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我仔细的论述了关于枢府窑瓷器的釉色等特征,今天讲戗金五花。
枢府窑的戗金五花瓷极为少见,我本来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瓷器,后来看到了一位名“风儿”的网友她有一篇文章,名为“元代沥粉贴金瓷器的起源与特点初探”,她的文章可能是网上第一个比较详细的论述了这种少见的瓷器,后面我将附上她的全文,虽然未征得她的书面同意,但我早已将她加为好友,而且相信通过我的介绍,大家能更多的去关注这位老师——根据她所发的博文她配得上这个名称。
不过即便我十分尊重她,但我还是要指出她所写的“沥粉贴金”我不甚同意,因为实际上是戗金,而不是贴金。
戗金和贴金有没有差别,有,差别很大。贴金不用我多介绍,就是用金片或金箔粘贴在瓷器、木器、陶器等表面,而戗金则不是。
戗金,又称沉金、枪金,是一种在漆器上刻划出金色线条、细点的装饰技法,最早记载于元代陶宗仪的著作《辍耕录》,书中写道:
“枪金银法
嘉兴斜塘杨汇髹工枪金、枪银法。凡器用什物,先用黑漆为地,以针刻画或山水树石,或花竹翎毛,或亭台屋宇,或人物故事,一一完整,然后用新罗漆。若枪金,则调雌黄。若枪银,则调韶粉。日晒后,角挑挑嵌所刻缝罅,以金簿或银簿,依银匠所用纸糊笼罩,置金银簿在内,遂旋细切取,铺已施漆上,新绵楷拭牢实,但著漆者自然粘住,其余金银都在绵上。於熨斗中烧灰,甘锅内熔锻,浑不走失。”
目前发现最古老的戗金漆器是1978年在江苏南宋古墓挖掘出的三件木胎戗金漆器,此技法在明朝时十分盛行,曾在元朝时传入室町时代的日本,日本称之为“沉金”,在日本相当风行,传承至今,是取让金色沈陷在刻纹的技巧命名。
戗金技巧做法是在推光漆或罩漆完成的漆器上用针或雕刀刻出线条或细点进行纹饰,在刻痕内填金漆,或再贴入金箔、黏敷金粉后轻拍,使金箔、金粉深入凹槽,令刻在漆器上的花纹呈现金色,表现出漆器纹路的立体感,具有快速流畅却又沈稳的美感。
根据上述介绍大家要注意戗金的重要特征,就是在要装饰的物件表面先刻出线条或细点,然后在线条或细点内上金粉或金箔。
另外请大家注意这种戗金技法是中国元代时传入日本的,现在被日本政府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
传入日本的时间是元代,可见在元代这种技法一定相当成熟了,根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在中国元代这种技法并不局限于在漆器上使用,而且用到了瓷器上。那么附带说一句为什么风儿会认为是贴金呢,说实在的也不能怪她,因为倘不是亲手仔细看这种瓷器几乎都要做出这是贴金的判断。关于这一点我在后面会再详细说说。
我说戗金这种技法用到瓷器上是有依据的,除了实物以外,另见曹昭《格古要论古窑器论彭窑》中记载元代有一瓷器名师叫彭均宝,一作老均宝。嘉兴西塘(今属浙江嘉善县)人。生卒年份不详。他原是民间戗金匠,擅制戗金银漆器,所戗人物、山水、亭观、花木、鸟兽,都极巧妙。后来不知是何因缘,却跑到山西霍州(今山西霍县)去烧制瓷器了。烧出来的瓷器细白缜腻,体薄尚素,仿古定器式样。土脉细白者与定器相似,青口欠滋润,极松脆。所创折腰式甚奇,当时被呼为“彭窑”。其佳者与定窑相当,因此也被呼为“新定窑”,也呼为“霍器”。
彭均宝本是有名的戗金匠,改行从事窑业,他将戗金技艺用到瓷器装饰上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把戗金技艺用到瓷器上并没有很大的难度,这一点后面再讲。
彭均宝创建的“彭窑”创烧于金而盛于元,结束于清代,以烧白瓷为主。
耿宝昌先生是继孙瀛洲老先生后,著名的瓷器鉴定大家,他在他的著作“明清瓷器鉴定”中是这样论及戗金五花的:
