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通运桥张家湾镇城墙通洲遗址 |
分类: 中国与中国文物古迹遗址 |






P6 至元二十二年(1285),万户侯张瑄首次指挥海运输漕粮自渤海溯海河而驶,再沿潞河(时称白河)逆般至此湾,于此调用大车陆运至大都城,此处二作码头,直至清嘉庆七年(1802)潞河(北运河)改道止,形成巨大村落,因张瑄督海运至此而名张家湾,作大运河北端码头达七百余年。(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7 通运桥坐落在张家湾古城墙边,横跨萧太后河,桥北城楼肆市,桥南人家烟火,正所谓"回首凤城春色好,莺声啼碎碧桃花"之处。通运桥与城墙遗迹是研究北京通惠河水利工程及张家湾古镇民风民俗的珍贵实物资料。(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8 横跨萧太后河,凭栏望,桥北城楼肆市,桥南人家烟火。张家湾古城墙遗址、通运桥同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文物保护碑)

P9 (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文物保护碑)

P9 (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10 通运桥,因横跨萧大后河上,又俗称萧太后桥,原为木桥,明神宗时建石桥。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月建成,名"通运",清咸丰元年(1851)曾予小修。至今已有三百八十余年。1959年7月已立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11 通运桥桥南北向,全长13丈,宽3丈。两边设石栏,一色青砂岩,每边各有雕狮望柱22根,神态各异,浮雕宝瓶栏板21块,瓶纹有别。长方块花岗岩横砌金刚墙。仅存石桥与残垣一段。(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12 桥身均由花岗条石砌成,桥面车痕累累;中券阔二丈七尺,侧券阔二丈一尺,分水石距缴背石高近一丈,运船穿洞不必免帆。正券当中圆肩之下两壁,各嵌一块碑记。边券外与雁翅接连,雁翅正中之上置滚石,雕为饕餮状,即所谓水兽,挺颈侧首垂视流水,十分生动。(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13

P14 桥南北向,全长13丈,宽3丈。两边设石栏,一色青砂岩,每边各有雕狮望柱22根,神态各异,浮雕宝瓶栏板21块,瓶纹有别。长方块花岗岩横砌金刚墙。现仅存石桥与残垣一段。(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15 萧太后河凿成之后,在河的南、北跨水搭架木板桥,故通运桥又有板桥之称。此桥也当水陆要冲,是去往通州和北京朝阳门方向的必经之地,人来车往,风吹雨淋,木桥不堪重负常修常坏,时断交通。 明万历三十年(1602),属下奏请改建石桥,并建"福德庙"与"文昌祠"镇守此桥。(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16 万历帝生母李太后是今通州人,此桥和庙建在她的家乡,兼之修桥乃是件大功德,很快得到恩准,修庙之资而且由李太后捐了一大半。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月竣工。旧时,张家湾城设守备一员,率军五百人守城。城墙随河岸地势而建,基本的呈刀字型,周围九百零五丈,厚一丈一尺,高二丈一尺,城砖印刻有成化年制,临清造之类的字样。可见明时建城确属七拼八凑,不得不建之。(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18 通运桥桥北侧为张家湾镇城墙遗迹。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所存城墙为张家湾城南门东段城垣遗址,总长120米。1992年通县人民政府拨款15万元予以维修,并按明城原样修复西端20米。修复段高7米,厚35米,外壁砌城砖,上设垛口,中夯灰土,顶铺方砖,下半部用原城旧砖,石灰灌浆。(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19 张家湾镇城墙其余80米保留原来残貌,高4米。1997年北京市文物局在城址西端树立北京市政府文物保护标志,艾青石制。在东垣西折北转临通惠河处还有一段50米城基。(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20 (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21(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22 (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23 通州张家湾清真寺,位于张家湾镇西街。中轴线上主体建筑礼拜殿,勾连搭四卷,硬山简瓦,规模较大。绿琉璃宝顶高耸 天空,次间则为卷棚顶,别具一格。博古彩画精美,西头砖雕别致,嵌山方圆木窗活泼,井口天花鲜艳整洁.南北配殿与礼拜殿之间有海棠柱曲廊相连。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张家湾清真寺)


P25 (通州张家湾清真寺山门)

