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2019-05-06 06:08:44)
标签:

杂谈

张家湾古镇

通洲

漕运

曹雪芹

分类: 红楼梦与红楼梦溯源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1 2019年4月27日我在国家博物馆首次观看到《北京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其中,涉及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州张家湾古镇的一幅美术作品,名称万舟骈集》,作者是郑山麓。之后,我查阅了《日下旧闻考》《红楼梦学刊》,通州》,阅读了为此新购的《光阴里的老北京》(史力平 新华出版社出版),我按相关资料的引导,在2019年五月长假期间我背上背包,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州张家湾古镇.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2 先来说说国家博物馆《北京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中的郑山麓的美术作品万舟骈集》。明成化七年(1471年)以后漕粮全部改由北京通州古镇张家湾这里运输,南方各省漕船均至通州张家湾,嘉靖七年 (1528年)御史吴仲修浚通惠河,将普济闸以下河道改由通州城北入潞河。运河北端码头北移至通州土、石二坝,张家湾古镇成为漕运商运首驿商运。北京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万舟骈集》局部  作者:郑山麓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3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原设于通州的潞河水马驿归并张家湾和合驿,沿运河往来的达官显贵、商贾行旅皆经张家湾古镇古镇城内有会商30于家,当铺3家,其中既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所开设的当铺。北京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万舟骈集》局部  作者:郑山麓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3 红学泰斗冯其庸早在1981年就来到过张家湾,根据典籍记载,实地查看跟曹雪芹有关的当铺、码头等遗迹。在曹雪芹墓葬刻石出土后,冯老明确提出曹雪芹跟张家湾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全国任何地方,都无法与通州张家湾古镇比。(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塑像,该塑像为青铜铸造,重6.2吨、高4.6米。)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4 在明清两代,张家湾曾经是大运河上最繁忙的码头之一,素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据明代《通粮厅志》记载,漕粮通时,每年有四百万石进入通州,或六成在通州仓储。中央设在通州的仓库管理机构“通粮厅”又有“小户部”之称,张家湾亦是粮仓重镇。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5 通运桥位于北京通州张家湾镇。因横跨萧太后河上,又俗称萧太后桥,原为木桥,明神宗时建石桥。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月建成,名"通运"。清咸丰元年曾重修。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6 此桥南北向,全长13丈,宽3丈。两边设石栏,一色青砂岩,每边各有雕狮望柱22根,神态各异,浮雕宝瓶栏板21块,瓶纹有别。长方块花岗岩横砌金刚墙。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7 张家湾是京航大运河的起点,张家湾镇自辽金以来因潞河通运和通惠河的开凿而逐渐发展为水陆要津,国家博物馆《北京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中的郑山麓的美术作品万舟骈集》曾为"通州八景"之一。通运桥与城墙遗迹是研究北京通惠河水利工程及张家湾古镇民风民俗的珍贵实物资料。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8 大运河是流淌着的鲜活历史。漕运首驿张家湾古镇处淮河、通惠河、萧太后河、浑河、港沟河五水汇集之地,早就是南北行客、五方杂处之乡。古镇“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这是通州张家湾古镇的写照。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9 通运桥桥身均由花岗条石砌成,桥面车痕累累;中券阔二丈七尺,侧券阔二丈一尺,分水石距缴背石高近一丈,运船穿洞不必免帆。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10 通运桥桥身均由花岗条石砌成,桥面车痕累累;中券阔二丈七尺,侧券阔二丈一尺,分水石距缴背石高近一丈,运船穿洞不必免帆。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11 通运桥桥上两侧各有望柱18根,柱头有石狮;柱间镶置浮雕宝瓶栏板,共计19块,用长方块花岗岩横砌金刚墙,瓶纹彼此有别,桥结构仍完整。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12 通运桥桥东原有万历皇帝赐名“宝德寺”的河神庙一座。中国古代河神信仰由来已久,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而且,作为河神祭祀专门场所的河神庙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更充分体现了河神信仰在中国古代的特殊地位。清朝河神信仰和河神庙的建置与清代运河的维护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清代,河神信仰和河神庙的建置主要体现了安澜保漕诉求的满足。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通运桥栏杆上的石狮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13 (曹家记)清朝顺治元年(公元1646年),清朝定都北京,曹家也跟随着大军入了关。