“元人蒋祈所著的《陶记》有关于元代‘青花、五色花、戗金’的记载,但‘五色花、戗金’是否即为五彩,向乏考证。进入本世纪以来,文物界对元瓷的研究仅限于青花、釉里红、红釉、蓝釉、描金及枢府釉等,对‘五色花、戗金’仍未涉猎,缺少了解。近年笔者曾见过两件元代‘五色花、戗金’的玉壶春瓶和墩碗,制作精巧,堪称为一代的奇特作品,其器是以枢府青白釉瓷为彩底,用彩釉堆花立粉的技艺堆出纹饰的轮廓,再在其形成的纹路内,分别填以红、紫、蓝、绿、孔雀绿等色彩;进而在廓内彩地上加嵌金片做成杂宝纹饰。施彩浓艳,沉着古雅,与金嵌纹饰浑然一体,金碧辉煌,繁缛华丽。其纹饰有云龙、花卉、缠枝花、莲瓣、八宝、梵文等图案;器壁内外并有印刻的花纹、云龙、水纹等,工艺别具一格。它们明显系受西域‘大食窑’铜质珐琅器的影响(大食即古阿拉伯帝国,被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国所灭)虽为瓷质却呈现类似铜质珐琅镶嵌的效果。由此推测,这两件珍宝为景德镇制瓷业引进西域技艺而烧造的新品种,或就是彼时被俘来中国的西亚工匠的佳作。”耿宝昌先生最后认定:“所谓的五色花、戗金”即是五彩,表明景德镇早于元代即将五彩瓷烧制成功,且其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耿宝昌先生毫无疑问是位大师,但此文中有两点存疑,一是蒋祈的陶记中并未见有“青花、五色花、戗金”的记载。另外戗金五色花与后世的五彩在技法上和烧造上均有明显差别,只能说戗金五色花的创制对后世五彩的创制有直接的启示。
讲了这么多典籍是做个铺垫,下面我们来看看戗金到底是怎样的?
http://s4/middle/6205a38agabef17119c33&690
这两张照片我为了让大家看的清楚一些,特意加大了对比度,因此颜色见深。
我要大家看的是照片上箭头所指之处的刻痕。再看一张:
http://s7/middle/6205a38ag7797e98e2306&690
上面两张照片均是大瓶上的花卉纹饰,前面一张金线早就脱落,因此底面有脏痕,后面一张是我为了研究而用小刀刚剔掉的,因此瓷面干净。
看了这两张照片大家应该明白了吧,戗金瓷是怎样做的:
1、先在瓷胎上用刀之类的利器刻出想画制的图案,不是用针,然后上釉,烧成。
2、在瓷面上用金粉或其他彩料沥入已刻好的缝隙中再去烧制。
3、烧好后在金线围起的轮廓中再次加彩料或者如耿宝昌先生说的嵌金片等,然后再次烧制。
在缝隙中加入金粉的方法被称为沥粉,这个词用得很妥当,沥粉应该是将调好的金粉或彩料裹在皮质的口袋中,口袋上留有小口,匠人捏住口袋从小孔里沿着缝隙慢慢挤出金粉形成图案。这种金粉应该是金箔碾碎成粉后加鸡蛋清调和而成,所以即使脱落后在瓷面上也没有什么胶质的痕迹
我们大家来看看风儿博客中所列出的几件戗金五花瓷器:
下面这个碗是上博花了一千万从香港买回来的,有小残:
http://s7/middle/6205a38agabef4e94d126&690
http://s13/middle/6205a38agabef546c248c&690
http://s1/middle/6205a38agabef582cf560&690
http://s16/middle/6205a38agabef596e704f&690
从上面这块残片上我们也可以看到金线下有刻痕。
http://s5/middle/6205a38agabef60f199e4&690
上海博物馆的汪副馆长说::“这种瓷器过去只见文献记载,从未见过实物。其图案纹饰工艺有点像“奶油裱花蛋糕”。浮雕状的五彩加上描金,非常精美。此器在内蒙古出土后流出,如今幸已归藏并陈列在上博,参观博物馆的市民不妨留心去看一下。”
这些图片与我的瓶如出一辙那是毫无疑问的,第一个碗从照片上看像耿宝昌先生所说的,在金线围起的图案中贴有金片或金箔。
我的瓶在围起的图案中则加有釉料,这种釉料极像明清景泰蓝中的珐琅釉。
http://s10/middle/6205a38agabef7eac76c9&690
http://s9/middle/6205a38agabef8399e638&690
http://s7/middle/6205a38agabef87e54346&690
附带说一句,中国收藏家协会成员赵根山先生著有《元朝枢府瓷戗金五色花》专著一本,书中说“在传世的枢府瓷中,最为特殊而又罕见稀少的,是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所提到的、元枢府瓷中的“青色及五色花”、“戗金五色花”及“青黑色戗金者”等。这类戗金五色花瓷器工艺品,应是元朝上层统治阶级的专门用品、礼器及祭器,而且烧制时也可能是秘密进行的。正如元孔齐在《至正直记》中记载:御土窑“烧罢即封,不敢私也”。又据《元史》记载,在等级最为森严的元朝,戗金银瓷器与“釉有三色”的瓷器,民间是不能使用的,仅限于宫廷、官府和皇亲国戚使用。由此可见,戗金银五色花瓷器,其性质应为专供封建王朝宫廷使用的御用瓷。
