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卦玉璧

(2011-11-02 09:56:25)
标签:

有巢氏

八卦

凌家滩遗址

蓝田玉

周易序

    前几天买东西的时候花了几千元钱,最后我要店主再送我一样小东西,店主拿出两样东西,一个是个小玉人,一个就是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小玉壁。

    这块玉壁玉质一般,工艺也一般,那么我怎么会看中的呢?原因有几个

    1是个老东西,玉璧表面包浆很厚,不需要放大镜就能看到。

    2中心有个小圆是活动的,可以很灵活的转动,又不会掉下来,说明工艺上还是下了点功夫。

    3它的纹饰分明是八卦,古老的八卦形态。

    根据上述三点我认为这块玉壁上可能有着不同凡响的历史和文化遗存,所以当时我就要了这一块玉璧。

    先看看东西吧:

第一面

http://s7/middle/6205a38agb0a83907eff6&690
反面

http://s9/middle/6205a38agb0a83f5732f8&690
这个正反面的设定是我自己想的,因为在圆点这一面,其中某一格的圆点上方多刻了几条短线,我怀疑这是有意识留下来,让人们区别正反面的。

http://s16/middle/6205a38agb0a851b55dff&690

从上面这张照片大家还可以看到中间的圆块是可以转动的,有沟槽。

    大家看到了照片,下面我要发表点谬论了:

    1此块玉壁不仅包浆很厚,而且通体出现玻璃光。凡收藏古玉器的朋友都知道要出现这么厚的包浆要多少时间,而出现玻璃光又需要多长的时间,动辄上千年,所以这块玉壁有年头了。

    2这块玉壁是什么材质?类似色调的玉有好几种:和田碧玉、青海青玉、岫玉、独山玉等,除此以外还有一种玉也是这种呈色,而且是古代常用的也非常珍贵的玉,那就是蓝田玉。我这块玉璧经各种方法比对基本可以定为蓝田玉。鉴定是否蓝田玉有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蓝田玉硬度不高,只有4.5,因此小刀能刻出痕迹来,而其他几种玉,尤其是和田玉硬度要高得多,小刀根本无法刻动。

    蓝田玉是我国最早利用的玉石,关于蓝田玉的产地存在着争议:明万历年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所谓蓝田,即葱岭(昆仑山)出玉之别名,而后也误以为西安之蓝田也。”现代人则基本认定蓝田玉就是产自于西安东南之蓝田县。

见样本:

http://s7/middle/6205a38agb0a8a080f776&690


http://s16/middle/6205a38agb0a8b34ce43f&690

    我以为这块玉壁产生的年份相当早,用雕刻刀刻画能留下痕迹,因此是蓝田玉的可能性比较大。
    3、从加工工艺上来看,玉壁上的线条可确证是砣工,见图:

http://s9/middle/6205a38agb0a8c69e8688&690

    砣工的特点是加工出的直线条的两壁是几乎垂直的,很整齐,沟槽底也是平直的,其中的磨痕是直线形的。现代工因为是用各种高速钻头刻制线条,所以加工出来的直线条往往是上口宽,底沿窄,呈明显的圆槽。沟槽中的留下痕迹也是垂直于线条前进方向的,在高倍放大镜下可看出旋转的痕迹。另外由于钻头高速旋转,容易造成崩口,而这块玉璧的直线条两壁垂直,沟槽内有直线痕迹,沿口上几乎没有崩口。所以我认为这件玉璧的加工方法是古代砣工。

    4、从纹饰来看,此玉璧每面均分八格,一面中每格三根平行的短线条,另一面也分八格,中间刻制鱼眼状的圆圈。中间可转动部分则是两条相对的鱼。这种纹饰极似现在我们常见的文王八卦图形,但很显然,其不同之处有可能是八卦进化过程中、早期相对比较古老的八卦形状。

    八卦分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但其形态是一致的,只有方位变化,那么在此之前八卦是怎样的呢?作为中国古文化中最伟大的对现代世界影响最大的创造——易经八卦,不可能一出来就是这个形态,也一定有其初创期,雏形期,也一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是一步步发展到文王八卦这样的完善形态。

