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元青花

(2012-02-26 16:18:37)
标签:

元青花

青白釉

集宁路

至元

日本东洋

    关于元青花是收藏界最热门的话题,民间收藏家对元青花是又爱又恨,爱者皆视自己收藏的元青花为真品,国宝;恨者因大部分藏品被专家们判死刑。在这方面大家对中国收藏界那些把握话语权的专家大佬们的独裁和专制真是恨之入骨。因为他们说元青花全世界只有那么三四百件,所以中国民间不可能有元青花。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我们不必要去死争,也不必要去砸个罐子来证明,我们大可做点具体的考量工作来增加自己的信心和眼光,现在就谈谈我的看法。

      要搞清元青花存世大概有多少件,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元青花烧了多少时间?专家们说汝窑烧了二十年,现存在博物馆的就有六十七件半。前几年河南某地一个窖藏出土几十件,结果发生哄抢,公安介入后追回了四十多件,就以这两件资料来看汝窑现存就有一百多件。汝窑烧制的年代距今一千来年,元代离今七百来年,在中原建立政权八十四年,因此如果要按比例来推断,先要搞清元代什么时候开始烧制元青花。

    现在国内发现的元青花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就是1979年江西丰城县征集的出土于景德镇的青花釉里红楼阁式瓷仓上有青花料楷书“后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款;同时征集的出土于景德镇的青花釉里红塔式盖罐颈部有一周青花楷书款为“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http://s7/middle/6205a38agb9c6d1fd0446&690

http://s15/middle/6205a38agb9c6d91856fe&690 

    这两件瓷器都是至元戊寅年即至元十五年,即公元1278年烧制的,此时元在中原建国已有七年。这两件瓷器都是釉里红为主,青花为辅。

    从这两图片来看,即使不很清晰,但也可以看清这两件瓷器的底釉为青白釉。青白釉又叫影青瓷产生于宋代,景德镇湖田窑所产影青瓷最为上等。影青瓷在元代也还是十分重要和普遍的瓷器。元代的多种瓷器都是直接采用影青瓷底釉或者在影青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如枢府釉。这种略带鸭蛋青的底釉色一直持续到明代。

    这两件瓷器器形上可以明显的看到与宋代各窑的传承关系。而谷仓的形制甚至于可以上溯到三国两晋时期。

    这两件东西如果要严格挑剔的话,还不能算元青花,因为在上面出现的只是青花料书写的文字而已。当然谁都知道写字和画画没有本质区别,但是我们还是慎重点的好。

   1975年,在湖北黄梅县西池窑厂元代墓葬中有了惊人发现,一件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出土,随之出土一张“延佑六年”的地券,上面记载:“墓主安百四,生于南宋理宗景定二年,殁于延佑戊午四月十七日,葬于延佑六年已末岁十一月初四。”证实这件青花瓷为延佑六年(1 319年)或这之前生产,这样,就比元至正十一年要早几十年。这件惊世之作后被收藏于江西九江博物馆,成为其镇馆之宝,由于其几乎是元延佑型青花瓷唯一的纪年标准器,因其极其罕见和具有极高的科研学术价值而成为无价之宝。
    这件塔式盖瓶为青白瓷,与施透明釉的至正型青花白瓷有明显区别,早期特征显著。塔式盖瓶是一种魂瓶,专用于陪葬之物,唐宋时就相当流行,元至正型青花中未有此种造型。该器造型优美稳重、灵秀典雅,分为瓶身和瓶盖两部分,盖顶上塑七级宝塔,塔顶塑有葫芦形宝刹,盖面绘有十二根荷叶脉纹,器身以六道弦纹分成三组纹饰,分别位于肩、腹、胫部。器肩堆塑有狮、象首各一对,绘有如意纹和云头纹,器腹纹饰为缠枝牡丹纹,为此件青花器的主题纹饰,下部绘仰办莲纹,内饰蕉叶和蔓草。青花发色远没有至正型青花鲜亮夺目,色泽暗淡、蓝中闪灰,从发色上判断,可能还没有使用中东进口的苏麻离青料,或者是已经使用,但尚未掌握颜料特性。器身所绘各种纹饰均为至正型青花中常见纹饰,只是显得较为粗糙单调,至正型青花层次更多、纹饰更丰富。

    延佑六年即公元1319年。距元代建国(1271年)四十八年,距元代灭亡(1368年)四十九年,也就是说基本上正好是元代中期。

http://s10/middle/6205a38agb9da05894989&690

    这个罐与前面两个的明显区别就是这里是用青花画图案纹饰了。而且已经有了以后各种元青花纹饰的雏形。(对于这个瓶专家们还是有争议的,认为上面的纹饰是铁料而非钴料)