由于这种戗金五色花瓷器的存世数量不多,品类特别,制作特殊,身份独特,随着历史变迁,时间推移,人们知之甚少。尤其是它的精美性、独特性和艺术性不为人知,致使后人产生种种疑惑,不敢相信。由于这种原因,不知有多少不被认知的国宝流出国门之外,实在令人深思,令人心痛。据悉数年前某单位曾在香港回收一批元代卵白釉戗金五色花瓷器,为我们研究元朝戗金五色花瓷器提供了一批对比的实物资料和物证,但这毕竟仅是“戗金五色花”产品的一种。
”
赵先生的书中收集了近一百五十件类似的瓷器,有机会要找这本书看看。
我对自己的瓶非常有信心,要知道仿制不是那么容易的,尤其是胎釉,我第一次见到这个瓶时就被它的釉色惊呆了,真的是如玉啊。我见到的瓷器也很多了,从未见过如此美妙的釉面,它的釉面只有德化窑白瓷略微相似,但呈色不同,且润厚程度也相差许多。景德镇瓷器目前也达不到这个程度,毛瓷的釉面算是现代顶峰了吧,但也是无法比拟,再说如果见都没见过,怎么仿?
那么一点问题也没有吗,也不是,大家可以仔细看看,我还在研究。
附录:风儿的博文:
元代沥粉贴金瓷器的起源与特点初探
一、古老的民间制作工艺“沥粉”
中国的沥粉贴金工艺源远流长,沥粉工艺是传统工艺制做的一个花色品种。沥是指液体的点滴,粉是指用粉调制成液体,将其一滴一滴的滴落在物面上,有时用特制的工具把沥的点滴加长,形成一种有规律的,人为的线,这种方法术语称之为:“沥粉”。
沥粉工艺的特殊之处在于高出物面,并在它的上面贴金、http://s1/bmiddle/5dc25637x610de226b410银箔、上色等。具有厚度、硬度及华贵的感觉,同时可增加立体感。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彩绘木棺上有着类似沥粉效果的纹样凸起细线,上面绘有各种颜色,有着低浮雕的效果。
沥粉工艺的运用,盛唐时期就广泛被采用,如:敦煌的菩提树,人物身上运用了沥粉、贴金工艺,形成了丰富的装饰艺术效果。据耿升昇《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记录伯希和在伯第16号洞(即今莫高窟第130窟)供养人题名中发现有沥粉堆金墨字题记为宋曹氏归义军晚期曹宗寿时期。
《山西永乐宫(元代):玉女图》(道教壁画)是山西永乐宫元代道教壁画,与真人http://s8/bmiddle/5dc25637x610de81a0fc7型,线条简练、圆浑,再敷上匀净的粉彩,然后用金箔装饰,突出人物形象,飘逸丰满栩翔如生,在庄重深沉的画面中渲染华美富丽的艺术效果,为中国壁画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石家庄毗卢寺壁画:毗卢寺创建于唐朝天宝年间,宋、元、明各朝均曾重修。正殿四壁满绘壁画,壁画还大量使用了沥粉贴金,整个壁画看起来艳而不俗,富丽堂皇,光彩夺目。
二、沥粉描金工艺对陶瓷的影响和运用
元代瓷器的沥粉描金的工艺的运用当前文博主流人物认为是源自西域大食国(阿拉伯)的铜质珐琅器的影响。有资料表明: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人中国。
从我国的考古汉代马王堆出土的有着类似沥粉效果凸起细线的彩绘棺木,盛唐时期壁画沥粉工艺的广泛采用,“宋代沥粉堆金墨字题记。元代壁画更是使用了大量的沥粉帖金,我们有理由推断出,
http://s8/bmiddle/5dc25637x610dfba5cdb7
元代时期景德镇瓷器工匠借鉴了壁画的沥粉工艺,突出器物表面的彩线简练圆浑的线条、然后用金箔
装饰,这些工艺无不是我国古老沥粉工 艺的再现。
三、元代立粉描金瓷器
http://s11/bmiddle/5dc25637x610e002c140a
元代沥粉瓷器就是沿用了“沥粉”这种传统的工艺,在瓷器胎釉上,采用矿物原料作为“粉”剂,以线描成各种图案经烧造呈色而形成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元沥粉瓷器。
