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很多事情可为”
纷争的尽头,从来不是你死我活的残酷结果,而是自己与自己和解,以及另一片海阔天空的心境。
陈晓说,其实他很理解黄光裕,这样巨大的落差,一般人很难承受。在封闭的环境里,产生焦虑、猜疑等负面情绪,都是情有可原的。如果换成自己,说不定也会这样做。
对于陈晓最终的离开,很多人认为是大股东黄光裕的意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可事实上,对陈晓而言,这只是一场迟到的告别。
最初的两年里,陈晓的变革梦想狠狠地撞在了巨大的利益围墙上,最终幻灭。正当他萌生去意之时,国美遭遇危机,他又不得不因为责任继续负重前行。然而,他种种符合商业规则的拯救行动,却触犯个性鲜明又身处特殊环境的黄光裕。
只是,在强大的舆论公关机器下,人们更愿意情绪饱满地相信,一个阴险内奸联手外国资本串谋民族企业的离奇戏剧,而不愿意静下心来聆听,一个行业老将怀揣梦想、力挽危局的心路历程。
2010年即使深陷内乱,国美电器年销售额仍然达到509.1亿元,增长19.32%,经营利润达27亿元,增长58.8%。一切终归风平浪静、欣欣向荣。
有人问,如果陈晓能用更克制的方式来“救亡图存”,或许不会成为所谓的“公敌”。而陈晓回答:“我应该承担的责任,在每一个节点上,我都承担过了,公司未来会怎样,那不是我的责任了。这个社会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还有很多事情可为。”
最终,他选择了回归。从空间上说,这是回归故乡上海,而从本质上看,这是回归“经营商品”的变革梦想。只不过,年过半百的他,身份变成了投资人。
毕竟,投资可以使他的财富继续发挥社会价值。因为像他这样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的人并不多,很多事情不可能由一个人都经历到,但是他却都经历过了。特别是在商业流通领域,他算是一个很资深的老将。
时代确实在变化。往前10年是刚性需求的时代,比如住房、家电、汽车、家具这些必需品;往后10年,提高生活品质的弹性需求将有更大的空间,而与之匹配的往往是新兴的商业模式。
比如,陈晓投资了他的老搭档、原永乐副总裁束为创办的家居连锁渠道——名巢实业。表面上,名巢与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等巨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贩卖的不是家具装修,而是家居用品和装饰品。陈晓的比喻是:把一个房子倒过来,掉下来的东西除了大型家具,都是名巢经营的商品。
但实质上,名巢摒弃了传统家居渠道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的、经营卖场的模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商品采购系统,采取赚取进销差价的、经营商品的模式。这正符合了陈晓一直以来的变革愿望。
更新奇的投资项目是,原西门子销售副总裁吴建科创办的衬衫快速订制公司——吉姆兄弟。陈晓说:这个项目的核心是,把原来低效率的量身订制,升级为高效率、大规模的生产模式。它可以24小时之内将成品送到顾客手中,这是其他量身订制公司无法做到的。
商业进化的方式无非两种:一是温和地推陈出新,二是激烈地破旧立新。陈晓对记者说:“中国的保健品市场已经混乱到1块钱的东西卖100块,这个行业太灰暗了,我想创造一个亮丽的流通模式。”
他找到几个上海的企业家朋友,一起设计一种前所未有的保健品渠道模式,还从自己的朋友圈子里挖来各种人才,担任总经理、财务总监和营销总监,搭建起一个运营团队,还用期权的方式让他们共享公司未来的成长收益。
看得出来,这种用期权来绑定管理层的激励方式,是陈晓身为决策层的惯用方法。当年永乐上市,造就了十几个亿万富豪与五六十个千万富翁。可叹的是,国美危机之时,他以股权稳定管理层的军心,却被外界解读为离间黄光裕与国美老臣。
记者问陈晓,为什么要选择保健品行业?