    在中国古文化考古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遗迹,那就是在现巢湖地区发现的,被称为中国史前文明重要源头的凌家滩遗址。考古结论认定凌家滩遗址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有巢氏聚落中心,其年代距今约5500~5300年之间。有巢氏何许人也?在北京平谷县有个“百帝宫”,“有巢氏”作为中华人文圣祖,列于百帝之首。据众多古籍文献记载,有巢氏大约生于蒙昧时代,他率领原始人走出洞穴,构木为巢,被后人尊为“中华第一人文圣祖”。

  在凌家滩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从一主要墓葬的底部挖出了一件形式别样的玉龟,龟腹中还放有一块玉八卦,他们说:“这件文物的发现,印证古代文献中有关八卦和卦的记载,表明文献记载的不是神话传说,我们的先人在远古时代就用八卦来占卦。”这块玉八卦与现代我们常见的八卦有很大的不同,请看:

http://s2/middle/6205a38agb0ab4d99cfc1&690
   这块玉八卦下边有三个孔,左、右边均为五个孔,上边为九个孔。大园内也分为八格,中间夹着羽毛箭状,中间小圆内有平行直线与斜线相交而成的图案。从这块玉八卦中可以见到河图洛书的影子,也可以见到初始的八卦形态。虽然这块玉八卦与文王八卦相差甚远,但由于一则形态类似,二则是用于卜算,所以专家们认定此是八卦的原始形态。这就是我刚才说到的八卦在其自身进化途中的种种形态之一。
那么我收藏的这块玉壁显然在形态上要比这块玉八卦进化了许多,但还是残留了许多古文化的痕迹。文王八卦比较起来抽象,简洁,仅用一短横线和一长横线就组成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笅。中间两条鱼则被抽象成黑白两个阴阳鱼。

    试想如果用我的这个玉璧的一面之圆点替代一根直线与另一面之直线相组合,同样也可以组合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而且直线和圆还隐含着更深奥的含义,即性象征。对于古代人来说人自身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两大最重要的活动,所以世界范围内所发现的古代文化几乎都包含着鲜明的性文化特征。所以我认为我收藏的这块玉壁上的纹饰很有可能就是八卦进化途中的一环。

    5我收藏的这块玉壁还有一个少见的现象,大家知道瓷器年代长久了会产生园斑和蛤蜊光,这是认定瓷器年代的一个重要观察点。除了瓷器之外古琉璃也会产生蛤蜊光,而在玉器上没有听说过也会产生园形反光斑和蛤蜊光,但是我这块玉璧上却出现了这种现象。

     下面这张照片的中心部分可以看到一块和瓷器上出现的园斑十分相似的园斑,而且在阳光下转动时可见明显五彩蛤蜊光,这种现象在这块玉璧上到处可见。

http://s13/middle/6205a38agb0b64246307c&690
    玉器在各项收藏中是唯一一项无法用对材质年份测定来确定其产生的年代的,因为几乎所有的玉石其本身的年龄都在上亿年,所以玉器鉴定只能局限于表面现象:玉石表面变化、工艺、纹饰。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这块玉璧应该是年份很久的高古玉。当然可能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但是一个值得收藏的小宝贝,在经常的把玩中我能联想到许多中国古老的历史和文化。

    在本文结束前,因为谈到了易经八卦,所以我还想告诉大家,我曾花了两年时间通读和译出了宋朱熹版的易经全本,这本易经收录的是文王八卦和孔子为其所作的序和系辞等,现将我所译的孔子所作的周易序抄录在下,与博友中喜好八卦研究的同道交流交流。黑体字部分是原著,括号内是我的译文,我译的依据是朱熹本人及其记录的各代易学大家的注解,并非我个人的穿凿附会。

 

                          周易序              孔子

易之为书,卦爻篆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

(易作为一本书,通过卦辞、爻辞、专释、卦象四种形式阐述它的理论,而使天地万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呈现出来。)

圣人之忧天下来世其至矣,先天下而开其物,后天下而成其务,是故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著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

