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笔下“驼铃古道”--京西首驿模式口大街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北京与北京文物古迹遗址 |

P1 老舍笔下“驼铃古道”中描摹的祥子从北京城向西走,一直走,走了三天三夜,才走到了模式口,牵了一匹骆驼,回来后便被人们叫做“骆驼祥子”。我去寻访模式口时,才知道这个地方叫模式口大街。模式口人至今还在说模式口大街是京西首驿。(石景山模式口大街庆春斋)
P2 模式口大街是北京市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石景山区中部、占地35.6公顷。此地原名磨石口,因盛产磨石而得名。后取其谐音将磨石口改为模式口,模式口大街全长1500米,是京西古镇通往京城的交通要道,曾是兵家必争之地。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就是从这条街上走出来的。((石景山磨石口四合院)


P2 模式口大街是北京市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石景山区中部、占地35.6公顷。此地原名磨石口,因盛产磨石而得名。后取其谐音将磨石口改为模式口,模式口大街全长1500米,是京西古镇通往京城的交通要道,曾是兵家必争之地。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就是从这条街上走出来的。((石景山磨石口四合院)

P3 模式口原来不叫这个名字,是叫"磨石口",起因是磨石口专出产做磨刀用的石头,且这里做出来的磨刀用的石好用,这里产的磨刀石,一种黑色,一种黄色。黑色的宜磨小型刀刃;黄色的宜磨大型刀刃。黑色磨石为上品。(石景山磨石口四合院)
P4 在宋代,这里的磨刀石就已远近闻名。一块十几斤的磨刀石可以换回同等重量的大枣、玉米,甚至小麦;在坝上草原,一块磨石能换回一张好羊皮。(石景山磨石口四合院)

P5 清朝时期,磨石口已经成为京西重镇,西山的煤炭、木石,均从此处过阜成门入京,所以古时阜成门也有“煤门”之称。 《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里记载:(蓟县)西北三十五里,磨石口镇,千总镇焉。由此可见,当时这里就是镇级行政聚落,且派千总加以镇守。(石景山磨石口四合院)

P6 民国时期,磨石口成为北京郊区第一个架设电线、用上电灯的村子。这要归功于村里的一位名人——曾任河北省议员的李堪。1922年,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向北京城输电,在磨石口村埋栽电线杆时,因为占用了农田而遭到了村民的反对。乡绅李堪出面调停,劝解村民支持输电,损坏的农田可以要求赔偿。(石景山磨石口四合院)
P7 就这样,磨石口村用上了电。同时李堪认为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子,完全有条件办成模范村,便写了呈子报请宛平县长汤小秋,建议把村名改为“模式口”。1923年,磨石口村正式更名为模式口。(石景山磨石口四合院)(石景山磨石口四合院)
P8 模式口的出名,老舍先生笔下“驼铃古道”是有很大的功劳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里边提到石景山“磨石口”的真实地名,都和小说《骆驼祥子》里祥子由西山牵了三匹骆驼逃跑出来有关。“他由磨石口开始沿着西山山根向北走,最后由海淀回到西直门里”(石景山磨石口四合院)

P9 横贯模式口有一条东西向的龙形古道,全长1500米,也就是如今的模式口大街。老舍先生写《骆驼祥子》是在青岛。但小说《骆驼祥子》里描摹的京西养骆驼是老舍先在石景山磨石口实地访问中提炼出来的。(石景山磨石口大街上的庆春斋)(石景山模式口大街)
P10
从明清到新中国成立,骆驼一直是脚行里最为理想的运输工具。北京城内所需的煤炭以及砖瓦灰石、吃穿零用等各类物资大都依靠骆驼托运。在京西,养骆驼的村落很多,模式口是养骆驼的大村,老古城村养骆驼数量最多。据当年拉过骆驼的李文仁老人回忆,老古城村约有几千头骆驼。(石景山模式口大街庆春斋)
P11
当时骆驼行走时都被相互串联起来,为了方便计算,人们就将6只骆驼合称为“一把”,一趟活根据所运货物多少安排两三把骆驼一起走。模式口里的骆驼除了本村以外,还有很多是城里人寄养的。(石景山模式口大街)
P4 在宋代,这里的磨刀石就已远近闻名。一块十几斤的磨刀石可以换回同等重量的大枣、玉米,甚至小麦;在坝上草原,一块磨石能换回一张好羊皮。(石景山磨石口四合院)


P6 民国时期,磨石口成为北京郊区第一个架设电线、用上电灯的村子。这要归功于村里的一位名人——曾任河北省议员的李堪。1922年,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向北京城输电,在磨石口村埋栽电线杆时,因为占用了农田而遭到了村民的反对。乡绅李堪出面调停,劝解村民支持输电,损坏的农田可以要求赔偿。(石景山磨石口四合院)

P7 就这样,磨石口村用上了电。同时李堪认为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子,完全有条件办成模范村,便写了呈子报请宛平县长汤小秋,建议把村名改为“模式口”。1923年,磨石口村正式更名为模式口。(石景山磨石口四合院)(石景山磨石口四合院)

