Igy6LsOpDX8i86&690
按照我指出的这个方法,你可以注意到图中女人的手掌也在转动中。

http://s10/mw690/001Nij7Igy6LsNtXPrXe9&690
    这一幅画我就不变了,要变的话,方法和前面一样。毕加索在这幅画中所要表达的是这个男人本来是走动中看到你,然后他不想看到你,或者为你所震惊,于是他迅速的转过脸去。这种情形就像在马路上一个男人带着小三逛马路,他突然看到了一个熟人,于是迅速的转过脸去,怕被熟人认出他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