此后,曹振彦考中贡士,历任山西吉州知州,大同府知府、两浙盐运使,成为三品文官。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通运桥栏杆上的镇水兽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14 (曹家记)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顺治将多尔衮的正白旗收曹家成为皇帝的家奴。这时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也由王府护卫升任内廷二等侍卫。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5月4日),康熙皇帝出生。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通运桥栏杆上的石狮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15 (曹家记)康熙皇帝出生后,按清朝的制度,凡皇子、皇女出生后,一律在内务府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包衣妇人当中,挑选奶妈和保姆。曹玺的妻夫人孙氏,被选为康熙的保姆。从此,曹家与皇帝的关系日益密切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通运桥栏杆上的石狮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16 (曹家记)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正担任内务府营缮司郎中的曹玺被康熙任命为江宁织造,负责织办宫廷里和朝廷官用的绸缎布匹,以及皇帝临时交给的差使,充任皇帝的耳目。由于曹玺忠实勤奋、办事得力,康熙对他更加宠信,赐蟒袍,加封一品尚书衔,并亲手写“敬慎”的匾额赐给他。康熙二十三年,曹玺积劳成疾,死在任上。 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通运桥栏杆上的石狮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16 (曹家记)曹玺积劳死后,康熙南巡至江宁时(今天的南京),亲自到织造署慰问曹玺的家属,还特派了内大臣去祭奠他。 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通运桥栏杆上的石狮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17 (曹家记)曹玺的儿子,也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17岁时就当上康熙的侍卫,深得康熙赏识。康熙二十九年,曹寅出任苏州织造,两年后又调任江宁织造。从此,曹寅和他的儿子曹颙、继子曹頫连任江宁织造近40年。曹寅喜好文艺,又爱好藏书,他精通诗词、戏曲和书法,他的代表作有《楝亭诗钞》、《楝亭词钞》等 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通运桥栏杆上的镇水兽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18 (曹家记)曹寅深厚的文化教养和广泛的文化活动,营造了曹家的文化艺术氛围。此时的曹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然而,就在这繁华的背后,已是潜伏着危机,由于曹寅的日用排场,应酬送礼,特别是康熙四次南巡的接驾等等,在经济上给曹寅造成了巨额的压力。 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19 (曹家记)康熙四十八年十二月初六(公元1709年),两江总督噶礼参奏曹寅,密报康熙说,曹寅和李煦亏欠两淮盐课银三百万两,请求公开弹劾他。康熙把曹寅看成是“家人”,噶礼要求公开弹劾曹寅,康熙当然不会批准。但事关重大,康熙不得不私下谆谆告诫曹寅和他的大舅子李煦,必需设法补上亏空。 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通运桥栏杆上的石狮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20 曹家记)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曹寅病死。曹寅死后,康熙为保全曹家的江南家产,免遭搬迁的损毁,特命曹寅之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两年后曹颙病故,康熙又亲自主持将曹寅的四侄曹頫过继过来,接任了江宁织造的职务。同时康熙又让曹寅的大舅子苏州织造李煦代管两淮盐差一年,用所得的银子补齐曹寅生前的亏空。 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通运桥栏杆上的石狮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21 (曹家记)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又查出曹寅生前亏空织造库银三十七万三千两。康熙只好再次做安排。让两淮盐政李陈常和李煦代为补还。到了康熙五十六年,才总算把这笔账补上。 康熙照顾曹家,是看在曹玺和曹寅的情分,到了曹頫这一辈,就疏远、淡漠了许多。康熙曾经明确对曹頫说:“念尔父出力年久,故特恩至此。”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通运桥栏杆上的石狮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22 (曹家记)康熙六十一年,因李煦、曹頫拖欠卖人参的银两,内务府奏请康熙,严令李煦、曹頫将拖欠的银两必须在年底之前交清,否则就严加惩处,康熙当即就批准了。显然,这与康熙以前对曹寅的态度,已是截然不同了。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通运桥栏杆上的石狮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23(曹家记)雍正上台以后,接连颁布谕旨,开始在全国上下大张旗鼓地清查钱粮,追补亏空。凡亏空钱粮官员一经揭发,立刻革职。仅雍正元年,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达数十人,与曹家既是亲戚又患难与共的苏州织造李煦,也因亏空获罪,被革职抄家。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通运桥栏杆上的石狮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24 (曹家记)雍正并没有把曹家与李煦一起治罪,而是允许他将亏空分三年还完。