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说铜器。
我在前面说过铜器是同质体,这句话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有问题的,因为历代的铜器其质地均不纯。铜就其质地可以分为:青铜、白铜、黄铜、红铜(即紫铜)。
青铜:铜锡铅合金;
夏商周三代所铸的铜器基本上就是这种材质,也因此而称为青铜器。至隋唐大量出产的铜镜大多数也是青铜材质。
白铜:铜镍合金;
古代中国人并不是从铜的化学成分来认定什么是白铜,而是主要从颜色来认定的,因此凡是泛白色的铜均称为白铜,所以古代称为白铜的器物中有高锡铜合金(实际应是青铜),如隋五铢钱及唐代的一些铜镜,这些器物色泽类似白铜。真正化学意义上的白铜就是铜镍合金,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用这种白铜制造货币。
值得注意的是出自中国云南的白铜曾经闻名世界,也曾在国内被用来大量制作器物,这种铜称为“云白铜”,云白铜有一个特点,耐蚀性好,不容易锈,也不容易起污垢。
我国还有一种独特的白铜,叫砷白铜。砷白铜刚制成时雪白如银,这是古代一些炼丹家的发明,他们也因此而欺骗别人说是能点铜为银。砷白铜制作的器物极为少见,其中一个原因是砷白铜有一个特点,就是其中的砷会逐渐挥发,因此这种砷白铜时间长了会变成棕赤色。
黄铜:铜锌合金;
真正意义上的黄铜在中国大量生产和使用的时间比较晚,约在明代中后期。但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始终能看到黄铜的踪影,这是因为有铜锌共生矿存在。这就是为什么有部分汉代铜钱其成分是黄铜。
红铜:纯铜(即紫铜)。但是古代说的纯铜与现代的电解铜还是有区别。
红铜的生产和使用的历史居然是最悠久的,因为人类是先进入红铜时代然后再进入青铜时代。如果原生铜矿本身就不与其他金属共生,那么炼出来的铜就是纯铜,即红铜。到是为了改变红铜较软的性质,人类有意识地在炼铜时加入其它金属必须要等待人类文明的进步。
铜器就类别来说分为:青铜器,铜镜,铜钱,铜香炉(宣德炉),及其他铜器(包括铜佛)等。
那么能不能用研究瓷器和玉器的办法来研究铜器呢?答案是:方法是相通的,但另有特殊性。说方法是相通的,是因为铜器(指无人造皮壳的)和瓷器、玉器一样表面会起变化,但是生成的物质不一样。
有人说铜是比较稳定的一种物质,这个讲法大谬!
不信请大家试一试,将裸露的铜件沾上点水,放在室外,二三天时间其表面即生一层绿锈。如果涂点醋,两个小时即生锈。即使是纯铜也不行。冶炼厂生产的电解铜,在空气中一冷却马上就变色,为什么?是与空气中的氧气起反应生成了氧化铜。其他各种铜合金除了白铜外,在有水分的环境中都会很快生锈。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还没来得及生成包浆,铜器已经生锈了。
接下来又衍生出一个问题:铜锈上面会不会生成包浆。我的答复是铜锈表面也会起反应,但不是生成包浆。因为我在包浆的定义中设定了一条,凡有包浆者皆能改变其表面的光泽,而铜锈上面即使生成包浆也不能改变其光泽,这是因为铜锈是一种蜂窝状物质,不平整。所以铜锈本身也不会很亮,即使年代已久的铜锈也没有什么光泽。
现在我分类一样样解释过去,因为上面讲的不完整,也不全面。
以青铜器来讲,在实践中我们看到部分青铜器在未生绿锈的位置也会呈现出包浆的表现,产生一种柔光。这是不是包浆?是。这是什么包浆,如何形成的?这里我要引入一个新名词:污垢包浆。
所谓污垢包浆其主要的成分是油脂,还包含空气中漂浮的各种物质的微颗粒。
这种油脂的来源很广泛:人手的触摸;盘玩;墓葬中尸体腐烂后产生的脂肪酸;或为了保护铜器而有意抹上的油脂;祭祀膜拜时点燃的动物油脂制成的蜡烛、熏香等等。这些油脂包裹着形形色色的微颗粒不仅抹平了物件表面的缝隙,而且覆盖在物件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再加上这层薄膜分解后再生成复杂的有机物、无机物。这些有机物和无机物可能带酸性,也可能带碱性,也会与铜器表面起反应,这时候包浆就形成了,也可以用科学术语来讲:形成了拉曼反应所必需的透明介质。
铜钱和青铜器的情形基本一致,因为我国历史上大量的铜钱皆是青铜所铸。唐代的开元通宝中有部分是白铜铸造的,明后期有部分铜钱是黄铜铸造的。
所以铜钱和青铜器从其表面可以看到三种呈色,绿色:铜锈;红色:氧化铜(原生或铜锈分解后生成);黑色带光泽:即污垢包浆。
铜镜的情形和青铜器、铜钱有相同点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不同是部分铜镜表面鎏银。
银的化学性质比铜要稳定,但是不可避免的也会氧化,生成黑色的氧化银。如果在这层氧化银上生成油脂包浆就会产生非常漂亮的幽光,这种光泽被称为黑漆古。
需要区分的是某些青铜器、铜钱和铜镜上也会受到类似玉器所受到的水银沁一样,附着上一层硫化汞,这个时候产生的呈色与黑漆古十分相似,但是没有铜镜上的黑漆古那样平整,光泽也没有黑漆古那样匀净。
