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定由于史无记载,且被认定的实物只有冯先铭先生发现的三个残片,因此谈及鉴定似乎依据不足,所以我这篇博客仅供参考。
虽然对绿定掌握资料几乎没有,但是对定窑的研究资料有的是,以现有定窑资料去研究绿定,大的方向应该不会错到哪里。不过绿定与白定有差别,这也是客观事实,所以我今天讲的原则是:1、不离开定窑瓷器的一般规律;2、有自己的看法。
先给大家看看我收藏的第二个绿定——双耳三足山水纹小鼎炉:
http://s1/middle/6205a38agbcaccb429c20&690
http://s2/middle/6205a38agbcacd106b991&690
http://s9/middle/6205a38agbcacd6681ad8&690
http://s9/middle/6205a38agbcacd3380e68&690
鉴定瓷器步骤按常规走,第一看形制。
此件鼎炉造型仿古,但又如高濂所说:“皆略似古制,多用己意。”
鼎炉在青铜器中常见,百度百科上解释说鼎炉主要用于古人养生炼丹用,又释之为古代养生供采补之女性体。其意偏失,失之淫佚,实不可取。
说文解字对“鼎”是这样解释的: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
《易》卦:巽
木於下者爲鼎,象析木以炊也。
籒文以鼎爲貞字。
凡鼎之屬皆从鼎。”
(解释):
鼎:三根立腿,两只提耳,是用来调制各种食材的宝器。古代夏禹,收集中华九州各地首领贡献的金属,在荆山下铸鼎。鼎放在山林、江河、湖泽中,其间的螭魅蝄蜽,没有什么敢接近它。禹铸鼎用意是祈求上天的恩赐。
《易经》的卦象,鼎卦上“火”下“木”,就像用木头烧火煮食。
籀文中的“鼎”字借用的是“贞”字。
所有与鼎相关的字,都采用“鼎”作边旁。
请看一件博物馆藏商代云雷纹扁足园鼎:
http://s1/middle/6205a38agbcaac13132a0&690
此器产生的年代炼丹之术尚未兴起,养生采补之说也还没有产生。现在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素女经等涉及采补的学说最早产生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基本上都是汉朝前后一些方士假托古人而作。以上面这件商代的鼎来看直观上就是祭祀时烹制食物所用。
关于鼎的意思就说这些,那么高濂说定窑中有些仿古的瓷器,比如獸面彝爐、子父鼎爐等“略似古制,多用己意”在我这件小鼎炉上怎么来看呢?
这个小鼎炉三足两耳与古制相似,但是古鼎均无盖,而这个小鼎炉有盖,盖上顶部还有钮和象形的环,这些都是属于“多用己意”一类。小鼎炉盖上的水纹饰灵动、较随意,与古制之严谨端庄也不甚合。
我将高濂对定窑的看法作为首要的标准,道理很简单,他是明代人,看到过的真品是真正的真品,现代的专家与他相比差远去了。
高濂在评论定窑瓷器时反复强调:其所造器皿,式多工巧、式亦多甚、巧莫與并、瓶式之巧百出,而碟制萬狀、衣折之美,克肖生動、制無雷同、種種入神、巧者俱心思不及、式類數多,莫可名狀,諸窯無與比勝等等。
但他最后的结论是:“雖然,但製出一時工巧,殊無古人遺意。以巧惑今則可,以製勝古則未也。”
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古定窑瓷器式样极多且精巧,许多式样前无古人,今人更是看都没有看到过。所以我认为就形制而言在鉴定定窑时决不能以什么标准器来判断。
什么标型学,不管是当今那个大专家将标型学作为一张王牌来肯定或否定一件瓷器的真伪都是片面的,用大道理讲,那是唯心主义或者机械唯物主义。标型学只能用于清三代的瓷器,因为清三代的瓷器现在保存的最多,但即使是清三代的瓷器标型学也不是万能的。比如说珐琅彩是康熙发明的,但现存大器很少,民间出来个大器怎么办?康熙年间早期落款较少,那到底哪一年哪件瓷器为康熙落款之首件,谁讲得清楚?更何况康熙朝烧造瓷器的档案不全。
所以在看定窑瓷器时要讲究精巧,要用高濂的“略似古制多用己意”作为鉴识的第一点。
第二、高子曰:定窯者,乃宋北定州造也。其色白,間有紫,有黑,然俱白骨,加以泑水,有如淚痕者為最。
定窑白胎,此是定论。因此如果不是白胎的就不要硬往定窑上凑了。
但是定窑之白胎白到什么程度?釉下的白胎色和露胎的白色在经过了上千年以后变化有多大的差异?这是值得研究的。
定窑没有邢窑白,这也是定论。邢窑之白赛银赛雪。定窑之白与邢窑相比略显黄,在经过了近千年后这一点应该更明显,而其露胎部分必定有明显的变化,所以凡现在我们看到的定瓷釉面雪白,露胎部分也是全白,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后仿品,当然这种仿品可以是元明清各朝的,但绝不会是宋定。
以我的两个收藏品来看,第一件从的底部看虽然使用痕迹和老化痕迹都很明显,但是是明显的白胎,而且胎色很白。
见图:
http://s10/middle/6205a38agbcacde2bb3d9&690
http://s16/middle/6205a38agbcad1228619f&690
第二件小鼎炉,三足底老化痕迹明显,但是胎色不甚白:
http://s14/middle/6205a38agbcacffd3ea5d&690
再看鼎内和盖内的色泽似乎也不太白:
http://s7/middle/6205a38agbcad44220e96&690
