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有那么多汝窑吗——晒晒我的藏品(三)

(2011-01-08 10:32:17)
标签:

假汝瓷

裴光辉

乳浊釉

发了两篇文章,给大家看了四件东西,不用过于计较真假,就是为了和大家交流交流,现在我们继续往下看:

http://s10/middle/6205a38ag75badc873d19&690

http://s8/middle/6205a38ag994c9f80b297&690

http://s2/middle/6205a38ag994ca22195f1&690

http://s15/middle/6205a38ag994ca38bb8ee&690
http://s13/middle/6205a38ag994caca9cd0c&690

这是个香炉,两侧为两个龙形小把手,同时对称的还有两个兽头装饰,兽头下有两方形凸点,外壁其余部分饰有三排汝钉,底有支钉五个,足略高。此炉造型端庄,有仿青铜器的意味,但与其他一般大家见到的汝窑器不同,其上口内侧裸胎,此裸胎色是否古香灰色呢?

http://s10/middle/6205a38ag994cceb76249&690

http://s10/middle/6205a38ag994ccfc96689&690
英国爱丁堡皇家博物馆有一件藏品,是蓝釉香炉,内部及上口沿也是裸胎的,是不是香炉需要裸胎呢?

http://s9/middle/6205a38ag994d1d1ac6f8&690
口沿裸胎的瓷器相对来说古瓷多一些,明清瓷口沿大多满釉,或者上一层酱釉。
那么这件东西是否真汝窑器呢?大家的想法大概和我差不多:存疑!那就存疑吧。本来我的博文题目就是有那么多汝窑吗。看了几件不真不假的东西,我认为是有意义的,因为我花了钱,如果是买了赝品,那么给大家作个活教材,如果侥幸有一两件真品,那是万幸,所以是值得的。接下去让我们继续看:

http://s14/middle/6205a38ag994ceff8cc1d&690

http://s8/middle/6205a38ag994cf2055617&690

http://s6/middle/6205a38ag994cf3231235&690

http://s9/middle/6205a38ag994cf7ec08e8&690

http://s12/middle/6205a38ag994cf95af94b&690
这件东西叫“匜”,读音为“以”,是古代人盥洗时用来舀水的用具。北京故宫博物馆有件蓝釉描金匜,据说是元代器:

http://s14/middle/6205a38ag994d6ce7f7ad&690
我收藏的这个汝瓷匜,我是比较喜欢的,不管从形制、釉色和老气程度与我在前面介绍过的一个棒槌瓶和三足盘一样都很好。匜这种瓷器烧制有一定难度,主要是流口的上边有一条细梁,这条梁我试过是起节流作用,就是倒水的时候,水流很均匀。但是由于这条梁比较细,瓷器烧制过程中要发生变形,这条细梁容易断裂。

这些瓷器你一定要说是今人仿品,我说仿者乃绝顶高手。台湾晓芳窑和国内汝窑研究所所仿汝瓷产品应该说是高手了,但他们的产品不做旧,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两家均是爱好古瓷,以研究复原古汝瓷为己任的,他们的产品不是用来欺骗的。第二个原因是做旧难,要想做出千年旧瓷的感觉谈何容易!而且许多古瓷的形制看上去简洁大方,但你真要仿出那种韵味来却并不简单,这个问题我以后再详谈。

再看一个小碗:

http://s15/middle/6205a38ag994e479c9b7e&690

http://s7/middle/6205a38ag994e4ab683c6&690
这个小碗的冰裂纹堪称典型,但它的底部却无支钉。

据裴光辉先生研究说:“汝瓷碗盘等圆器都是满釉支烧 ,在器底能看到细小如芝麻的支钉痕(高濂称底有芝麻细小挣钉)。支钉或三或五,均为单数,个别有六枚支钉的。支钉痕断面呈白色(与宋官窑支钉痕断面呈黑褐色迥异),支钉排列多紧靠圈足足墙。瓶类琢器除小器件采用满釉支烧,大多采用垫烧,足端露胎无釉,器底无支钉痕。(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称传世宋汝窑的器底都留有支钉痕,无一例外,此说与实际不符。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馆均藏有露胎垫烧的汝瓷花瓶,器底皆无支钉痕。)”

