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今本和帛书本及河上公解注本(30)
(2014-07-17 10:39:40)
标签:
老子道德经文化 |
帛书本:
七十八章(人之本)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今本: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河上公解:
任信第七十八
天下莫柔弱于水,【圆中则圆,方中则方,壅之则止,决之则行。】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能怀山襄陵,磨铁消铜,莫能胜水而成功也。】以其无以易之。【夫攻坚强者,无以易于水。】
注:
水是天下最柔弱的物质。放在圆器中,它就成圆,围在方形中,它就成方。堵住水的去路,它就停下来,开个口子,它就流出。但是以水攻克坚强的物体却又战无不胜。水能够崩山,削平丘陵,能磨铁成针,消散铜器,再也没有比水更能成功的,这是因为水的长期作用,而不消减,如滴水成穴,水滴石穿。
河上公解:
弱之胜强,【水能灭火,阴能消阳。】柔之胜刚,【舌柔齿刚,齿先舌亡。】
注:
弱能胜强,柔能克刚。
舌头是软的,牙齿是坚硬的。人到衰老的时候,牙齿就掉了,而舌头还好好的。
河上公解:
天下莫不知,【知柔弱者久长,刚强者折伤。】莫能行。【耻谦卑,好强梁。】
注:
天下人都知道柔能克刚,但是谁都不按这个规律办事。
河上公解:
是以圣人云:【谓下事也。】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人君能受国之垢浊者,若江海不逆小流,则能长保其社稷,为一国之君主也。】
注:
所以圣人能够容忍国家中存在的某些污垢,就像江海能容纳溪流一样,就能长久的保持江山稳定。
河上公解: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人君能引过自与,代民受不祥之殃,则可以王天下。】
注:
愿意承担民众的过失,认为民众的过失是自己的责任,这样的君王可以领导天下。
河上公解:
正言若反。【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为反言。】
注:
正确的言论难于世人接受,他们会觉得这些话违背他们的常识。
七十九章(人之实)
和大怨,必有馀怨,焉可以为善?是以执右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徹。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今本: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河上公解:
任契第七十九
和大怨,【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以相和报。】必有余怨,【任刑者失人情,必有余怨及于良人也。】安可以为善?【言一人,则先天心,安可以和怨为善?】
注:
杀人者判死刑,伤害他人的要判刑,这样做了以后,他们的家人或亲属,必有怨恨,怎么能达到为善相和呢?
河上公解: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古者圣人执左契,合符信也。无文书法律,刻契合符以为信也。但刻契为信,不责人以他事也。】
注:
左契是古代借贷关系的凭证,是用竹或木制作的,如虎符一般分左右两片,左边的叫左契,由债权人持有,右边的叫右契,为借贷人持有。
所以圣人和百姓建立的是契约关系,而不是刑法关系,以诚信约束百姓,没有法律,只凭契约行事。
这里说的也许是远古时期曾经存在的一种社会关系,历史上那个时代被称作野蛮时代,实际上是生产力极度低下,人但求果腹的时代,即使是这样的时代,人能不能只凭契约管理,也是个大疑问。进入文明社会,也可称作阶级社会,社会不得不以法律为准绳管理社会,道德的原则只能成为辅助的手段。
河上公解:
有德司契,【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无德司彻。【无德之君,背其契信,司人所失。】
注:
有德之君,凭契约治天下,无德之君,以法律治人过失。
彻本意可解为税收,"什一而税谓之彻"。
税收一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的,税是和法律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就有税法,而且税法往往是一种橡皮筋法律,不仅不容纳税人质疑,而且可以为执法人任意变通的恶法。
河上公解: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无有亲疏,唯与善人,则与司契同也。】
注:
天道没有亲疏,只在善人中体现,与人的关系也是一种契约关系。
八十章(治之器)
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今本: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河上公解:
独立第八十
小国寡民,【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
注:
圣人治国的理念,即使是大国也当作小国来治理。
河上公解: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贵贱不相犯也。器谓农人之器。而不用,不征召夺民良时也。】
注:
什伯之器,就是军队。十人为什,百人为伯。部曲也是军队管理的一个层次,一般是大将军下有五部曲。
这里的意思是:民众都有军事化的管理,高贵的和低贱的互不相犯。器,就是军队,军队是农民组成的,不能在农忙之时征召军队。从春秋时期的历史来看,一般当时的战争都是在秋天举行。除了不影响本国的农事,还有一个原因,是食他国之粮,当然这是掠夺。
河上公解: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君能为民兴利除害,各得其所,则民重死而贪生也。政令不烦则民安其业,故不远迁徙离其常处也。】
注:
使民众畏死而贪生,其前提是民能安居乐业。
河上公解: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清静无为,不作烦华,不好出入游娱也。】
注:
虽然有舟船,不用于游乐。
河上公解: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无怨恶于天下。】
注:
虽然有军队,一般不用。
河上公解: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去文反质,信无欺也。】
注:
使民众回复到结绳以治的时代,政事简便,结绳就可发号施令。
河上公解:
甘其食,【甘其蔬食,不渔食百姓也。】
注:
君王以蔬菜为甘美,不追求奢侈。
河上公解:
美其服,【美其恶衣,不贵五色。】
注:
以普通的衣服为美,不追求五色华服。
河上公解:
安其居,【安其茅茨,不好文饰之屋。】
注:
宫室简便,实用就可。
河上公解:
乐其俗。【乐其质朴之俗,不转移也。】
注:
与民同乐其质朴之俗。
河上公解: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相去近也。】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无情欲。】
注:
邻近的国家,近到能互相见到,能听到邻国传来的鸡犬之声,这说明了与周边之国和睦,能听到的也是安居乐业之声,两国百姓虽然互相距离很近,但一般不来往,因为都处于安居乐业之中,互相不侵伐,一辈子都没有战争,称之为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老子的理想之国。
帛书本:
显质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予人矣,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今本: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河上公解:
信言不美,【信者,如其实也。不美者,朴且质也。】
注:
诚信之言,不以美恶而论。
河上公解:
美言不信。【美言者,滋美之华辞。不信者,饰伪多空虚也。】
注:
美妙的言辞不可信。
河上公解:
善者不辩,【善者,以道修身也。不彩文也。】
注:
以善为德,以道修身的人,不喜欢巧饰、宣扬自己。
河上公解:
辩者不善。【辩者,谓巧言也。不善者,舌致患也。山有玉,掘其山;水有珠,浊其渊;辩口多言,亡其身。】
注:
能言巧辩者不善,于人不善,于己也不善。
河上公解:
知者不博,【知者,谓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也。】
注:
有知识的人不喜欢杂学以求博。
河上公解:
博者不知。【博者,多见闻也。不知者,失要真也。】
注:
以杂学为博,并没有专注的一门知识,这样的人失去本真,还不如不知者。
河上公解:
圣人不积,【圣人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与贫也。】
注:
圣人不重视财富的累积,只重视德行的积累。
河上公解: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为人施设德化,己愈有德。】
注:
圣人认为使别人有德,就是自己有德。
河上公解:
既以与人己愈多。【既以财贿布施与人,而财益多,如日月之光,无有尽时。】
注:
因圣人的行为使别人富有,就等于自己有。
河上公解: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生万物,爱育之,令长大,无所伤害也。】
注:
天有利于天下,无害于天下。
河上公解: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法天所施为,化成事就,不与下争功名,故能全其圣功也。】
注:
圣人效法天,有所作为而不为自己争名夺利。
(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已经全部注释完毕,我的这个版本与以前流行的许多注释本有很大的差别,读者有知,我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