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谈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中国五代佚名画作——乞巧图

(2013-07-12 17:34:27)
标签:

文化

http://s8/mw690/6205a38age14d399ff8c7&690

这幅图现存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据考定为中国五代时期某佚名画家所作“乞巧图”。

乞巧是中国民间一个很有名的节日,时间为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这幅画画出了一个很大的宅院,前后三进,没有画出正门,也没有看到正房,很显然是整个大宅院的左半部分。

画的右下方有个四方尖顶的亭子。以其工整的形式,简洁的屋脊线条,先声夺人。亭子内设宴席。然后向左移动有两座小桥般的阶梯引向一个露天的小院,四周没有围墙,是个开放式的庭院。庭院上设置了两张大桌子,周围围站着十二个大人,两个小孩。再往左是一排廊房,可见四间,其中两间中间也有大桌子,桌上的摆设似乎和庭院中大桌子上相似。

开放式庭院后面是一扇门,右侧有侍女弯腰屈身,似乎在送一位贵妇出门,而这位贵妇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手臂下挟一条粉红色薄被。

这扇门的背后是另一进,有一幢独立的三开间房子,其中左右两间各有一妇。左侧一间的妇人向床而立,床上所铺的显然和那个门外的妇人所挟的一样颜色的被子,被子中隐约有人。中间屋子中也有床,类似于炕,上面空空。右面一间那位妇人,匿步而行,似欲偷听、偷窥,神态十分暧昧。

 http://s9/mw690/6205a38ag7cee1fcc71b8&690

 

这三间房的正面似乎是窗,而且是落地大窗,窗上有一通到底的栏杆,不像一般的居室。这种落地大窗的画法在中国古画中十分少见,对卧室一览无余的画法更是绝无仅有。

再往后第三进内也有类似的房屋。

右边有一扇门是第一进直通第三进的。

第三进有一扇门直通外面,门侧有一老一小侍女两人,从服饰看似乎地位低下。

画中共有三十一人,如果在第二进的床上被下还有一个人的话,那就是三十二个人。粗看全部是女人,细辨可能有一两个男人。尤其是庭院中那十二个人中,左上角,背向的那个,很可能是个男人:
http://s5/mw690/6205a38age14d45230134&690

http://s4/mw690/6205a38ag7cee20d64993&690
 

这幅画最大的疑点就是:这个大院子是干什么用的?

此等大院,这么多的女性,绝非一般人家。红楼梦之贾府为天子之妃亲,祖上立过救驾大功,其家有地位的女性也就十几个。

从院内房间建造的风格看,有许多透明的廊房,似乎此地当属南方,另外也不像一般官宦人家或诗香门第之家,以我之见很有点风月之乡的味道。

以其中一个夹被而走的夫人来说,更是不正常,大户人家女人哪有随身带着被子乱走的。倒是莺莺乱性则带着被子走。

 http://s1/mw690/6205a38age14d4c4f3670&690 

亭子中一个女子正招手呼唤,也有揽客之嫌。

 

 http://s8/mw690/6205a38age14d4f422527&690

亭子内的宴席显然十分丰盛。

露天庭院内两张桌子,一张为方桌,三面可坐人,中间堆着似乎是黄白之货。紧挨着的一张桌子为长方形,桌上整齐有序的放着许多形式相同的东西,整整齐齐共六行六排,共三十六方,周边还有如筹码一类的东西,这三十六方东西与周边零碎的相比,按其宽度来看似乎是一比四,倘使确实四件为一方,那正好是一百四十四个,一副麻将牌。(不过,倘真是麻将牌,那就坏了,这张画就不是五代的了,而是明代以后的了。)四角还有四个如酒瓶又如骰子存放之具,并不像乞巧节斗巧之物,因此我怀疑这是某种博彩之具。再往左两间房内也有类似的桌子,桌上也排列放着类似的东西。房间形式的安排极像现代的大堂和包房。

 http://s5/mw690/6205a38ag7cee21c5e204&690

 