(圣人对于天地万物发展的研究是达到了极点,他先分析研究了天下的事物,然后归纳出天下万物的发展规律,根据这充分的研究确定了天下万物变化的规律并用图像来表示,根据这图像的推演来推定天下万物的变化是吉祥顺利还是困顿败亡。)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所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姻縕交感,变化不穷,形一受其生,神一发其智,情伪出焉,万绪起矣。易所以定吉凶而生大业。故易者,阴阳之道也,卦者阴阳之物也。爻者,阴阳之动也。卦虽不同,所同者奇偶。爻虽不同,所同者九六。是以六十四卦是其体,三百八十四爻互为其用,远在六合之外,近在一身之中,暂无瞬息,微于动静,莫不有卦之象焉,莫不有爻之义焉。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是根据事物本身内在的性质描述反映它们变化的过程和结局。分别开来看,反映了世界万物的多样性,各有其特殊性。统一起来看,它们的变化规律有其同一性。所以易的基础叫做太极。易所反映的事物分成两个对立面,叫作两仪。太极又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而两仪作为事物的两个方面用阴阳二个含义相对的词来表达。阴阳两个方面互相对立,互相联系,互相转化,所以是不能分割的。太极包容万事万物,所以没有极限,无止无境。万物的产生、变化、发展都是阴阳两方作用的结果,没有一个不反映了事物发展的统一规律,没有一个不反映出组成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之间的作用。阴阳两个方面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千变万化,在某个特定的客观条件中产生一种形态,表达出一种本质。假象和真相鱼龙混杂,伴随着各种现象,人的主观认识也因此而不相同。懂得了易经充分反映和阐述了这包罗万象的变化所以能依此判断出事物发展的去向是顺利还是灭亡,也因此而能创立大事业。所以易就是讲事物矛盾二方发展的规律,用卦来直观的反应这种变化的二方。爻是反映这二方的消长变动。每一卦都不相同,所相同的只有都是使用一奇一偶的符号来表示,每一爻也不同,所相同的是每一爻的性质总是阴阳二者之一。所以六十四卦作为反映事物变化直观的载体,三百八十四爻可以灵活应用于各种变化。远在东南西北上下六合之外的事物,近在眼前一个小小的事物自身之中,时间短促到瞬息之间,一动一静之间极为细微的差别,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用卦象来加以表达,都可以用爻所表示的意思来说明。)

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之神而无不存。时固未始有一,而卦未始有定像。事固未始有穷,而爻亦未始有定位。以一时而索卦,则拘于无变,非易也。以一事而明爻,则窒而不通,非易也。知所谓卦、爻、篆、象之义,而不知有卦、爻、篆、象之用,亦非易也,故得之于精神之运,心术之动,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然后可以谓之知易也。虽然,易之有卦,易之己形者也。卦之有爻,卦之己见者也。己形见者可以知言,形未见者,不可以名求,则所谓易者,果何如哉,此学者所当知也。

(到达顶峰的易的理论,它所阐述的道理范围广大,万事万物无所不包。它的阐述非常正确适用于各个方面。时间固然不可能有暂时的停顿,卦也不会有固定的模式来说明不同的变化之中的事物。事情的演变当然是没有穷尽之日,爻也不会停滞在固定的位置上来作为对应。对时间的变化过程中的某一点隔断其过去将来的联系并企图以易经之卦来解释说明,由于是停滞的僵化的,所以这不是真正的易学。对一个孤立的事件对照爻辞去进行理解解释,也必然会无法解释或不能正确的反映其本质,这也不是真正的易。懂得了卦、爻、篆、象的意义,而不知道应该如何灵活使用,这也不是易。所以要能够心领神会,经过充分的思考认识,与自然界的客观实际紧密结合,像日月光辉一样思维清晰明朗,再配合四时季节变化的次序,同时要考虑到偶然因素和人力尚无法理解无法抗拒的一些不测因素,综合以上种种来判断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吉还是凶,能正确的掌握这全过程才可以叫做真正的懂得易了。虽然易是用卦来表达,就是说它的表现是有形式的,卦通过爻来表现,卦的内容显现在眼前,这些有形的看得见的都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而其中的本质,则是无形的、看不见的,甚至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清楚。所谓易就是如此,学习易经的人一定要懂得这一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