如果鎏银的铜镜在还没有生成氧化银时就生成了污垢包浆,那就会形成“银背”,因为此时污垢包浆起了对铜镜表面的保护作用,隔绝了空气,使得银子的光泽从包浆底下反射出来,形成非常美丽的“银背”。
铜器中还有一大门类:宣德炉。宣德炉与上述铜器的差别在于大部分宣德炉外面有一层人为的皮壳,这层皮壳的主要成分是颜料和胶。明代创造宣德炉时显然考虑到铜器易锈蚀,因此就发明了这样一种保护的方法,上皮壳。皮壳中的胶类似于上面的污垢包浆中的油脂,并起到了相同的作用。所以宣德炉上有包浆。不带皮壳的宣德炉本质上和其他铜器一样,有足够长的时间也一定会生锈,因此不需要专门探讨。
探讨完铜器中的这些主要门类,其他的铜器就不需要我赘言了。
探讨完铜器,再探讨木器、漆器就非常方便了,因为在木器和漆器上所发生的主要就是有机物变化和污垢包浆。同样也不需要我唠叨了。
说到书画上的包浆,也许知道的人比较少。其实书画上的包浆是分成三个部分的,一个是其载体,纸或绢。另一个是墨和颜料,有机颜料或无机颜料。还有一个是印章上的朱砂。以朱砂来说,实际就是汞的化合物。所以行内的人在鉴定书画的时候,常常会用放大镜细看印文,一般人以为是在看字形内容,其实是在看朱砂印文上的包浆。其载体上即纸或绢上主要是污垢包浆。墨和颜料上面是否有包浆不是鉴定书画的必要条件,所以也不要细究了。
至于紫砂壶、琉璃、印石等收藏品我就不讲了,因为主要的原理是共通的。
在本文结束前我再说一点,我研究包浆是从瓷器开始的,基础的观点是包浆确实存在,但它是物体表面化学反应的结果。关于这一点之所以从瓷器开始,是因为我了解到在科学界研究如何才能无损又正确的鉴定瓷器的过程中,发现了采用拉曼激光法可以对瓷器表面物质进行在分子水平上的精确分析。
拉曼是个印度科学家,1928年C.V.拉曼在实验中发现,当光穿过透明介质时被分子散射的光会发生频率变化,这一现象称为拉曼散射。虽然光在穿过透明介质时会发生折射是早就发现了的,但是拉曼对折射后的光进行了频率分析,这就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后来的科学家将拉曼的发现推广到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各个领域,发展为在分子结构的水平上进行纯定性分析、高度定量分析。
说这种方法高度精确,是因为使用激光能对极薄的介质,只要存在就能进行分析。举例来说,将两块看起来非常平整、光滑的玻璃片紧紧的叠合在一起,并进行固定。这个时候表面上看起来两块玻璃之间什么东西都没有,但是实际上还有空气,两块玻璃片之间极其微薄的空气就成为了不同于玻璃的透明介质,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拉曼激光法都能精确地测出光在通过这层空气薄膜时产生的振动频率。正因为此所以瓷器表面如果存在薄膜也能测出其散射频率,同时随着包浆薄膜厚度的不一致测到的频率也不一样。根据这个道理只要将馆藏的有明确纪年的瓷器做标本,测出各个年代、各种瓷器的不同散射频率,积累起一个样本库,就能对送检的瓷器作出无损的精确的分析,以此确定这些瓷器是否到代。我就是从这一科学方法中认识到这就是瓷器上包浆存在的依据,也是从这一点出发弄懂了瓷器表面上许多现象产生的原因。
再从瓷器鉴定的角度来看,常常有人说要从形、胎、釉、纹、足、工、色、款等各方面综合来判断一件瓷器是否到代,如果其中有一项不对即可一票否定。这个意见之荒唐早已为大部分藏友所否定。从景德镇明清瓷器遗址、清凉寺汝窑遗址等发掘出的残片中所含有的纹饰、器形等等许多都是现代人从未见过的。所以以器形为标准对清代瓷器还可以说说,到明代就不行,更不用说宋、元了。还有以前说宣德无五彩,结果在西藏喇嘛庙中发现了。以前说元代无青花,结果被一个外国人打得晕头转向。以前说成化无大器,结果在景德镇遗址中发现了。以前说汝窑无纹饰,结果在清凉寺遗址中发现了。那么瓷器鉴定中是不是存在着某个必须一票否定的特征呢?有,就是釉面!请大家想想,有老胎挂新釉,能老釉挂新胎吗?有老釉面挂新彩,能老釉覆新彩吗。有新瓷配老足,能老釉配新足吗?也就是说瓷器中只有釉面是唯一一个拥有一票否定权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如果找到了鉴定釉面变化的科学方法就等于找到了鉴定瓷器的可靠方法。
我写这篇文章是迄今为止确实没有一个人完整的科学的论述了包浆这个对于收藏者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搜遍了网上所有关于包浆的文字,吸收精华,贬弃糟粕,依托我年轻时受到的良好的科学教育和思辩教育写了这篇文章,我尽力有依据的科学的进行分析各种收藏品上的包浆现象。我写的这篇文章一定存在着许多谬误,但如果我所写的对大家有点益处,首先要归功于千百万藏友,也要归功于这个网络。正是藏友们的努力使得关于收藏的知识这么丰富,也正是这个网络才使我能将大家的见识贯穿起来,希望我在大家的帮助下成功的解读包浆。
最后再说一句:眼学还是有其价值的。我们在外面寻找宝贝时能背个激光分析设备吗。
另外收藏的乐趣不也正存在于真真假假的分辨中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