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要好的藏友来我家鉴赏瓷器,这位藏友有时叫我大哥,有时叫我老师。叫我大哥,应该,因为我虚长几岁。叫我老师,我有点亏。因为应了他,就要教他点东西,否则不是名不副实了么?这位仁兄主要收藏青花和五彩,其他门类很少。因为关系好,所以我和他说话无禁忌,由此我拿了个小罐出来,跟他说:
“看看这个罐,先不要看底足,这里手电、放大镜30倍的都有,你看看能不能断代。”
http://s2/middle/6205a38agbdc2382a3491&690
http://s10/middle/6205a38agbdc23b292e49&690
http://s11/middle/6205a38agbdc23d5f536a&690
http://s9/middle/6205a38agbdc23fced508&690
http://s13/middle/6205a38ag796039cb189c&690
http://s16/middle/6205a38agbdc243d5b0af&690
藏友说:“看此器形有点像明代成化的天字罐,不过天字罐并不是特别奇怪的器形,很难说永、宣时期没有,恐怕再早也有。看釉色,黄釉,元代五彩中就有黄色釉,但通体为黄釉的元代器没见过,应该是没有。永宣时有黄釉整器,尤其是宣德黄釉也很有名,再往下弘治黄釉说是最出名。到清代雍正的黄釉特别好,有娇黄一说。现代新仿,黄釉也不是很难,所以你不让我看底足,要我断代有点困难。”
我说:“兄弟啊,这个罐就其表面信息已经足够了。不让你看底足是有原因的。大凡书本上和有些专家说看瓷先看底,此话大谬。看底无非是看两样东西,一、露胎部分,看看胎质怎样。二、看看有没有底款,尤其是明清器,大都款在底部。
我说此话大谬,理由是:看胎质,明代前后二百多年,清代前后三百来年,谁要是能光凭看胎质就能断出那一朝的瓷器,那就是瞎话。因为明清两代都是以景德镇为官窑。景德镇瓷土的变化除了成化前用麻仓土,成化后麻仓土矿竭,改用其它地区的土外,胎土的变化不大。其二,看款识,问题更大,先不说每朝的款识是否千遍一律,后朝写前朝款的多的是,民国的仿品,哪朝的款仿得不像?现代仿,最好仿的就是款识,扫描仪一扫,可以做到完全一样。最大的问题还在于,你一看款识是某某朝的,于是先入为主的思路很容易形成,于是就用从书本上得来的那些教条去套了。就像怀疑隔壁邻居是小偷一样,三分像的你能看成七分像,七分像的能看成十足对的。须知大凡仿品,既然打了某朝的款,就一定会力争弄点某朝的味道上去。比如宣德的,青花么点点锈斑,釉面么搞点橘皮皱,等等。所以以底足为主的鉴定方法是有问题的。”
藏友说:“那你到来断断,断得我心服口服,今天我请客喝顿小酒,否则……”
我说:“说对了,也不要你请客,就在我这里便饭。说得不好,你听了不在理,我也不想请你吃饭了,脸红。”
接着我开讲:
“请勿怪我倚老卖老,今天跟你好好讲讲。
一件瓷器到手先看历史痕迹,瓷器上大多数特征现在都能仿造,唯有天久地长的痕迹无法伪造得完全一样。
清三代的瓷器距今三百年以上,由于清代的瓷器釉面好,胎体与釉面结合紧密,所以一般情况下开片现象甚少,只有康熙朝的珐琅彩几乎全部开小片。雍正瓷器中的堆雕装饰中有时也会有开片。
清代瓷器上的蛤蜊光主要集中在色釉上,但是雍正时的粉彩上就是玻璃白部分也会产生蛤蜊光。总的来说清代瓷器上蛤蜊光较少。
清三代瓷器老化的痕迹主要表现在火光开始隐退,光泽变得柔和,另外即使是陈设器也可以看到磨损等使用痕迹,主要表现在口沿,底足边和部分色釉褪色及鎏金褪色等。
明代瓷器开片现象也不是很严重,除了少数工艺有意所为。但是如果有自然开片,那就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明、清瓷器中青花器开片和蛤蜊光基本上都没有,因此不需以此为定。倘使有那当然更好。
由于明代瓷器距今有四五百年,因此真品明瓷火气全消,在光照时没有贼光,并有圆光斑出现。
以这个小罐来说,肯定不是高古瓷,既然黄釉整器元代不见,那么这个小罐基本上就是明清或新仿。
从小罐整体来看,造型规整,釉色饱满,不见贼光,而且全身开片,并且伴随着有自然而美丽的蛤蜊光,所以首先你可以基本断定它是老东西了,而且应该早于清代。
再看小罐上的黄釉,像你刚才所说,元、明、清各代都有,那么他们互相间有没有差别呢?有!