   2002年200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对位于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的集宁路古城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重大的收获是出土了7件完整的青花瓷器及一些青花瓷片标本。几年来,考古对又多次进行发掘,发现大量珍贵瓷片标本和完整器。此次考古工作领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陈永志认为:“根据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的青花瓷器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可以判断,元朝的至元年间才极可能是青花瓷器的创烧阶段。”
http://s14/middle/6205a38agb9da6525308d&690
    这个梨形壶就是集宁路遗址中发掘出来的,而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的纪年瓷器,最晚的年号为后至元。因此此壶生产的时期绝有可能还在此前。

   个壶从总体观感上来看胎釉较白,青白釉的感觉已经在消褪,青花发色浓艳,造型十分美观,比较宋代的瓷器已经有很大的变化,或者是一种进步。最主要的一点还是在于我们从这把壶上已经可以看到至正年间元青花的味道,葫芦叶和牡丹花的组合画法尤其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和前面的几件瓷器一样其纹饰的绘制比较粗疏,布局还无程式化的倾向。

    我不是专家,也不是来做断论的,我只是根据这些资料说出自己的看法。

      从以上资料来看,元青花极有可能创始于至元年间,延佑年间为中期,而至正年间为后期。而这个观点如果成立的话,元青花生产的时间相对比较长,接近60年,在这六十年里元青花从幼稚到成熟,特别是至正型元青花更是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顶点,而其存世量之大也就有了必然的可能性。
    从馆藏物品和民间收藏家手中拥有大量的至正型瓷器来看,元青花后期的生产数量要比前两个时期大得多。昨天看到一位藏友研究哥窑的存世量,他是这样计算的:“章生一的哥窑我们估计烧制20年,毎年岀四窑产品,一窑算100多件,一年也是600件计,20年大概是一万多件吧。”他的计算方法是否对,待研究,但我觉得元青花在其鼎盛期绝不止每年出四窑,每窑也不止100件,这一点景德镇的朋友们最有发言权。我按最保守的估计元青花现存的数量最起码也在3000件以上。

    判断前中后三期可以大致从几个方面来看,前期的元青花胎釉基本上是青白釉,颜色偏蓝,后期的逐步代之于白釉。胎体也越来越白。纹饰的画法也越来越精细、工整,程式化越来越重。其底足早期的有明显而深的旋纹和乳丁状突起,露胎氧化色浓。中后期旋纹减淡,麻仓土呈色特征明显。最后期的底胎已经与明早期的差不多。日本收藏的两件元青花盆底最能反映出是属于相当后面的时期的产品。

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元青花宝相花纹盘之底

http://s4/middle/6205a38ag78fc4cfc1cf3&690

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元青花菊花牡丹花纹盘之底

http://s3/middle/6205a38agb9db0cef67c2&690

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元青花莲池鱼藻纹罐之底

http://s15/middle/6205a38agb9db14099b7e&690
大量至正型元青花瓷器的底足

http://s9/middle/6205a38agb9db1b217ea8&690
旋纹明显的底足

http://s6/middle/6205a38agb9db1ef11895&690
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元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底部

http://s11/middle/6205a38agb9db230c5eda&690
    值得注意的是很大一批元青花出土于明代早期墓葬,因此有些专家认为明初仍然在大量制造至正型元青花,这是有可能的,这也造成了元青花的数量大大增加。

    另外从土耳其馆藏品来看花卉纹饰和鱼类纹饰的较多,国内留存的人物造型的纹饰较多,这大概是出口与内销的区别。

土耳其托普卡比宫馆藏元青花

http://s15/middle/6205a38agb9e8c6658b3e&690

     这里我还想强调的是元青花不是突然出现,不是一出现就是大姑娘,而是也有它的祖父母、父母,也有亲戚,是完全中国土生土长正常成长起来的,也不是完全为了迎合伊斯兰地区的需要而生产的。说那些话的人只不过是见得太少,而又不负责任、耸人听闻的乱说而已。

   最后在这里我发一个早年我收的疑似元青花小瓶,不一定对,过两天我再发对大瓶给大家看看:

http://s14/middle/6205a38agb9db5e904bad&690
底部中间的红色是红印油的颜色
http://s12/middle/6205a38agb9db60d602cb&690

http://s13/middle/6205a38ag78fc572f97dc&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