形成这个差异的原因我以为是多样的,这两件瓷器虽然都是白胎由于烧造时间、使用情形、存放地点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呈色。桑荷莲子盏的露胎部分细看很白,而且瓷化程度高。鼎炉露胎部分白中带黄,甚至略偏红。如果结合后面我将要讲到的现象,我觉得这两件瓷器可能烧造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即鼎炉烧造的时间要早许多,它的胎土色有点类似于唐三彩的胎色。事实上定窑在唐代时已经是著名的窑场,在宋代定窑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这两件瓷器都是白胎这一点没有疑问了,颜色上的差异我在后面再详细说。
第三、釉色和釉面
这两件瓷器釉色都是绿色,但是放在一起比较的话,同是绿色实际有差异:
http://s4/middle/6205a38agbcad789f28b3&690
在闪光灯下差异更大:
http://s13/middle/6205a38agf5ec6d2f1ecc&690
鼎炉偏黄,莲子盏偏蓝。莲子盏的绿色要比鼎炉的颜色深许多。从绿色角度来看莲子盏的呈色比较正。这个差异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烧造时间的不一样,用的釉也有差别,同样反映出鼎炉烧造的时间要早得多,因为鼎炉的呈色有点接近越窑的颜色,也接近于其他窑口中曾经出现过的绿釉色,如下面这件出土的现存博物馆宋以前越窑的狻猊出香:
http://s11/middle/6205a38agbcada26ac09a&690
实际上许多窑口都曾经烧制过绿釉器,只不过现在定窑的绿釉整器找不到而已。当然从我收藏的这两件来看,其他窑口的绿釉器似乎相比绿定是差一点。绿定的釉色正,釉面滋润,光泽好,开片细密,更见精巧。
淌釉现象在其他窑口的瓷器上也有,因此并不是绿定的特别珍贵处,但是既然高濂讲了“有如泪痕者为最”,所以在鉴定绿定时尽可能找找泪痕。
在莲子盏身上我上次说见到了三种不同的泪痕,而在鼎炉我也找到了起码有两种和莲子盏一样的泪痕,一种是深色淌釉痕,一种是垂珠,这个鼎炉底部有一颗可称巨大的垂珠,周边也有深色淌痕:http://s3/middle/6205a38agbcaddd66f872&690
http://s10/middle/6205a38agbcadd3a8e8a9&690
这个垂珠之形成要归功于这个鼎炉的下半部的园度具有高度的匀称,因为匀称所以外壁的淌釉能汇集到一点,形成一个大垂珠,这种现象很少见,反映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手艺。
第四、气泡、开片、蛤蜊光、返铅等老旧痕迹
这一段要讲的实际上都是要反映出古瓷的面貌,否则就是一句话:不开门、不到代。
一件瓷器其老旧程度如何是最重要的,什么老的不怕新,这是屁话!除了清代的有些所谓的“库货”很新外,几百年、上千年的瓷器怎么还会很新?就此一点就是鉴定的最主要依据。不信,大家去看看家里用了几年的瓷器是什么样的?我有几十件瓷器是以前单位里发的咖啡具,近三十年了从未用过,一直装在纸箱里,现在去看看,也能看出明显的变旧的迹象。我收藏的信条是宁买做旧的,也不买一看就是新的东西。什么形制、工艺、烧制方法、釉色、开片、气泡、胎土、纹饰,现在什么做不出来?唯有一点真正的老旧痕迹却是一定做不出来。
绿定产于宋或宋以前,元、明、清皆未听说过,要有仿品也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东西,因此凡绿定真品必定是上千年的老古董,在它身上一定有历时悠久的痕迹。
桑荷莲子盏的细图已经发过,这次不再发了,下面就发一组鼎炉的细部照片,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让大家看起来有的放矢。
绿定有没有气泡?我的回答是有气泡,但不明显。原因是1、绿釉色使得气泡观察非常困难。2、绿定气泡浮在表面的稍大,但是基本上全部死亡,要么变黑,要么破裂,被土沁或水沁。这就是一千年的作用。
绿定一定有蛤蜊光,从后期如清代的瓷器来看,蛤蜊光尤其容易产生在色釉表面,尤其是绿色和蓝色釉面。绿定正是如此。
绿定之开片细密,与唐三彩、柴窑等相似,与汝、官、哥、钧都不一样。偶有苍蝇翅现象。
部分绿定和唐三彩一样有返铅现象,这个鼎炉的盖子上和底部的垂珠上之白浊色就是返铅,这与当时的胎土有密切的关系,也与长久的时间和存放条件有关,因此不是必备的条件,有了更好。
绿定全部是手工加工,即使如我这个鼎炉这样的小器的盖子上都可以看到手工痕迹。
绿定小件上的刷丝纹不明显。
绿定之白胎露胎部分有渗铁现象,其原因均是时间悠久的关系。
下面发详图作为终结:
返铅,用刷子刷也刷不掉:
http://s13/middle/6205a38agbcae854d16dc&690
http://s3/middle/6205a38agbcae939a9f22&690
开片和蛤蜊光
http://s3/middle/6205a38agbcae8a7bf2e2&690
http://s12/middle/6205a38agbcae8cc2898b&690
气泡死亡
http://s16/middle/6205a38ag7944a9dac2bf&690
http://s9/middle/6205a38agbcae8f962198&690
土沁、渗铁和开片
http://s4/middle/6205a38agbcae9afc2043&690
露胎渗铁,变黄、起锈
http://s13/middle/6205a38agbcae9e1ae28c&690
http://s12/middle/6205a38ag7944aa508e2b&690
http://s11/middle/6205a38ag7944aaa943ea&690
这两件瓷器由于其用途不一样,所以老化痕迹有差异,第一件桑荷莲子盏应该是使用器,所以其底足不仅老化而且有磨损痕迹,其盏中开片纹中也可见使用痕迹。第二件山水纹鼎炉应该是属于祭祀器,或随葬器,所以老化痕迹明显,使用痕迹不明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