元代虽无黄釉整器,但是元五彩中的黄釉非常有特色,且漂亮。元代黄釉色泽黄中带白,透明,迎光侧视金光闪闪,里面似乎有金丝、金沙一般,颗粒较大,不需要用放大镜就能看到。关键是元五彩存世稀少,专家尚未认可,所以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元五彩是怎样的。
成化斗彩中的黄釉色泽继承了元五彩的部分特点,黄中略带白色,且透明清澈。明代五彩中的黄色基本上都是透明的。
现仿的黄釉其基本特征就是不透明,无光泽,就像亚光漆一样。不管是在五彩器或仿景泰蓝器及珐琅彩中都是这种浑浊的油漆色彩,俗恶不堪。
宣德黄釉很有名,宣德黄釉的特点和其他色釉一样,可以用一句古话概而括之:深厚堆垛。宣德的霁蓝、祭红都是釉水肥厚,呈色如宝石蓝、宝石红,这都是因为其釉水深厚,如果釉水不厚就出不来这种宝石般的荧光。宣德黄釉同样深厚,但略显深色,这是其主要特征。由于其深厚,所以透彻的感觉不明显,但细察还是可以感觉到透明质感。
宣德厚釉曾使后仿者大伤脑筋,清代一开始仿霁蓝、祭红,都达不到宣德的效果,直到康熙四十四年后才有郎窑仿烧成功,为了防止釉厚流淌粘底,就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因此又俗称:“郎不流”。从这一点上来看宣德的红蓝瓷器还真是有独到之处,宣德瓷器没有这种二层台做法,他们又是怎么控制流釉的呢?这就牵涉到釉料的配方和施釉工艺,这些独门技巧可能都已失传。
清代各朝都有黄釉器,即使如道光年间,黄釉器也做得很不错。但最好的还数雍正朝,雍正朝的娇黄非常有名,就像其他雍正瓷器一样,一个总体的特点是釉面厚薄适中,匀称,纯净。而且雍正黄釉呈色是最纯正的黄色,但是雍正黄釉是乳浊釉,色泽很沉稳,无玻璃光泽。
现在要说到弘治黄釉。弘治黄釉被认为是黄釉之顶峰,那么它的特色在哪里呢?难道能比宣德黄釉很深厚,比雍正黄釉更纯正?
弘治黄釉的第一大特征是黄中带红,如有血色。马未都的老师曾经教他说弘治黄釉中有血丝,而马先生说至今未见过,所以他怀疑老师说的不对。看看我这个小罐,闪光灯下纯黄,光线略暗即显片状或条状暗红色。纹饰镂刻部分因积釉,变成暗红色。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中国传统高温黄釉历来都采用含铁较高的粘土或赭石为着色剂,而弘治浇黄则不同,是采用矾红料。古代高温黄釉是在胎体上直接上釉后一次烧成。而弘治黄釉则是先在胎上上一层白色透明的玻璃釉,烧好后在已经玻璃化的釉面上浇上矾红制成的低温釉浆。如果要加上纹饰,也是先在烧成的底釉上刻画纹饰,然后浇上黄釉,第二次入窑在850度至900度的低温下复烧。最终烧成后纹饰图案的颜色比表面釉深,显红色,在黄釉层下映现出来,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这些工艺特点虽不是弘治黄釉首创,但它是综合利用。采用这样的的工艺有助于提高釉面质量,所以弘治浇黄不但光泽度好,透明度也很高。由于弘治黄釉采用的是矾红料,因此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火变化,很有可能局部显现出红色的痕迹。
弘治以后,嘉靖年间有一种五彩鱼藻纹罐,上面画鱼的釉色叫黄上红,是以红为主,黄色为底。嘉靖的黄上红非常自然,现代仿品无法做到。现代仿品中的黄上红,黄、红要么是分离的,要么是变成混色,它无法做到嘉靖黄上红那样,黄与红既可以分辨清楚,又是调和的。现在看来嘉靖的黄上红可能是继承了弘治黄釉的工艺,只不过是以红为主。
小罐盖沿泛出的红色。
http://s10/middle/6205a38agbdc4bb352bd9&690
从下面这张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纹饰是刻画出来的
http://s8/middle/6205a38ag796106c21ec7&690
http:///i/si.php
弘治黄釉的第二大和最主要的特征是和元代黄釉极其相似,即在日光下变成金色!