大家看我的博文知道我比较推崇裴光辉先生对瓷器的研究,这并不是我功利主义,认为裴先生的说法对自己有利,所以推崇他,我是觉得中国瓷器那么多的品种,那么多的窑口,那么长的时间,因此任何绝对性的论断都有可能被推翻。尤其是这几年的大开挖,其规模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国家对文物的管理办法着眼于藏宝于民,很放松,再加上市场上有些文物价格销售极低(低的叫人不敢相信),而拍卖价格却屡创新高,所以无数的文物纷纷露面。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当然鱼龙混杂,其中有大量仿品乘机出笼。但据我观察,现在收藏市场上最好的仿品大都是民国时期制作的。因此识别起来虽有难度,但还不是无法识别的。一些知名收藏家和研究者对目前大量涌现的文物,很是吃惊,也有些人持基本否认的态度,比如元青花。我认为他们的态度无可非议。从最浅显或者说从最低级的角度来说,收藏是要花钱和精力的,怎么能不慎重呢?另外瓷器的鉴定,基本依据眼力,到目前为止并无绝对有效的科学手段。一方面是雾里看花,一方面是假冒产品,一方面是某些拍卖公司为了赚取拍卖手续费,随意虚假认可、拔高送拍物品的价值。所以也有些人说现在的国内文物市场乱哄哄。

依我看全国藏友确实越来越多,大家的眼力也在不断提高,而且真正从大开挖中出现的文物珍品随着时间的延续,必定会越来越少。总有一天大家会觉得遗憾,当年那么便宜的东西为什么不买一些。收藏与拍卖是完全不相同的两件事情,从收藏的角度讲现在是大好时机,从拍卖的角度讲情况要复杂得多,这个问题以后有机会我再讲。

回到正题再给大家看一件东西:

http://s13/middle/6205a38ag994f1099cb0c&690

http://s13/middle/6205a38ag994f1358a27c&690

http://s16/middle/6205a38ag994f149cdc2f&690

这种瓷器大家似乎有点眼熟,如果有人看过台湾中统博物馆的藏品,并且加以认可的话,那么就一定会对这件瓷器也认可。现在看看中统类似的藏品:

http://s15/middle/6205a38ag994f82cd6a3e&690

http://s14/middle/6205a38ag994f83ce80dd&690
http://s9/middle/6205a38ag994f880c4ee8&690
http://s13/middle/6205a38ag994fa13a29ac&690
说实在的当时我买下这个包铜天蓝釉蒜头瓶就是为了买个样品,我要细细看看包铜的情形,更重要的是要看看底刻“奉华”款。众所周知奉华款汝瓷传世极少,尤其珍贵,也是藏家心仪和极力追逐的。所以这个东西也一定会成为仿家瞄准的对象。事实恐怕就是如此,我收藏的这个蒜头瓶在抹去了表面的泥土和脏痕后,呈现出全新的面貌,那故意作旧的包铜(卖家说是包金),底色是白的,显见得还不是包铜,是包的铁皮或钢皮而已。更有甚者,那铜皮图案边缘的胶水痕迹清晰可见,手一刮就能刮下来。不过底部的支钉倒是做得十分的好,那奉华款刻得也很象。但这个瓶最致命的毛病均不在此,而是在其釉面,它的釉面非乳浊釉,而是玻璃釉。所以由此看来对仿者来说也许这汝瓷的乳浊釉就是一大难关,我看台湾晓芳窑的汝瓷产品也有同样的感觉。还有一点就是这个瓶的作旧手段十分低劣,就是抹泥巴而已,相对瓶上做得很旧的包铜片来说,显然瓷器表面的老旧现象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甚至可以说真正千年古瓷的老气是作不出来的。
那么台湾中统的这几件又如何呢?没有上手单凭照片上很难鉴别的,但我看到有些包铜的图案下面似乎也有胶水痕迹,如果确实也有,那就是问题,请想想这些贡给皇上或者达官贵人的宝物一般的汝瓷会留下胶水痕?(附带说一句,古时用白芨汁水作瓷器黏合剂)。

话说到这里,我可以肯定的说我收的这个奉华款包金天蓝釉蒜头瓶绝对是个赝品,很低劣的仿品,现在晒出来让大家一起疑义共与析。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