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今本与帛书本对照及河上公译本(10)
(2014-06-02 18:58:28)
标签:
老子道德经文化 |
帛书本:
第八篇:道(返朴归真)。
二十章(道之真,人之初)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今本: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河上公解:
异俗第二十
绝学【绝学不真,不合道文。】无忧。【除浮华则无忧患也。】
注:
河上公解中比帛书本和今本多了开首的一句“绝学无忧”。
此句与上一篇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是一脉相承的,意思是:贬弃不合“道”的学问没有什么可忧虑的。
河上公解: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同为应对而相去几何。疾时贱质而贵文。】
注:
“阿”有迎合、凑合之意 《国语·周语》:弗谏而阿之。注:随也。“疾时”可解为“疾暴”之时,所以此句可解为凑合在一起的人虽然互相应对,但本质上相差很大。动乱之时匆促相聚在一起的人,只能互相注意到表面看不清本质。
河上公解: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善者称誉,恶者谏诤,能相去何如。】【疾时恶忠直,用邪佞也。】
注:
世人所说的“善”和“恶”有多大的差别呢?有些所谓的善者只知道赞誉别人,所谓的恶人常常是敢于谏诤、批评的人,这个善与恶之间怎样来比较呢?动乱的原因就在于认为忠直是恶,邪佞为善。
河上公解: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谓道人也。人所畏者,畏不绝学之君也。】【不可不畏,近令色,杀仁贤。】
注:
有道之人畏惧的是有学问却不合道义的人,因为君王如果喜欢这样的人就会迷惑于巧言令色,仁贤之人被驱杀。
河上公解:
荒兮其未央哉!【言世俗人荒乱,欲进学为文,未央止也。】
注:
乱世之时,常常是重学重文之时,不能阻止。
河上公解:
众人熙熙,【熙熙,放淫多情欲也。】如享太牢,【如饥思太牢之具,意无足时也。】如春登台。【春,阴阳交通,万物感动,登台观之,意志淫淫然。】
注:
在这个时候奸佞之人熙熙而来,满怀贪心,好像在享受诸侯祭祀之时,贪吃贪喝永不满足;好像春游登高台,心旌荡漾、欲望淫盛。
河上公解:
我独怕兮其未兆,【我独怕然安静,未有情欲之形兆也。】如婴儿之未孩。【如小儿未能答偶人时也。】乘乘兮若无所归。【我乘乘如穷鄙,无所归就。】
注:
我最怕的是变乱的征兆不明显,好像婴儿一样不能表达他的心思,走来走去无所适从。
河上公解:
众人皆有余,【众人余财以为奢,余智以为诈。】而我独若遗。【我独如遗弃,似于不足也。】
注:
许多人获得了财富追求奢靡,还有许多人得到了知识转化为奸诈。只有我处于慎独的境地,似乎被人遗弃一样。
河上公解:
我愚人之心也哉,【不与俗人相随,守一不移,如愚人之心也。】沌沌兮。【无所分别。】
注:
我宁愿和愚人一样的心思,不愿意和那些俗人相随,守住自己的主旨,外人看来我和愚人一样,混混沌沌。
河上公解:
俗人昭昭,【明且达也。】我独若昏。如闇昧也。
注:
低俗的人看起来十分精明,我被人认为糊涂,好像什么都不懂,很愚昧。
河上公解:
俗人察察,【察察,急且疾也。】我独闷闷。【闷闷,无所割截。】
注:
低俗的人匆忙的行动着,我还是独居在家中无所行动。
河上公解:
忽兮若海,【我独忽忽,如江海之流,莫知其所穷极也。】漂兮若无所止。【我独漂漂,若飞若扬,无所止也,志意在神域也。】
注;
我的行为很飘忽,好像江河流水,谁也不知道奔向何处。我随波逐流,四处飘荡,没有止息之处,为的是寻找一个通神的地方。
河上公解:
众人皆有以,【以,有为也。】而我独顽似鄙【我独无为。】。【鄙,似若不逮也。】
注:
众人都在有为,我独无为。
河上公解:
我独异于人【我独与人异也。】而贵食母。【食,用也。母,道也。】【我独贵用道也。】
我和众人不一样,只知道从“道”中吸取营养。
二十一章(器)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今本: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河上公解:
虚心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能受垢浊,处谦卑也。】
注:
孔德之荣,就是大德之荣。
河上公解:
唯道是从。【唯,独也。】【大德之人,不随世俗所行,独从于道也。】
注:
有大德的人只服从道。
河上公解:
道之为物,唯恍唯忽。【道之于万物,独恍忽往来,于其无所定也。】
注:
道存在于万物之中,但其表现恍恍惚惚,无所定形。
河上公解:
忽兮怳兮,其中有象;【道唯忽恍无形,之中独有万物法象。】
注:
怳,同恍。
于忽隐忽现之际却产生万物形象。
河上公解:
怳兮忽兮,其中有物。【道唯恍忽,其中有一,经营生化,因气立质。】
注:
忽隐忽现并不空虚,其中有万物。看起来道处于恍惚的状态,但其本源于一,一正是通过道来生成万物的。
河上公解: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道唯窈冥无形,其中有精实,神明相薄,阴阳交会也。】【其精甚真,】【言道精气,其妙甚真,非有饰也。】
注:
窈冥,深远渺茫。
于深远渺茫之中有精气、精实,这是神明变化,阴阳交会的产物。认识到精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虚饰的。
河上公解:
其中有信。【道匿功藏名,其信在中也。】
注:
虽然道不喜功,不扬名,但它一定会起作用,这是道的信用。
河上公解: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自,从也。】【自古至今,道常在不去。】
注:
道为常道,有常名,常在不去,始终存在。
河上公解:
以阅众甫,【阅,禀也。甫,始也。】【言道禀与,万物始生,从道受气。】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吾何以知万物从道受气。】以此。【此,今也。】【以今万物皆得道精气而生,动作起居,非道不然。】
道给予万物生命,为万物之始。我怎么知道万物从道得到生气的呢?就是从现在所看到的万物的情形。
这一段很难懂,讲的很空灵,这是因为道德经是老子的宇宙发生学,就像前面我所说过的,老子认为宇宙为无中生有。我们不能理解老子的某些思想,不等于这些思想不对,即使是现代科学中爱因斯坦和霍金的思想大家都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