中国古代宫廷喜好黄色,既有天玄地黄的思想成分,更主要的是黄色就是黄金的颜色,连佛教中也以金为佛家七宝之首。尤其是明代以后,包括清代都以黄釉瓷器作为皇家专用瓷器。所以能够呈现出金色的弘治黄釉就超越了宣德黄釉,也胜过了雍正黄釉,再加上存世的弘治黄釉器稀少,所以这个黄釉小罐是非常珍贵的,现在让你看看底足吧,看款,看胎,最主要的是看那一片金色。”
并不强烈的日光下
http://s5/middle/6205a38agbdc49a104044&690
http://s12/middle/6205a38agbdc4b0af56eb&690
弘治黄釉比元代黄釉更浓烈,内部闪现出的金色更匀称,如同金粉一般
,再加上泛红的特征,所以识别真正的弘治黄釉是不难的。
不过要注意,最好的弘治黄釉泛红现象不明显,其呈色与金色基本一样,请看国家博物馆所藏一个弦纹兽耳罐:
http://s9/middle/6205a38agbdd60613d428&690
此罐弦纹用金粉钩涂,罐身上的黄釉色和弦纹上的金粉色相比,除了亮光以外,在呈色上几乎完全一样。弘治黄釉此类鎏金或涂金器充分显示了皇家高贵、豪华的气派,这一点,后朝的黄釉器再未做到,这是弘治黄釉成为黄釉顶峰的主要原因。
外面出版的书上讲到弘治黄釉总是说它的釉面水汪汪的,这一点没有说错,但停留在这个判断上而说不出其他道道的原因是这些人并没有把玩过弘治真品,没有上过手,至多也就是隔着博物馆的玻璃柜子看过,所以他们无法看出在不同的光线和不同的角度弘治黄釉的各种呈色,他们仅仅看到了一种表面现象。
http://s9/middle/6205a38agbdd653890648&690
比如上面这张照片是用闪光灯拍罐内部的照片,是不是一片水汪汪啊?但是变化一下光源强度和角度,你再看看内壁是怎样的?
http://s4/middle/6205a38agbdd66583c4b3&690
http://s7/middle/6205a38agbdd668c7a9c6&690
现在你看到的是一片橘皮皱!
这是罐内修胎不便,留下的胎体原始痕迹,这和宣德釉面的橘皮纹是一脉相承的。
这样的橘皮皱恐怕见到过的人也没有几个吧?这也是现代仿品中没有出现过的,原因还是他们没见到过。
这个小罐,如果仔细看,用手摸,可以看到和摸到罐体横接的痕迹,显然这与清代竖接和灌浆器就有明显的差别了。
http://s1/middle/6205a38agbdd68023a6e0&690
最后再看看胎质
先看看底部
http://s11/middle/6205a38agbdd71098976a&690
罐盖露胎处比罐底要白,因为底部必然有使用痕迹:
http://s13/middle/6205a38agbdd71da99a2c&690
再看罐身底部漏釉处
http://s6/middle/6205a38ag7962503e4be5&690
罐盖底沿漏釉处
http://s7/middle/6205a38agbdd728e98796&690
从这三个部位可以看出胎质洁白,符合明代中期瓷器特征。底部露胎足沿手摸光滑滋润,有糯米胎的感觉。
最后看款
http://s5/middle/6205a38agbdd73ea14c44&690
弘治款与成化款相比,写款严谨,字体秀美,并且冯先铭先生考证、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真品弘治款中的“治”字,三点水旁明显低于“台”字,并说这是真品与后朝仿品的差别。
http://s15/middle/6205a38agf6a68f725ebe&690
http://s11/middle/6205a38agbdd764cfba7a&690
再看一件拍卖行认可的拍品底款,比较一下有什么感觉。这个罐起拍价55万:
http://s9/middle/6205a38agbdd760aa66d8&690
http://s3/middle/6205a38agbdd76127cb92&690
这就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两厢一比较,真伪立判。
现在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既然黄釉器在明代已是皇家专用,而且弘治朝曾经两次停烧瓷器,造成弘治瓷器稀少,那么这件瓷器流传至民间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刚才我已经给你看了这个小罐罐身底沿,盖沿有两处漏釉,肩部也有细微的变形引起的露筋现象,这些都是明显的瑕疵,也就是说这个罐在当时是个次品,在苛刻的督陶官检查、验收中是不能过关进宫的,所以这个罐才有可能被遗弃在窑厂,或者因其体型小,而被人私带出来,我想这就是现在我能有幸收藏到它的原因了吧。”
说到这里我停了下来,喝了口水,问朋友:“怎么样?晚饭在不在我这里吃?”
“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