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今本与帛书本对照及河上公译本(1)
(2014-05-09 21:03:57)
标签:
文化老子道德经 |
老子道德经今本与帛书本对照及河上公译本
前言:
1973年虽然时属文革动乱之中,但马王堆帛书的发现是中国古代经典重现于世的最重要一次。其中不仅有易经等,还有与易经齐名的完整的老子道德经全本。
马王堆帛书出于马王堆三号墓,乃西汉所封诸侯国——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儿子利豨之墓,利豨逝世时为公元前168年,所以这个墓中所发掘出来的文物最起码都是这个年代之前的东西。
我现在将《老子道德经》的马王堆帛书本和历代传世本同列于下,供大家对照比较,同时又将西汉名士河上公解读《老子道德经》的文章列下,最后是我作了一些注解。这又是一件十分吃力的事情,但可能对大家有用。因为这几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对《老子道德经》的译本,注释本也层出不穷,恕我直言,其中良莠不齐。急功近利、误人子弟的产物也不少。
河上公是西汉名士,他是黄老哲学、道家思想集大成者。不仅如此,据说他对汉文帝影响甚大,奠定了汉文帝“文景之治”的思想基础。在历代研习老子道德经的著作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就是河上公所著的《河上公章句》,这也是现存最古老的道德经注本。
河上公被认为是神仙中人,由于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儒、道、佛相争,所以这位河上公最后连真正的姓名、出生地、时间都无人知晓。
我读了《河上公章句》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以前读的那些释文全部是在浪费我的宝贵生命了,唯独这一本才是真正道出了《老子道德经》的真谛。
体例如下:
帛书本——即马王堆帛书《老子道德经》文字。
今本——即传世本《老子道德经》文字
河上公解——所列即《河上公章句》的文字,采用逐句解读。
注:是我的一点心得。
帛书本:
一章(人之象)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今本:
体道第一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注:
帛书本与今本相比用词句读更精炼,有许多地方则有明显的差别,导致在意义上也有不同。
河上公解:
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
注:
“经术”可以解为“经济之术”,不过这里的“经济”两个字在中国古代首解是“经世济民”,所以这句话译成现代文字应该是:道,可以被理解、被解释的“道”是经世济民政治教化的现实之道。
河上公解:
非常道【非自然生长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
注:
结合上一段,这里的意思是经术政教之道不是自然生长之常道。
什么是“自然生长之道”?就是天地万物不受人的意志干扰的变化,是自身的规律,也称作“常道”。将“常道” 这个概念运用到国家和社会的管理中,就要以无为来休养民生,不要扰民,作为君王不要飞扬跋扈,作为君子要收敛。
河上公解:
名可名,【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
注:
河上公认为,一般常人所说的名是指的富贵尊荣、清高的名声。
河上公在这里将世人孜孜追求的富贵尊荣与“高世之名”并列,表示出他对追求富贵尊荣和名声的人都是不赞同的。所谓高世之名一般是指清高、不愿入世之人。据记载中国古代有个许由,是尧帝时代的名士,有贤德。尧帝曾想禅位于他,但许由坚辞不就。他跑到颖水河边去洗耳朵,要把听到的尧的话从耳朵中洗掉,后又隐入箕山山林之中,终老于此。这个人大概算得上中国第一个高世之人。
河上公解:
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
注:
“常名”是形容有丰富内涵,却还未发挥出来的状态。比如还没有开口说话的婴儿,未孵化的鸡蛋,合在蚌中的明珠,被石皮包裹的璞玉,内中精彩,外表愚笨顽劣。
河上公解:
无名,天地之始。【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注:
老子道德经在前面说了道,又说了名,河上公认为老子道德经所说的名和道是有紧密联系的,所以当天地之始,一则万物无名,但是却有“道”;二则“道”无形,所以也无法称名。天地开始就是“道”的本源,由于“道”的作用,天地之间开始变化,就是“吐气布化”,但在这之前天地也没有,只有虚无,这是天地开始的本源,也就是说,天地起于虚无。
这一段话很有意义,因为现代物理学就认为宇宙创世是有开端的,是起源于137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那么既有开端,就会想到开端之前是什么?大爆炸之前是什么?
按照现代科学推算推断出137亿年前,我们现在处身的宇宙不存在,只存在一个奇点,这个奇点既存在又不存在,在这个奇点处现有的物理理论全部失效,所以是无法定义和理解的,与此矛盾的是这一点却正是现代物理理论推理出来的。所以一切问题都回到了原始的起点,就像我们去问一个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科学教育的人:为什么太阳升起,月亮落下?他的回答只有两种,一种是不知道,一种是本来就是这样的。这两个看起来十分愚笨的回答恰恰是最理智科学的,现代科学家其实就是这样两种人,一种认为永远也不可能搞清楚137亿年发生了什么,一种认为先要搞清起点,即本来是怎样的?
河上公解:
有名,万物之母。【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
注:
事物有名,首先是确立的“天”“地”两个名,这两个名字是天地万物的“母”,认识到“天”、“地”有形状,有位置,有阴阳性质差别,有柔和刚的不同属性,这就能定名了。同时万物生长乃天地所赐,所以天地与万物的关系如母子关系。
河上公解: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一出布名道,赞叙明是非。】
注:
所以不要依赖人的主观,才能观察到万物的要害——本质。人只有摆脱主观想象,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本质又称为“一”,“一”这个概念包含着“名”和“道”,对这一点进行解释、理解,就能明白是非了。
河上公解:
常有欲,以观其侥。【侥,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
注:
人有主观思维可以观察到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善于运用主观思维的人可以从观察事物的发展中得到乐趣。
联系前面几条注解,河上公在这里提出的观点的意思是人不可能了解万物的本来,但可以了解万物的发展。这句话有些绝对,固然人的认识不管到什么时候总是有局限性,总是不可能彻底的完全的了解整个世界,但是人的对万物的局部了解又恰恰是在逐步的走向整体,和数学中的极限一样是永远无法达到的,但是人们的认识同样可以无限的接近它。
河上公解: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两者,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注:
“有欲”——人有主观思维,“无欲”——人的思维不能脱离实际,这两者都出自于人的思想。不脱离实际,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去思考,贬弃主观想象人就能适应世界而长存。以主观想象去对待世界,意图改变世界固有的客观规律则必然失败。
河上公解:
同谓之玄,【玄,天也。】【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
注:
人与人相同之处是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
老子道德经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名字——玄。河上公的解释很简单明了,玄,就是天。
河上公解:
玄之又玄,【天中复有天也。】【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污辱,则生贪淫也。】
注:
人的天赋有差别,得到的影响和教育等等也不相同,得到的影响和教育如“中和”一般的滋养,就能成为圣贤。得到的教育是错误的,受到的影响是污浊的,这个人就只能品性贪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