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将家中以前收藏的几件钧窑器拿出来看看,很有味道,现在给同仁们一起看看,欢迎拍砖。
拍砖有个好处就是让你清醒清醒,现在网上有些人一味说好话,听的人舒服是舒服,不过很难长进。至于拍砖的朋友大多数确实有真才实学,或者独具慧眼,被拍的人确实有点不舒服,我也常常不舒服,不过我的不舒服是希望拍的朋友讲点依据让我学学。后来我想通了,有人拍你,你就要小心了,要相信人家也是为你好,自己再仔细看看自己收藏的东西是不是确有问题。所以我现在不再动不动说自己的这个那个藏品是宋代、元代的。自己可以有个估计,但也不要太狂妄,毕竟宋代、元代的东西少啊!
好废话说了不少了,打住,先看一个钧窑乳钉盆,此盆直径26.5厘米,高8厘米,底刻有“二”字,系二号盆:
http://s5/middle/6205a38aga9f5f19727c4&690
http://s7/middle/6205a38aga9f5f7a3aab6&690
http://s7/middle/6205a38aga9f5fd850e46&690
钧窑在钧州境内(今河南禹县),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唐代,经历宋金至元代。境内有窑地近一百处,以小白峪历史最早,
唐代已烧黑釉带斑点器物,时称“花瓷”,对宋代紫红斑点装饰有直接影响。宋代首创釉中加入适当铜金属,烧成玫瑰紫、海棠红等紫红色釉,美如晚霞。北宋后期,专为宫廷烧制供养植奇花异草用的各式花盆与盆托;钧台窑是宋代众多钧窑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窑址发掘出土数以千计供宫廷陈设用的这类瓷器,器物底部各刻一个从一到十的数目字,数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
钧窑的魅力在于窑变产生的色彩,这种色彩因系自然偶成,所以绝无千篇一律的同样的产品,这是钧窑区别于其他窑口的最大之处。
虽然其他窑口的瓷器如越窑、汝窑等也时有窑变现象,但甚是罕见,而且不一定成为美丽的欣赏品。而钧窑器大都不同程度的发生窑变,这在崇尚单色瓷的宋代无疑成为一朵奇葩。钧窑也可以说是单色瓷,但是一经窑变生成各种各样的奇异色彩和花样给人的视觉冲击力确是非常大的。
钧窑之所以能产生窑变是因为它使用的釉,钧窑使用的釉里含有适量的铜金属,同时在配釉时还加入一定数量的石灰釉,这就使钧窑烧成后的釉里反映出两种结晶结构,一种是纤维状结晶,这是产生钧窑色彩的主要显色部分。另一种是玻璃状均质结晶,这一部分是不显色的。这两种结晶虽然同时存在于一起却并不融合,而且有可能这两种结晶对温度的反应也不一致,所以当你观察钧窑瓷器的釉面,不难发现有很大的气泡,这些气泡有不少突破釉面,造成钧窑瓷器釉面呈现橘皮棕眼状,这显然有助于光在釉面的散射,使得钧窑窑变颜色的层次感更加丰富。
请看实例(我收藏的钧窑盆的细部):
http://s7/middle/6205a38aga9f72f735146&690
放大后再细看:
http://s11/middle/6205a38aga9f73240a3ca&690
这个盆通体为玫瑰紫,窑变部分为天蓝色。
此盆有开片,为大开片,显然是年代久远所致,钧窑开片相当少见。
http://s1/middle/6205a38aga9f78810de60&690
盆中多处见蚯蚓入泥纹:
http://s6/middle/6205a38aga9f7903958b5&690
盆底上酱釉,有7个支钉。支钉形状证实了裴光辉老师所说的瓷器上遗留的支钉痕实质是瓷器烧成后,取下时将支钉折断留下的痕迹,也就是支钉的尖端。
http://s13/middle/6205a38aga9f7a05c233c&690
http://s8/middle/6205a38aga9f7a1a27e57&690
钧窑的支钉较大,汝窑的支钉较细小。
第二个盆还是乳钉盆,呈色略有差异,直径21.3厘米,高度7.1厘米,一底足有损,盆身有裂隙。底刻“四”字,为四号盆。
http://s10/middle/6205a38aga9f76e226519&690
http://s16/middle/6205a38aga9f773c2a17f&690
http://s15/middle/6205a38aga9f77d045f8e&690
盆内之蚯蚓入泥纹路与上盆不一样
http://s16/middle/6205a38ag77659cad24cf&690
http://s13/middle/6205a38aga9f7806e18bc&690
此盆虽小于第一个盆,支钉却有16个,手感也较重,应该与第一个盆是不同窑口或不同年代生产的。但此盆盆外壁均可见蛤蜊光,其蛤蜊光的特征是圆形的一小片一小片,肉眼对光可见,照相很难取到:
http://s14/middle/6205a38aga9f7f9fd519d&690
从此盆的重量感、底部支钉数量多和蛤蜊光呈现的情形来看,第二个盆生产的年代应该比第一个盆要早许多。
再看一个钧窑双耳高足盏,此盏高6.3厘米,上口最大处直径9.6厘米:
http://s7/middle/6205a38aga9f815d8ec26&690
http://s4/middle/6205a38aga9f818888e13&690
http://s6/middle/6205a38ag77659d370995&690
http://s1/middle/6205a38aga9f826a0c020&690
此盏为天蓝色底玫瑰紫窑变,底部做法与上两个盆完全不一样,见漩涡式乳突,胎土为铁红色。
盏内有一小圆,为装饰性,圆上及其他边缘部位疑另上有一种釉,使之呈色如铁。双耳不施釉,胎土色。我想一方面是防止烧造时与盏身粘连,一方面是声音效果。现在这样不上色,将此盏拿在手中稍一抖动,即听得悦耳碰击声,如果上了釉,恐怕就没有此种效果了。另外也与露胎之底部相呼应。
此盏造型秀美,加工精致,以工艺来看似与元代钧窑相似。
其玫瑰紫窑变部分我一开始怀疑有人为点色之疑,因为元以后许多钧窑器皆使用点彩法形成局部色变,不自然。但我仔细看了后发现,盏外有玫瑰紫的部分,盏内也有少许玫瑰紫,因此其多数是自然窑变。
http://s11/middle/6205a38aga9f8594a16fa&690
http://s12/middle/6205a38aga9f85bac5c8b&690
明代张应文着文“钧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纯而底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赞美曰:“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泑作幻色,物态直名之窑变。”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
今天就说这些,下次给大家看几件河南许昌
御钧鼎钧窑的产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