陈晓说:“如果我们这些人还没法还消费环境一个公平的话,我们在商业流通领域的这些年就白干了。”
——这个外表冷静、被人误读的男人,仍然有一腔热血在涌动。
与自己和解
回到上海后,陈晓经常参加朋友们的饭局,其中有企业家、政协同事和党校同学。酒过三巡,他听到最多的话,还是“你早就该回来了,上海有那么多机会等着你,何必呢?”
陈晓回来了。以他的经验阅历和人脉关系,足够使一些商业构想成功落地。
他现在投资的创业者,都是多年来的圈内朋友,互相知根知底,有一种志同道合的默契,几乎没有什么风险。他那个经营商品的梦想,正在进行着链式反应,成为更多商业精英们的创业理想。
以前,他的脑海里24小时都只装着一个公司,先是永乐,后是国美。而现在,这种角色的转换,对他最大的挑战莫过于,要将脑海划分成若干区域,比如名巢实业、吉姆兄弟……他那个经营商品的梦想正进行着链式反应,成为一群商业精英的共同理想。
早在离开北京的那天,陈晓群发了一条短信:“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是生活!因为我们的一切快乐,我们的一切幸福,我们的一切希望都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祝幸福快乐每一天!”
就在与记者第二次见面的前一天,他请来了装修公司,认认真真地把屋子设计了一番。“这房子买的时候2万多元一平方米,现在4万元啦!”他的女儿一家就住在相邻的别墅,女儿经常抱着小外孙到门前的小院子里转悠,闲暇时陈晓爱逗一逗可爱的小外孙。
以前,他的时间几乎不由自己安排,一天到晚开不完的会,现在,他终于在时间上自由了,“比如见面,不能由你来定时间,而是我说了算。”他一个星期就看看一两个项目,没有事务安排时,就跟家人一起到上海郊外去走一走、玩一玩。
然而,直到今天,在公众看来,国美事件还没有结束。一旦出现相关新闻,公众还是将陈晓放在国美的对立面思考问题。
但是,过去的一切早已在陈晓心中画上了句号。他说,这种浮躁,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去怪罪某个人,有用吗?
记者问他:如果人生重来一遍,你会有怎样的选择?
他说,他还是会这样做,因为没办法,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自己看准的事情是不会放弃的。
编 辑 唐 婷
E-mail:romarin94@163.com
链接:
名巢实业董事长束为——商品渠道之梦
记者与束为见面的地点,是在名巢实业刚搬迁进来的新办公场地,大部分区域还在装修。这里离陈晓的住所大概七八分钟的车程,前一天下午,她才和陈晓一起约见了几个供应商。
当初她和陈晓一起创办永乐,与国美合并后,她离开公司,但至今仍持有国美股份。采访前,她领着记者参观了办公场地的布置,她指着面积最大的一间屋子说,这是他们专门为陈晓留的办公室。
当初陈总去北京,说只待半年,结果至今才回来。他这次回到上海,我们也等了很久。
离开公司后,我们一直在寻找项目,希望可以搭一个新的平台,让陈总回来跟我们一起再创业。
2009年我装修房子时,发现难以买到称心如意的家居用品和装饰品,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我看到这个需求很大的市场空间,却没有专门的渠道来填补。
带着这一发现,第二年我陆续参加了广交会等交易会,与许多供应商深入交流,得到的信息是,一直以来,供应商们都在做外销渠道,而内销渠道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
于是,我开始进一步的市场调研,准备打造专注于家居用品和装饰品领域的渠道品牌。
2010年下半年,陈总问我最近在忙些什么,我把这个创业计划跟他交流了一下,他立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或许是一个机会。
其实,在永乐时期,我们就尝试着把经营卖场的模式,改变为经营商品。但是,因为这个业态已经形成已久,改变起来阻力重重,最终还是未能成功。
也许,建立一个崭新东西的难度,要小于改变一个业已形成的东西。名巢这个项目,就是这样一个机会。