P8 模式口的出名,老舍先生笔下“驼铃古道”是有很大的功劳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里边提到石景山“磨石口”的真实地名,都和小说《骆驼祥子》里祥子由西山牵了三匹骆驼逃跑出来有关。“他由磨石口开始沿着西山山根向北走,最后由海淀回到西直门里”(石景山磨石口四合院)

P9 横贯模式口有一条东西向的龙形古道,全长1500米,也就是如今的模式口大街。老舍先生写《骆驼祥子》是在青岛。但小说《骆驼祥子》里描摹的京西养骆驼是老舍先在石景山磨石口实地访问中提炼出来的。(石景山磨石口大街上的庆春斋)(石景山模式口大街)



P12 模式口有一条约1500米长的龙形古道穿村而过,这是几百年来贯通京城与塞外的京西古道。骆驼,曾是这条道上的主要运输工具。它东接京城,西通塞外,这是几百年贯穿京城与塞外的京西古道模式口段。(石景山模式口大街庆春斋)

P13

P14 此地古为京西重镇,西山的煤炭、木石,均由此处入京。《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云:"(蓟县)西北三十五里,磨石口镇,千总镇焉。"由此可证,明清之时,此村就是镇级行政聚落,且派千总加以镇守。(石景山模式口大街过街楼遗址)

P15 村子原有围墙环绕,沿街并有三个门洞,门上为谯楼,有军士把守。(石景山模式口大街过街楼遗址)(石景山模式口大街过街楼遗址)

P16 现门洞均已圮毁,惟留部分墙基。(石景山模式口大街过街楼遗址)

P17 据考,驼铃古道从门头沟的三家店开始,经石景山的五里坨、高井村、模式口等,东行8里到田村,经八里庄,再东行一直到老北京西城的阜成门下。(石景山模式口大街古民居一瞥)

P18 据考:清代至民国时期,这条古道还是香客和游客们去京西天台山、妙峰山进香、游玩最大的古香道。

P19 值得一提的是,从这条古道往西,有一个叫圈门的地方,从圈门向西至峰口庵是一条13里长的大沟谷,于是早年间的当地人就称这里为门头沟,直到今天这一地名仍在沿用。(石景山模式口大街古民居)

P20 明清以后,京城用煤量越来越大,仅靠阜成门进煤已难供应,所以在清康熙年间,西直门作为“水门”也开始大量进煤。那时候,这条古道上运煤的骆驼队川流不息,对保证老北京的冬季用煤供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石景山模式口大街古民居)


P22 在模式口古街西端有占地十余亩的田义墓。田义是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太监,由于他办事干练、老成,所以官职显赫,深受宠信,因而他的墓葬规格极高。(石景山模式口田义墓) P24 石景山模式口大街老树下有一盘石碾,寂寞地坐在老槐树深深的荫影里,凹陷的碾槽诉说着与石景山模式口大街和老树一样久远的故事。老树与石碾在岁月里栉风沐雨、长相厮伴,滚动着那段简单、纯朴、自然的生活。(石景山模式口大街老石碾)


P26 模式口大街厚厚的石板路上这口古水井,一些人的脚步悄悄走近,一些人的脚步已经匆匆走远,只有无言的时光停留在这。现在很少有人来这口古水井使用古水井的水了,古水井已经成为孩子们好奇的事物了。如果再没有鸟雀们飞到古水井上面“啁啾”鸣叫,它或许会感到更加得孤独与寂莫。(石景山模式口大街的古水井)



P29 老舍笔下“驼铃古道”这一座说不尽道不完的“古道”,古道里面的故事,王侯将相也罢,市井小民也好,都是北京历史的创造者,亦或是北京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者。(石景山模式口大街76号老宅院)

P30 走在这方土地上,也不难看出先人活的精致与趣味。正是“驼铃古道”的欠发达也让这里保存了很多优秀的古近代的建筑。青砖小瓦的堂屋厢房在加很有特点的院落,斗拱、雀替、廊柱、柱杵石、门墩、精美的砖、木雕琢,木门大匾…(石景山模式口大街76号老宅院)

P31 这情这景更加衬托了“驼铃古道”的沧桑与意境。看着那枯藤落叶翠柏“驼铃古道”仿佛聆听到了马帮驮队的铃声悠远的从深处传来……(石景山模式口大街古民居)(石景山模式口大街76号老宅院)

P32 行走在老舍笔下“驼铃古道”上,历史的云烟虽然早已远去,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早已代替了传统的肩挑牲驮但却在也找不回当初的慢生活。清朝诗人查慎行形容这条“驼铃古道”:"乱石山有崎岖路,时听征车撼石声。",是的时光总是会留下深深的印记让人们去回味历史的韵味先人的汗水与智慧。(石景山模式口大街76号老宅院)

后一篇:济南古商业街--芙蓉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