曹頫自身的亏空尚未补完,又增加了曹寅遗留的亏空,只好多方求人托人。雍正为防止有人吓唬敲诈曹頫,特地在曹頫的请安折上写了严词批语:乱跑门路,交结他人,只能拖累自己,瞎费心思力气买祸受;主意要拿定,安分守己,不要乱来,否则坏朕名声,就要重重处分,怡亲王也救不了你!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通运桥栏杆上的石狮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25 (曹家记)雍正四年,曹頫负责操办的缎匹衣料质量“粗糙轻薄”,受到重新补偿并罚掉一年俸禄的处分。不久,雍正穿的石青缎褂褪色,经查又是江宁织造的产品,结果又罚掉曹頫一年的俸禄。曹頫一次又一次地失职,导致了雍正对他越来越不满和失望。 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通运桥栏杆上的石狮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26 (曹家记)雍正并没有就此将曹頫问罪,决定将他招回北京当面考察和训诫,雍正五年五月传旨,命苏州织造高斌不必回京,他所督运的缎匹由曹頫送来。不料曹頫在督运织造缎匹的途中,又在山东长清县等处勒索费用,骚扰驿站,终于招致雍正“龙颜大怒”。十二月初四雍正下令将曹頫等交由内务府和吏部严审。 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通运桥栏杆上的石狮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27 (曹家记)在曹頫被撤职受审的时候,雍正又得知曹頫转移财物、企图隐蔽,于是新罪旧账一齐算,雍正五年《内务府满文上传档》记载:十二月二十四日传旨查封曹頫家产。他命令江南总督范时绎,将曹頫家中财物封存看守,并将重要家人立即捉拿。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通运桥栏杆上的石狮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28 (曹家记)范时绎接到谕旨,立即将曹頫的管家数人拿下,关押审讯,所有房产财物一并查清、造册封存。 通州张家湾古镇通运桥古镇南门城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29 第二年二月,新上任的江宁织造隋赫德将曹頫江南家产人口查明接收,曹頫在京城的家产人口,也由内务府全部查封。六月,骚扰山东驿站案审结,判曹頫赔银四百四十三两二钱,由内务府负责催讨,并将曹頫戴上木枷示众。 通州张家湾古镇通运桥古镇南门城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30 (曹家记) 乾隆元年,乾隆为了团结和抚恤前朝父辈旧臣,一度赦免曹頫一家,并令曹頫入内务府任职,曹家景况恢复小康。据传闻后来曹頫因与理亲王弘皙谋逆一案牵连,被乾隆二度抄家。从此曹家一蹶不振,曹雪芹贫困流落。通州张家湾古镇通运桥古镇南门城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31 (曹家记)关于曹雪芹的出生,大体上有三种说法: 一是:为曹寅去世的前一年,即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初(公元1711年),曹雪芹在北京出生。他的父亲是曹寅的长子曹颛,已在当年的三月间不幸早逝,年仅24岁。康熙五十一年二月,曹寅进京述职,将还不满百日的曹雪芹,带到他任职的南京去抚养。曹雪芹便在江南度过了锦衣玉食的少年时期。 通州张家湾古镇通运桥古镇南门城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32 (曹家记)是:为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出生于江宁织造府。此时曹颙任江宁织造,后曹颙又早卒,一说曹雪芹是曹颙的遗腹子。这时曹家不及先前那样兴盛,但曹雪芹赶上了家庭最后一段繁华时期。 通州张家湾古镇通运桥古镇南门城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33 (曹家记):三是:雍正二年闰四月廿六(公元1724年),此时曹颙早亡,堂弟曹頫过继给曹寅之妻李氏(李煦之妹),接任江宁织造,一说曹雪芹是曹頫之子。 通州张家湾古镇通运桥古镇南门城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34 (曹家记):关于曹雪芹死亡时间有以下说法: 一:.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 甲申年)敦诚挽诗:“晓风昨日拂铭旌”,“四十华年太瘦生”为证。 二:乾隆二十八年除夕(公历1764年2月1日 癸未年)。 三:.乾隆二十七年除夕(公元1763年 壬午年)。有脂砚斋记载(抄本《石头记》脂砚斋批语)“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和发现的石刻上 “壬午”二字相符。 通州张家湾古镇通运桥古镇南门城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35 曹家通州张家湾镇的关系。曹頫曾经在给康熙的奏摺里说到“惟京中住房二所,外城鲜鱼口空房一所,通州典地六百亩,张家湾当铺一所,本银七千两……”据清史档案明确记载:曹家在通州地产和当铺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址文物保标志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36 除清史档案记载曹家在通州地产和当铺外。民间传说:曹家的祖坟也在通州张家湾。当年雪芹的祖父曹寅,病故于江宁,灵柩后由运河水路运至京师,在张家湾码头上岸后就埋在了通州张家湾。后来康熙皇帝视察运河曾亲自到墓前祭奠曹寅,并把曹寅墓附近一片地划出来赐给曹家作坟茔地,从此曹家的祖坟就落在张家湾。但是这方面观点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据,只是一些传闻。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址文物保标志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37  运河潺潺,水漪漪,曹雪芹青年时代曾在张家湾生活过一段时间,曹雪芹在北京书写《红楼梦》时的十年间曾在张家湾居住过通州张家湾古镇之中,曹家当铺、曹家盐店、曹家染坊等。曹氏墓碑引发红学研讨,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促进古城红学历史,1968年,在张家湾"大扇地"里出土的“曹雪芹墓葬刻石”。