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在深闺人未识--道观名地平谷丫髻山

标签:
佛学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寺庙与道观 |



P3 在北京,人所共知的有潭柘寺,红螺寺,天宁寺,云居寺,戒台寺,雍和宫……并各有佳话无数,惟有平谷丫髻山却知者甚少。丫髻山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经过近两年的整修,已重新迎接游客。丫髻山距京城东直门70公里,距金海湖45公里。 海拔363米。(丫髻山牌楼)

P4



P7 丫髻山的地势渐次走高,平原连着山脉,山脉连着道观,道观连着道观。这里的景致千变万化,平原起葱茏,山地现巍峨,道观呈广阔。令人顿生无尽遐思,一种无可名状的怡然、自豪和敬畏便油然而生。(丫髻山山门前的拱形桥石桥)


P9 空气里弥漫着甜甜的,香香的,潮潮的味道,呼吸之间倍感舒适,吐纳之间心旷神怡。这里的山看上去令人感叹。有的轮廓沉稳,有的山峦叠嶂,青黛相映层层锦绣,在此小息,隐约间曾相识。

P10 巍巍燕山接太行延绵着一路北上,最后,让丫髻山悄然坐落在这平谷境域,这里因其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间为平原谷地,故得名“平谷”。这里群山耸翠,万里长城环绕北部山间;泃、洳二河映带左右,造就了这片处于原始状态的山川。


P12 山门的外面就是一个方形的广场。广场中间的地上,用深褐色的石板,铺成了一个圆圈。(丫髻山山门

P13 山门牌楼后是上丫髻山的石梯梯,传说丫髻山的道教尊生贵生、生道合一,丫髻山的道教和天下的道教一样,其核心是道法自然,返璞归真,无为而治。(丫髻山的石梯)

P14 透过山门,看见那洁白的台阶,宛如一条白色的绸带,铺在翠绿的山峦上,直插云端。这白色的石梯也给这千年的古观,曾添了不少禅意。(丫髻山的石梯)


P16 在东西两顶之间,建有三座大殿,称为三皇殿。三皇殿的右前方有钟楼一座,高约三丈,上悬巨钟,左侧有一鼓楼与钟楼遥相对应。((丫髻山东西两顶道观建筑)

P17 自唐贞观年起,直至民国初年,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大兴土木,山上山下共建有古建筑群十八余处。公元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适逢皇帝六十大寿,为了祝寿,臣民捐资,重建东顶玉皇阁,内奉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塑像。康熙赐题匾额“敷锡广生”。在西顶上建有碧霞元君祠,当地人称娘娘庙。(丫髻山的东岳庙)


P19 相传唐朝即有道士在丫髻山上结庐修炼,明朝曾敕赐“护国天仙宫”匾额;碧霞元君祠、玉皇阁等十多座原庙宇在1949 年前夕被毁,后经当地信众又重新在山顶建了元君殿和山门,恢复了山下的紫霄宫。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举办“丫髻山庙会”和9月12-10月2日举办“金秋金果碧霞蟠桃采摘节”(丫髻山东西两顶道观建筑)



P22 丫髻山春、夏、秋气候凉爽宜人,空气清新,山色秀美,鸟语花香,为游人提供了登山赏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袅袅香火、晨钟暮鼓、使游人倍感千年古观之恬静。(丫髻山东西两顶道观建筑)

P23 丫髻山为华北地区道教圣地、袅袅香火、晨钟暮鼓,使人倍感千年古观之韵味。(丫髻山东西两顶道观建筑)

P24 丫髻山庙会已延续400多年,为华北地区四大庙会之一。丫髻山始建于唐,鼎盛于元、明、清三朝,清朝皇帝多次驾幸丫髻山,御封为“金顶”、“畿东泰岱”、“近畿福地”、“灵应宫”。((丫髻山东西两顶道观建筑)

P25 据《玉皇阁碑》记载:“京东百余里有山曰丫髻,隶怀柔县,两峰高耸, 望之如髻,故得是名。”关于这座山峰,当地民间有个传说:王母娘娘大摆蟠桃宴会,命仙童献酒,仙童不慎弄翻了玉壶,琼浆洒落人间,成了山下的错河。王母大怒,将仙童赶下凡间,化做丫髻山峰。(丫髻山东西两顶道观建筑)

P26 传说自然是民间附会,但却为这一名胜增加了一点神奇色彩。丫髻山风景区建筑相传唐朝即有道士在山上结庐修炼,明朝曾敕赐“护国天仙宫”匾额,清朝康熙、乾隆、道光等皇帝也多次在此题字赋诗。碧霞元君祠、玉皇阁等十多座庙宇形成巍峨的建筑群,成为“京都名胜大观”。(丫髻山东西两顶道观建筑)

P27 原庙在1949年前夕被毁,近年当地信众又重新在山顶建了元君殿和山门,恢复了山下的紫霄宫。(丫髻山东西两顶道观建筑)

P28 千百年来,丫髻山留下了许多人修道的足迹,留下了许多文人才子的墨迹。丫髻山,环山抱水,松柏常青,满山药材,遍地丹源,仙山灵气,旷古不衰,环境清幽。可谓回归自然、养生修行和陶冶情操的绝佳之地。

前一篇:文化风景——白俄罗斯当代艺术展
后一篇:道观名地--平谷丫髻山之东岳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