P26 (通州张家湾清真寺山门前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

P27 这株古槐位于明代皇木厂的东南角外。自明永乐四年(1406年)到嘉靖七年(1528年),北京皇家建筑所用的珍贵木材沿大运河运到皇木厂储存,管理皇木厂的官吏在木厂周围种植槐树。经过600多年的历史变迁,其他槐树都已经无存了,只剩下这株古槐。(通州张家湾皇木厂)

P28 皇木厂村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作为有着200年历史的古村,皇木厂村到处都渗透着历史文化的气息。村内有着大量的历史古迹,由于皇木厂村南即是萧太后河的河口,因此在新村建设中,出土了大批元代缸胎鸡腿瓶、稀有金属冶炼小坩埚及龙泉印花瓷片等文物;由于明永乐年间建设北京,木材砖石所用浩繁,多由大运河自南方运至此处存储,因此村内还留有当时管理木厂的官吏所植的一株大树,村南部还出土了当时用于建设北京的巨大花斑石;由于古代皇木厂村还是有名的盐场厂,所以新村施工中还出土了世界最大的称盐石权等文物。(通州张家湾皇木厂村)

P29 (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30 张家湾镇城之内外,曾有古迹不少。如元时高丽寺(广福寺)之铁佛高近丈,明代铁锚寺之铁锚数众多,通运桥石狮精美,清真寺槐柏苍劲,曹雪芹家曾在城内开设当铺,琉球学子病故也在城外立墓。(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32 张家湾村中西侧元代建有广福寺(今小学校处),寺中铁佛数尊明初被徐达所率讨元军拉倒弃于寺前塘中,后塘淤为平地,铁佛尚埋原处(今小学操场);村东有元郭守敬所开通惠河故道(今名玉带河),河上尚保存明代所建两座独券石桥,一名东门桥,在原城东门外,一称虹桥,在原城东便门外;村西南有大片苇塘,是大运河北端码头--客船码头遗迹。(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塑像)

P33 张家湾镇十里街东侧,曾有曹雪芹家所开盐店,尚有几间旧房遗存;镇之十字街西南侧有小关帝庙一座,俗称芦庙。因布局平面形似葫芦故名,《红楼梦》第一回中所写葫芦庙之生活源泉即此;镇西口南侧有清真寺一座,明建清修,礼拜殿勾连搭四券,圆形嵌山窗六处,其窗棂木制为阿拉伯文,每窗一字,即"仁、义、礼、智、信、孝"六字,为世界独有,年久失修朽烂,今重修时未复。(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塑像)

P34 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有一大嗜好,就是喜欢巡游天下,游山玩水,所到之处不是留诗就是提字。通州和北运河距离京都只有四十华里,圣旨一下,銮驾启动,眨眼之间,抬腿就到。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到通州和北运河不知游玩过多少回,光是《钦定日下旧闻考》备录的御制诗,就有七首。(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35 我静静地呆在萧太后河这条流淌不息的河流,这里的人们默默地生活在自己的故事里,和贫穷与财富抗争,和繁荣与寂寥相伴;一条千古运河,不知现在还有多少人为它的古老文明而感到自豪与骄傲,不知现在还有多少人去了解或者去探寻,千古运河的传奇,以及它的繁荣与兴衰。(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后记一:我写完这篇游记,我为它上传了音乐《Angelic Love; Section 1》似乎是梵音从虚远的天际传来,Robert Haig Coxon的《Angelic Love; Section 1》就这样轻轻地牵引着我,慢慢地聆听,步入那似虚似幻的音乐的天界。悠扬的旋律,让人仿佛看到一幅唯美的画卷:一望无际的碧空下云卷云舒,流淌不息的河流上,一行白鹭在绿满枝头的季节里直上云霄。(通州张家湾镇随拍)

后记二:喜欢音乐的人都是内心深处充满温柔、爱心与善念的,他们渴望世界和平安宁,没有对抗、争斗与纷扰,人与人之间没有尔虞我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伴相生,而且坚信这样的美好情境终将在这个美丽星球焕然呈现……今天我虔诚地向造物主耶和华上帝祈愿,祝福人们:愿你一生努力,一生被爱;愿你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


后一篇:西直门天主教圣母圣衣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