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张家湾古镇通洲漕运曹雪芹 |
分类: 红楼梦与红楼梦溯源 |



P3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原设于通州的潞河水马驿归并张家湾和合驿,沿运河往来的达官显贵、商贾行旅皆经张家湾古镇。古镇城内有会商30于家,当铺3家,其中既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所开设的当铺。(北京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万舟骈集》局部

P3

P4 在明清两代,张家湾曾经是大运河上最繁忙的码头之一,素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据明代《通粮厅志》记载,漕粮通时,每年有四百万石进入通州,或六成在通州仓储。中央设在通州的仓库管理机构“通粮厅”又有“小户部”之称,张家湾亦是粮仓重镇。(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

P5 通运桥位于北京通州张家湾镇。因横跨萧太后河上,又俗称萧太后桥,原为木桥,明神宗时建石桥。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月建成,名"通运"。清咸丰元年曾重修。(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6 此桥南北向,全长13丈,宽3丈。两边设石栏,一色青砂岩,每边各有雕狮望柱22根,神态各异,浮雕宝瓶栏板21块,瓶纹有别。长方块花岗岩横砌金刚墙。(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8 大运河是流淌着的鲜活历史。漕运首驿张家湾古镇处淮河、通惠河、萧太后河、浑河、港沟河五水汇集之地,早就是南北行客、五方杂处之乡。古镇“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这是通州张家湾古镇的写照。(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9 通运桥桥身均由花岗条石砌成,桥面车痕累累;中券阔二丈七尺,侧券阔二丈一尺,分水石距缴背石高近一丈,运船穿洞不必免帆。(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11 通运桥桥上两侧各有望柱18根,柱头有石狮;柱间镶置浮雕宝瓶栏板,共计19块,用长方块花岗岩横砌金刚墙,瓶纹彼此有别,桥结构仍完整。(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12 通运桥桥东原有万历皇帝赐名“宝德寺”的河神庙一座。中国古代河神信仰由来已久,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而且,作为河神祭祀专门场所的河神庙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更充分体现了河神信仰在中国古代的特殊地位。清朝河神信仰和河神庙的建置与清代运河的维护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清代,河神信仰和河神庙的建置主要体现了安澜保漕诉求的满足。(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13 (曹家史记):清朝顺治元年(公元1646年),清朝定都北京,曹家也跟随着大军入了关。此后,曹振彦考中贡士,历任山西吉州知州,大同府知府、两浙盐运使,成为三品文官。(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14 (曹家史记)

P15 (曹家史记):康熙皇帝出生后,按清朝的制度,凡皇子、皇女出生后,一律在内务府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包衣妇人当中,挑选奶妈和保姆。曹玺的妻夫人孙氏,被选为康熙的保姆。从此,曹家与皇帝的关系日益密切(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16 (曹家史记):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正担任内务府营缮司郎中的曹玺被康熙任命为江宁织造,负责织办宫廷里和朝廷官用的绸缎布匹,以及皇帝临时交给的差使,充任皇帝的耳目。由于曹玺忠实勤奋、办事得力,康熙对他更加宠信,赐蟒袍,加封一品尚书衔,并亲手写“敬慎”的匾额赐给他。康熙二十三年,曹玺积劳成疾,死在任上。

P16 (曹家史记):曹玺积劳死后,康熙南巡至江宁时(今天的南京),亲自到织造署慰问曹玺的家属,还特派了内大臣去祭奠他。

P17 (曹家史记):曹玺的儿子,也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17岁时就当上康熙的侍卫,深得康熙赏识。康熙二十九年,曹寅出任苏州织造,两年后又调任江宁织造。从此,曹寅和他的儿子曹颙、继子曹頫连任江宁织造近40年。曹寅喜好文艺,又爱好藏书,他精通诗词、戏曲和书法,他的代表作有《楝亭诗钞》、《楝亭词钞》等

P18 (曹家史记):曹寅深厚的文化教养和广泛的文化活动,营造了曹家的文化艺术氛围。此时的曹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然而,就在这繁华的背后,已是潜伏着危机,由于曹寅的日用排场,应酬送礼,特别是康熙四次南巡的接驾等等,在经济上给曹寅造成了巨额的压力。

P19 (曹家史记):康熙四十八年十二月初六(公元1709年),两江总督噶礼参奏曹寅,密报康熙说,曹寅和李煦亏欠两淮盐课银三百万两,请求公开弹劾他。康熙把曹寅看成是“家人”,噶礼要求公开弹劾曹寅,康熙当然不会批准。但事关重大,康熙不得不私下谆谆告诫曹寅和他的大舅子李煦,必需设法补上亏空。

P20

P21 (曹家史记):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又查出曹寅生前亏空织造库银三十七万三千两。康熙只好再次做安排。让两淮盐政李陈常和李煦代为补还。到了康熙五十六年,才总算把这笔账补上。