漕运首驿和红学研讨使张家湾淀叠起厚重的文化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址)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38 据红学研究:《红楼梦》里描写的许多场景和地名都可在张家湾找到,如十字街,铁锚寺(铁槛寺),馒头庵(在原古城西南200米处,现在的集市场地),花枝巷等原型都出自张家湾古镇,《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就是通州一带的京东方言。通州张家湾古镇通运桥古镇南门城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39 张家湾古城遗址位于张家湾镇萧太后河北岸,通运桥连接古城南门跨过萧太后河。史料称,元代海运至此开始有张家湾称呼,且水利专家郭守敬凿通惠河汇于此处,成为大运河北段漕运码头,成为水运要冲。明嘉靖43年(1564年),为保卫漕运畅通,维护经济命脉,同事拱卫京城,营造了张家湾城。通州张家湾古镇张家湾古城遗址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40  通州张家湾古镇张家湾古城遗址周围留有古城墙残垣断壁,古城位置目前无明显建筑,处于台地,古城遗迹与通运桥一并捆绑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通州张家湾古镇张家湾古城遗址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41 张家湾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故“通运桥”的石碑上刻有“石狮瞰垒”,寓意是保河护桥,张家湾又是因水而兴,又寓意着能够保佑一方平安、繁荣兴旺。通州张家湾古镇张家湾古城遗址“石狮瞰垒”石碑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42 (通州张家湾古镇张家湾古城遗址敕修通运桥碑石碑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43 通州区张家湾镇原张湾村有个花枝巷,这里原有曹家当铺,所以,很多学者和当地人都说,红楼梦中的花枝巷,其实是张湾村的花枝巷胡同。通州张家湾古镇张家湾古城遗址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44 据考证,张家湾曾有过的葫芦庙、馒头庵(在原古城西南200米处,集市场地)、张家湾的铁锚寺(铁槛寺)是曹家的私塾、地藏庵、栊翠庵、玉皇庙以及达摩庵等等都与《红楼梦》中的地名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它们的原型都出自张家湾古镇通州张家湾古镇张家湾古城遗址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45 张家湾古城铁槛寺离馒头庵很近,一庵一寺,都属于贾府。其中铁槛寺用途相对简单:主要是贾府有人死了,一般运到这里停灵及做道场,然后再择日下葬。所以,一个铁槛寺,代表了人世间的最悲凉所在。通州张家湾古镇张家湾古城遗址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46 (通州张家湾古镇张家湾古城遗址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47 (通州张家湾古镇张家湾古城遗址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48 《红楼梦》的一寺一庵,就是铁槛寺和馒头庵。这一寺一庵,有多少人世间的最悲凉,以及有多少人性的最荒唐及最疯狂(甚至连尼姑都疯狂了)尤其是馒头庵。通州张家湾古镇馒头庵本应叫水月庵,因为庵里做的馒头好吃,大家便给它起了个“馒头庵”的外号。(通州张家湾古镇张家湾馒头庵遗址(在原古城西南200米处,现在的集市场地)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49  张家湾古镇张家湾馒头庵里住的是尼姑,庵里的尼姑本来一心向佛,真正做到了清心寡欲,但《红楼梦》馒头庵里的尼姑,从上到下,正像好吃的馒头一样,浑身充满了人间的欲望,据《红楼梦》书中所述,庵里的女主持叫净虚,跟凤姐很熟,常到贾府串门,还四处参合凡间的事务,从中赚点外快啥的。某日,这净虚老尼还居然连两位官员争抢一位美人的案子也插手了,并亲自跑到贾府求见王熙凤,利用她巧舌如簧的特殊功夫,激起王熙凤一腔热血来,拍着胸脯对净虚老尼表态:没问题,这事我帮了!但这事弄到最后的结果是:逼死了两条人命!(通州张家湾古镇张家湾馒头庵遗址(在原古城西南200米处,现在的集市场地)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50 《红楼梦》之所以大书特书这馒头庵的荒唐,其实,正是想告诉人们,很多的人,也许人前道貌岸然,人模人样,到了背地里,稍没了管束,很多人性的疯狂便会一一给你毫无底线地表演出来了!(通州张家湾古镇张家湾馒头庵遗址(在原古城西南200米处,现在的集市场地)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51 曹雪芹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作家。他的《红楼》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也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塑像)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52  有人说:“读懂曹雪芹,才能读懂《红楼梦》。曹雪芹的.“雪芹”二字的深意:源自《东坡八首》:“自昔有微泉,来从远岭背。穿城过聚落,流恶壮蓬艾。去为柯氏陂,十亩鱼虾会。岁旱泉亦竭,枯萍黏破块。山云,到一犁外。泫然寻故渎,知我理荒荟。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鸠行可脍。”诗句,诗句有无限的人生与社会意味。“雪芹”两字有宿根独存、洁白清苦和耐冷诸义。(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塑像基石)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53 雪芹有非常特殊的家世,曹雪芹是满化的汉人,到他这一代,曹家已在满族中生活100多年。(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塑像)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54 (黛玉入府)的雕塑红楼梦弃舟登岸时情报景,(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红楼梦》(黛玉入府)的雕塑)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54 (宝钗扑蝶的雕塑)的雕塑出自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描述了四月二十六这天,薛宝钗在滴翠亭附近赏春扑蝶的场景,表现了宝钗活泼、旷达的性格。