元代卵白釉沥粉贴金瓷器不为一般的陶瓷收藏者熟悉。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品种,胎釉与同时代的卵白釉没有什么不同,奇异之处在于装饰手法上。它是在已烧好的卵白釉器的表面上以釉料堆花,再低温二次烧成。贴金技法是在堆花围成的图案轮廓内贴上金箔。此类沥粉帖金瓷器图案仍多用云龙、缠枝花、摘枝花、莲瓣纹等几种,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存世稀少,应为皇亲贵室所用。
四、官方收藏的元代立粉描金瓷器
乌兰浩特市博物馆藏景德镇窑元卵白釉加彩高足杯,通体施卵白色釉,内外及圈足釉上均加彩,外壁为金彩牡丹纹,用立粉堆花技法加绘花蕊,花叶,高足外下部堆绘绿彩,内心,内壁花卉纹均有立粉堆花,并绘金彩,绿彩,底足中空。http://s5/bmiddle/5dc25637x610e05c1f454作品工艺特殊,彩绘稀少,是一件十分名贵的元代景德镇瓷器珍品。
上博曾花了1000万港币从香港购回元代立粉描金瓷器。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先生说:“这种瓷器过去只见文献记载,从未见过实物。其图案纹饰工艺有点像“奶油裱花蛋糕”。浮雕状的五彩加上描金,非常精美。此器在内蒙古出土后流出,如今幸已归藏并陈列在上博,参观博物馆的市民不妨留心去看一下。”
“1000万把它买回来。为什么,因为这是能够说明我们历史记载的器物。”
五、民间收藏的元代沥粉贴金瓷器
这件元代立粉描金执壶是民间收藏家收藏的,整器造型大气流畅,釉面泛绿,略显粗糙,但色彩如新。在卵白釉上施以荷叶莲花的“立粉”工艺,其色调像一泓平静的春水,又像明净淡青的晴空,实乃卵白釉瓷族中的奇珍!最特别也是最有价值的一点是颈部有一圈波斯文,也许是外国某一个http://s12/bmiddle/5dc25637x610e0ccb8bfb家族的族徽,也许是某一佛家的吉祥语,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元代沥粉帖金高足杯(民间收藏家收藏)此杯采用堆花立粉方法制作,通体纹饰轮廓线凸起,在纹饰线上施多种色彩,有紫、红、绿、黄、孔雀蓝等彩,里口为一周栀子花,开光内彩书"长命富贵"四字。杯外近底处为紫红彩勾绘的莲瓣,在莲瓣内有八宝装饰,整体都是沥粉堆花,并绘金彩,制作精巧,色彩浓艳,纹饰泼辣,质朴庄严,带有粗犷的北方风格,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元代瓷器珍品。
六、元代沥粉帖金瓷器的特点
(1)这种卵白釉沥粉帖金瓷器,它们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借用古老的壁画沥粉帖金技法,直接用彩料堆出纹饰http://s5/bmiddle/5dc25637x78c5e885c4d4&690线或纹饰轮廓线,线内贴金,在烧好的白釉瓷器上用特制的带管的彩料袋勾勒出凸起的花纹,线内填彩或帖金,具有立体感、华贵、富丽堂皇。
(2)元沥粉描金瓷器由于它是分二次或三次入窑烧造,由沥粉帖金与胎釉烧结的温度不一,故现今发现出土的和民间收藏的器件均见不同层度的描线开裂和剥落,出土器物上更见描线呈中间鼓泡破裂和土沁表像,描金部分由于经历了数百http://s11/bmiddle/5dc25637x78c5fa66431a&690年的氧化作用,金的呈色显得暗淡。这些现像往往是鉴别元沥分描金瓷器的关键所在。
总之这种用沥粉堆花技法制作的五彩瓷器,是景德镇匠师们根据传统工艺而创造的一种独特产品。耿老说:“它的被发现将景德镇烧成五彩瓷的历史提前了约半个世纪之多,并首开珐琅彩之先河。”
这种沥粉贴金装饰的彩瓷在陶瓷史上是极少见到的。如此精美的器物为何人生产?原料成分如何?元代在白釉之外是否还其它色釉沥粉帖金瓷器?为什么没有作为传统品种流传下来?都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的。
2008年5月6日
注:此文是博主为去年的高峰论坛所写学术论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