关于乞巧节的风俗大家上网查一下就知道了,都是女人家斗巧的针线、糕点类小东西,不会这样整整齐齐码放在桌上。

还有一点,此画所表现的时间不一定是晚上,因为全图未见一处有灯火,与七夕之称也不相符。

综上所述,将此画定为乞巧图不知是何人所定,有何依据,我因为未曾看到原作,所言也不一定对:我认为这幅图根据画中内容来看似乎是妓院——吃、喝、嫖、赌均全。

再下面我就从艺术的角度做一些文章。

这幅画的画法中所采取的透视方法十分多样,与西方画法大不相同,这一点对鉴定此画非常重要,也为现代人鉴定古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此画的视角是从上向下,从前向后的俯视

画的右下方有个四方尖顶的亭子。以其工整的形式,简洁的屋脊线条,先声夺人。初看此画的人视线必定先落在这个亭子上。这个亭子的画法很奇特。先不看顶盖部分,光看下面,可以看出采用的是立体透视的画法:

 http://s16/mw690/6205a38ag7cee2213ba4f&690

 

再看顶盖部分则出问题了,右上方的一根屋脊显然与下面的支柱不吻合。

 

 http://s8/mw690/6205a38age14d4f422527&690

 

对应下半部分立体透视的画法此图应该是这样的:

http://s13/mw690/6205a38ag0cd057acea3c&690

 

 

但是按西洋焦点透视的画法还不一样,应该如下图:http://s9/mw690/6205a38ag7cee22af7238&690

 

 

我将这三种画法集合在一起大家再比较一下:

 http://s2/mw690/6205a38age14d5dcedd31&690

   这里所反映的不是中国古画的画法对不对的问题,而是中国古画的理念与西方绘画的理念不一样。从整幅图画来看,这个亭子显然是个很重要的部分,给人以正正方方、端庄的感觉。因为这幅画的中心部分就在这个亭子的左边,即人物最多的那个庭院。而且如果我们设想如飞鸟一般在这个大院子的上方,从右向左慢慢掠过,那么把这个亭子的顶盖看成四四方方的也未尚不可,也就是说西方画法的视点是定死的,东方画法却是因景而异,因时而异的。尤其是这个亭子的顶盖部分略有立体透视的画法,而下部则完全是立体透视的画法,请大家再看一下:

 

 http://s7/mw690/6205a38ag0cd05d39e4b6&690

由于下半部分采用了立体透视的办法,所以使人很容易忽略上半部的形状,达到了引导视线,深入探究的目的。

从这个亭子向左,是个开放式庭院:

 

 http://s5/mw690/6205a38age14d45230134&690

 

这个局部从透视的角度来看,非常有意思,采用的是中国画中特有的倒焦点透视,即远宽近窄的倒梯形。

 http://s1/mw690/6205a38age14d66845630&690

 

不要以为这种画法很幼稚,或完全错误,不符合视觉原理。以这张画面来看,主要的人物形象是后面那一排的五个人,前排的人只有两个,均背向而立,这两个人的高度甚至比后排的人还要低。正是这种画法引导着观者的目光一直向前,先看到了桌面上的东西,看到了周围所有的人,最后越过了所有这些人,看到了门口的夹被而行的女人,然后再进入第二进,那诡异的暧昧的三个房间,中间那个房间床上空着,似乎正等待着夹被而行的女人的来到。

再看全图,总结一下:

1、          纵向的屋脊线全为斜线

2、          室内房间画法全部是立体透视的画法。

3、          室外屋顶的画法也符合立体透视的画法。

4、          围墙、栏杆转折处全部符合透视画法。

5、          人物的中心视点在第二进房,这里的两个人比例上最高大,前面的众多人物和后门的两个人物从比例上来看,大小差不多。这是非常独特的中国画法。

6、          庭院上倒梯形的画法也是独特的中国画法,使前后众多人物不拥挤,表现清晰,有运动感。现实中当我们进入深远的通道内,也会出现前面的物品越来越大,而经过的物品随着逝去,似乎越来越小的感觉。

http://s7/mw690/6205a38age14d6a62f5a6&690

 
 下图左为立体视角,中为焦点式视角,右为倒焦点视角。

http://s5/mw690/6205a38age14d6c0d5044&690

 最后说一句,如果在中国古画中出现西方画法的焦点式透视必是伪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