此事之后发生的"滴翠亭事件",则体现了宝钗的机敏急智。(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红楼梦》(宝钗扑蝶的雕塑)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55 (黛玉焚稿的雕塑出自《红楼梦》第97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的情节,多认为是高鹗所续,写的是林黛玉得知贾宝玉和薛宝钗定婚的消息后,一病不起,临死前,挣扎着在卧榻边,狠命撕那宝玉送的旧帕和写有诗文的绢子,又叫雪雁点灯笼上火盆,黛玉将绢子撂在火上,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之后黛玉便含泪而逝。(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红楼梦》(黛玉焚稿的雕塑)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56 (湘云醉卧的雕塑出自《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这是大家公认的红楼梦里最美的场景之一。塑造了湘云纯真、美丽、憨态可掬的少女形象。(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红楼梦》(湘云醉卧的雕塑)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57 (晴雯的雕塑出自《红楼梦端午佳节间,宝玉因金钏儿之事,心情很糟糕。恰巧晴雯给宝玉换衣时失手把他扇子跌折,便训斥了她几句,晴雯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击了一通,不仅把宝玉"气得浑身乱颤",而且连来劝架的袭人也落了个灰头土脸。最后,宝玉一定要回了太太去,至袭人一干丫鬟跪下求情才罢。而宝玉赴宴回来,仍和晴雯有说有笑。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就任凭她将一大堆名扇痛痛快快撕尽了。最后晴雯将宝玉手中的扇子撕了,又把麝月的扇子也撕了。(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红楼梦》(晴雯的雕塑)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59 (凤姐弄权的雕塑出自《红楼梦凤姐受馒头庵老尼姑静虚之托,通过长安节度使的关系,拆散了金哥赵公子的婚姻,收贿3000两银子因此害的张金哥、赵公子双双而死。贾摄看中石呆子祖传的20把古扇,石呆子不卖,贾赦为此而病。凤姐又通过调任保定府贾雨村,将石呆子下牢,把古扇拿到手。(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红楼梦》(凤姐弄权的雕塑)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60 (黛玉葬花雕塑是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林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红楼梦》(黛玉葬花雕塑)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61 (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通运桥栏杆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62(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通运桥栏杆上的镇水兽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63 (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64(通运桥通州张家湾镇城墙遗迹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65(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址文物保标志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P67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址文物保标志介绍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寻访花絮一: 周汝昌说过:曹雪芹的一生,是不寻常的,坎坷困顿而又光辉灿烂。他讨人喜欢,受人爱恭倾赏,也大遭世俗的误解诽谤、排挤不容。他有老、庄的哲思,有屈原的《骚》愤,有司马迁的史才,有顾恺之的画艺和“痴绝”,有李义山、杜牧之风流才调,还有李龟年、黄旛绰的音乐、剧曲的天才功力……他一身兼有贵贱、荣辱、兴衰、离合、悲欢的人生阅历,又具备满族与汉族、江南与江北各种文化特色的融会综合之奇辉异彩。(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塑像)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寻访花絮二(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古镇文化宣传版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寻访花絮三:(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古镇文化宣传版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寻访花絮四:(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古镇文化宣传版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寻访花絮五:(通州张家湾古镇萧太后河畔古镇文化宣传版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寻访花絮六:(通州张家湾镇通运河上水闸)
                   寻踪觅影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景地"--漕运首驿通洲张家湾古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