P22 (曹家史记):康熙六十一年,因李煦、曹頫拖欠卖人参的银两,内务府奏请康熙,严令李煦、曹頫将拖欠的银两必须在年底之前交清,否则就严加惩处,康熙当即就批准了。显然,这与康熙以前对曹寅的态度,已是截然不同了。(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23(曹家史记):雍正上台以后,接连颁布谕旨,开始在全国上下大张旗鼓地清查钱粮,追补亏空。凡亏空钱粮官员一经揭发,立刻革职。仅雍正元年,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达数十人,与曹家既是亲戚又患难与共的苏州织造李煦,也因亏空获罪,被革职抄家。(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24 (曹家史记):雍正并没有把曹家与李煦一起治罪,而是允许他将亏空分三年还完。曹頫自身的亏空尚未补完,又增加了曹寅遗留的亏空,只好多方求人托人。雍正为防止有人吓唬敲诈曹頫,特地在曹頫的请安折上写了严词批语:乱跑门路,交结他人,只能拖累自己,瞎费心思力气买祸受;主意要拿定,安分守己,不要乱来,否则坏朕名声,就要重重处分,怡亲王也救不了你!(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25 (曹家史记):雍正四年,曹頫负责操办的缎匹衣料质量“粗糙轻薄”,受到重新补偿并罚掉一年俸禄的处分。不久,雍正穿的石青缎褂褪色,经查又是江宁织造的产品,结果又罚掉曹頫一年的俸禄。曹頫一次又一次地失职,导致了雍正对他越来越不满和失望。

P26 (曹家史记):雍正并没有就此将曹頫问罪,决定将他招回北京当面考察和训诫,雍正五年五月传旨,命苏州织造高斌不必回京,他所督运的缎匹由曹頫送来。不料曹頫在督运织造缎匹的途中,又在山东长清县等处勒索费用,骚扰驿站,终于招致雍正“龙颜大怒”。十二月初四雍正下令将曹頫等交由内务府和吏部严审。

P27 (曹家史记):在曹頫被撤职受审的时候,雍正又得知曹頫转移财物、企图隐蔽,于是新罪旧账一齐算,雍正五年《内务府满文上传档》记载:十二月二十四日传旨查封曹頫家产。他命令江南总督范时绎,将曹頫家中财物封存看守,并将重要家人立即捉拿。(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28 (曹家史记):范时绎接到谕旨,立即将曹頫的管家数人拿下,关押审讯,所有房产财物一并查清、造册封存。

P29 第二年二月,新上任的江宁织造隋赫德将曹頫江南家产人口查明接收,曹頫在京城的家产人口,也由内务府全部查封。六月,骚扰山东驿站案审结,判曹頫赔银四百四十三两二钱,由内务府负责催讨,并将曹頫戴上木枷示众。

P30 (曹家史记)

P31 (曹家史记):关于曹雪芹的出生,大体上有三种说法: 一是:为曹寅去世的前一年,即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初(公元1711年),曹雪芹在北京出生。他的父亲是曹寅的长子曹颛,已在当年的三月间不幸早逝,年仅24岁。康熙五十一年二月,曹寅进京述职,将还不满百日的曹雪芹,带到他任职的南京去抚养。曹雪芹便在江南度过了锦衣玉食的少年时期。

P32 (曹家史记):二是:为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出生于江宁织造府。此时曹颙任江宁织造,后曹颙又早卒,一说曹雪芹是曹颙的遗腹子。这时曹家不及先前那样兴盛,但曹雪芹赶上了家庭最后一段繁华时期。

P33 (曹家史记):三是:雍正二年闰四月廿六(公元1724年),此时曹颙早亡,堂弟曹頫过继给曹寅之妻李氏(李煦之妹),接任江宁织造,一说曹雪芹是曹頫之子。

P34 (曹家史记):关于曹雪芹死亡时间有以下说法:

P35 曹家通州张家湾镇的关系。曹頫曾经在给康熙的奏摺里说到“惟京中住房二所,外城鲜鱼口空房一所,通州典地六百亩,张家湾当铺一所,本银七千两……”据清史档案明确记载:。曹家在通州地产和当铺(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址文物保标志)

P36 除清史档案记载曹家在通州地产和当铺外。民间传说:曹家的祖坟也在通州张家湾。当年雪芹的祖父曹寅,病故于江宁,灵柩后由运河水路运至京师,在张家湾码头上岸后就埋在了通州张家湾。后来康熙皇帝视察运河曾亲自到墓前祭奠曹寅,并把曹寅墓附近一片地划出来赐给曹家作坟茔地,从此曹家的祖坟就落在张家湾。但是这方面观点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据,只是一些传闻。(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址文物保标志)

P37

P38 据红学研究:《红楼梦》里描写的许多场景和地名都可在张家湾找到,如十字街,铁锚寺(铁槛寺),馒头庵(在原古城西南200米处,现在的集市场地),花枝巷等原型都出自张家湾古镇,《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就是通州一带的京东方言。(通州张家湾古镇通运桥与古镇南门城)


P40

P41 张家湾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故“通运桥”的石碑上刻有“石狮瞰垒”,寓意是保河护桥,张家湾又是因水而兴,又寓意着能够保佑一方平安、繁荣兴旺。(通州张家湾古镇张家湾古城遗址“石狮瞰垒”石碑)