2011年春节前,在一个被我们当做临时办公室的小别墅里,我们团队把陈总邀请过来,向他演示介绍我们项目的PPT。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们交流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路,这也更加坚定了陈总投资我们的决心。
名巢是认认真真地在做商品经营,我们把这个领域原来的6大分类再细分为22个品类,建立了一个从采购、检验、物流到仓储、陈列、销售的完备系统,专注于商品的选型、质量和价格的各个环节。
陈总回来后,原本说是要好好休息一阵子,结果很多上海的朋友来找他,反而还更忙了。因为陈总的关系,我们获得了不少社会资源,比如在选址上,一些房产公司的老板很支持陈总,给予了我们很优厚的条件。
陈总几乎每周都会来看看我们项目的进度,还去了我们第一家门店的选址现场。以我们的资金实力,2011年可以开出20多家店,但我和陈总的风格都比较稳健,所以我们的计划是开6家店稳扎稳打。
陈总的性格是一向不爱与人争个明白。对于他过去在国美的事情,我只想说,时间会证明一切。
吉姆兄弟董事长吴建科——一帮朋友走夜路
创业之前,吴建科是一名出色的职业经理人。2010年下半年,西门子销售副总裁吴建科离职的消息,在业内传得沸沸扬扬,不少业内人都在猜测他离职后的去向。
记者采访吴建科之前,他才和陈晓一起吃了午饭,因为喝了点酒,他谈话的兴致颇高。
陈总还在永乐时,我们就有业务往来,因为在业务上的一些观点很一致,经过几次长谈后,我和陈总很快成为朋友。
当时我们就讨论了商业模式的问题——零售商到底是应该收进场费,还是赚取进销差价?我们都认同后者。
2008年,我和一个开服装厂的朋友聊天时,发现了衬衫订制这一市场。据说30%的男士买不到适合自己身材的衬衫。问题在于,大型企业都标准化生产,小裁缝店又没效率。
一直以来,个性化与效率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能否高效率地生产个性化订制的衬衫呢?
2009年3月,我和几个朋友一边成立了实验室,一边请大学生们帮忙,免费为人们测量体型,收集了丰富的体型数据。这个矛盾渐渐被我们解决了。
2010年,我与陈总在上海的一次见面时,谈到了这个项目。陈总一听眼睛都亮了,他非常感兴趣,不久后就来到我们的实验工厂里参观,并提出了投资意向。
实际上,在此之前,我也考虑过多种融资方式:其一是我把自己的两套房子卖了变现;其二是引入风险投资。我和几个原始股东商量:因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独有的、能快速生成订制衬衫的生产工艺流程,而风投在投资前要求必须参观。我们担心万一风投参观后,又不投资,我们就泄密了。
而陈总是我们多年的老朋友,绝对信得过。最后我们决定,让不熟悉的风险投资来投,还不如让更可靠的陈总来投。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压力更大了。如果拿风投的钱失败了,对不起的还只是自己的事业;但如果拿陈总的钱失败了,更对不起这个老朋友的信任。
在商业模式逐步成型的过程中,陈总向我们提出了不少关键的战略思路。最初,我们讨论如何在速度与品质之间取得平衡时,陈总说一定要在品质的前提下讲速度。
接下来,我们思考如何保证盈利时,陈总说,要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找到扩大销售规模的营销方式,之后再考虑盈利问题。
由于订制的商业模式为我们节省了库存成本,我们本来想,应该把这部分省下来的成本用于降低价格,还是用于增加衬衫的品种与款式。陈总的思路是:我们不应该把目标人群局限于买不到合身衬衫的人,应该放眼于所有需要衬衫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增加衬衫的品种与款式,激起更多人的购买欲。
凭着实体店渠道,2011年1月我们实现了盈利。3月,我们的B2C网站上线,更是为我们带来了大量订单。
从职业经理人到创业者,我的感受是,创业就像走夜路,但有了陈总这样的朋友并肩作战,自己内心就不再有恐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