P42 (通州张家湾古镇张家湾古城遗址“敕修通运桥碑”石碑)

P43 通州区张家湾镇原张湾村有个花枝巷,这里原有曹家当铺,所以,很多学者和当地人都说,红楼梦中的花枝巷,其实是张湾村的花枝巷胡同。(通州张家湾古镇张家湾古城遗址)

P44 据考证,张家湾曾有过的葫芦庙、馒头庵(在原古城西南200米处,集市场地)、张家湾的铁锚寺(铁槛寺)是曹家的私塾、地藏庵、栊翠庵、玉皇庙以及达摩庵等等都与《红楼梦》中的地名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它们的原型都出自张家湾古镇(通州张家湾古镇张家湾古城遗址)

P45 张家湾古城铁槛寺离馒头庵很近,一庵一寺,都属于贾府。其中铁槛寺用途相对简单:主要是贾府有人死了,一般运到这里停灵及做道场,然后再择日下葬。所以,一个铁槛寺,代表了人世间的最悲凉所在。(通州张家湾古镇张家湾古城遗址)

P46 (通州张家湾古镇张家湾古城遗址)

P47 (通州张家湾古镇张家湾古城遗址)

P48 《红楼梦》的一寺一庵,就是铁槛寺和馒头庵。这一寺一庵,有多少人世间的最悲凉,以及有多少人性的最荒唐及最疯狂(甚至连尼姑都疯狂了)尤其是馒头庵。通州张家湾古镇馒头庵本应叫水月庵,因为庵里做的馒头好吃,大家便给它起了个“馒头庵”的外号。(通州张家湾古镇张家湾馒头庵遗址(在原古城西南200米处,现在的集市场地)

P49

P50 《红楼梦》之所以大书特书这馒头庵的荒唐,其实,正是想告诉人们,很多的人,也许人前道貌岸然,人模人样,到了背地里,稍没了管束,很多人性的疯狂便会一一给你毫无底线地表演出来了!(通州张家湾古镇张家湾馒头庵遗址(在原古城西南200米处,现在的集市场地)


P52


P54 (黛玉入府)的雕塑《红楼梦》弃舟登岸时情报景,(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红楼梦》(黛玉入府)的雕塑)

P54 (宝钗扑蝶)的雕塑)的雕塑出自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描述了四月二十六这天,薛宝钗在滴翠亭附近赏春扑蝶的场景,表现了宝钗活泼、旷达的性格。此事之后发生的"滴翠亭事件",则体现了宝钗的机敏急智。(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红楼梦》(宝钗扑蝶)的雕塑)

P55 (黛玉焚稿)的雕塑出自《红楼梦》第97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的情节,多认为是高鹗所续,写的是林黛玉得知贾宝玉和薛宝钗定婚的消息后,一病不起,临死前,挣扎着在卧榻边,狠命撕那宝玉送的旧帕和写有诗文的绢子,又叫雪雁点灯笼上火盆,黛玉将绢子撂在火上,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之后黛玉便含泪而逝。(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红楼梦》(黛玉焚稿)的雕塑)

P56 (湘云醉卧)的雕塑出自《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这是大家公认的红楼梦里最美的场景之一。塑造了湘云纯真、美丽、憨态可掬的少女形象。(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红楼梦》(湘云醉卧)的雕塑)

P57 (晴雯撕扇)的雕塑出自《红楼梦》:端午佳节间,宝玉因金钏儿之事,心情很糟糕。恰巧晴雯给宝玉换衣时失手把他扇子跌折,便训斥了她几句,晴雯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击了一通,不仅把宝玉"气得浑身乱颤",而且连来劝架的袭人也落了个灰头土脸。最后,宝玉一定要回了太太去,至袭人一干丫鬟跪下求情才罢。而宝玉赴宴回来,仍和晴雯有说有笑。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就任凭她将一大堆名扇痛痛快快撕尽了。最后晴雯将宝玉手中的扇子撕了,又把麝月的扇子也撕了。(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红楼梦》(晴雯撕扇)的雕塑)

P59 (凤姐弄权)的雕塑出自《红楼梦》:凤姐受馒头庵老尼姑静虚之托,通过长安节度使的关系,拆散了金哥与赵公子的婚姻,收贿3000两银子。因此害的张金哥、赵公子双双而死。贾摄看中石呆子祖传的20把古扇,石呆子不卖,贾赦为此而病。凤姐又通过调任保定府的贾雨村,将石呆子下牢,把古扇拿到手。(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红楼梦》(凤姐弄权)的雕塑)

P60 (黛玉葬花)雕塑是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林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红楼梦》(黛玉葬花)雕塑)

P61 (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62(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63 (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64(通运桥与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P65(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址文物保标志)

P67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址文物保标志介绍)


寻访花絮二(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古镇文化宣传版)

寻访花絮三:(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古镇文化宣传版)

寻访花絮四:(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古镇文化宣传版)

寻访花絮五:(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古镇文化宣传版)

寻访花絮六:(通州张家湾镇通运河上水闸)

前一篇:石景山慈善寺与冯玉祥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