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之“中国的毕加索”--韩乐然(二)

标签:
文化旅游韩乐然艺术家 |
分类: 展览艺术-文化非遗 |

P1 韩乐然不仅是一位人物画家,也是一位风景画家。他热爱天造地设的大自然,对建筑更是情有独钟。韩乐然作于1945年水彩画《古烽台》屹立沙丘有高伟之势,甘南及青海草原风光有人畜生命活跃其间;

P2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哈密维吾尔族达尔罕汗伯克欧拜杜拉归附清朝,翌年擒献准噶尔叛乱首领噶尔丹之子,被清圣祖封为哈密回部“一等札萨克”(即第一世哈密回王)。哈密王共历9世计231年。1868年,清政府追封其为“和硕亲王”,并赐银2万两为其建陵墓,历时20年始成。此墓为阿拉伯式建筑,拱北下方上圆,高约25米,四隅建半嵌入墙中的邦克楼,墓后右侧邦克楼中空,内有螺旋式阶梯通往墓顶平台。外部以白底蓝花瓷砖贴面,内壁通体彩绘花卉和几何图案,穹窿顶则覆以苍绿色琉璃砖。整个建筑高大雄伟,色泽素雅,为新疆著名伊斯兰建筑。(韩乐然作于1946年水彩画《哈密王坟》32*48CM)
P3
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坐落在新疆阜康市境内,是天山山脉东段的著名高峰。韩乐然《迪化郊区看博格达山峰》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这是对历史文明的怀古,这是对建筑艺术的褒扬,这是人与大自然谐和的衷怀。将自然美转换为艺术美之际,是人的情感志趣的升华。 
P4

P5 1946年4月,韩乐然一进新疆,1947年3月,二进新疆。他北至乌鲁木齐,东至哈密,南至喀什,几乎走遍了新疆。新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13个民族特异的风情从两个不同的方面陶醉了他,新疆成就了他西域考古的业绩,也充实了他的画囊。(韩乐然作于1945年油画《毯市》200*155cM)


P7 画家真实地描绘出了他们的身影,仿佛在体会着他们的艰辛,也寄托着他对和平生活的期冀,(韩乐然作于1946年油画《老夫少妻》49*64cM)

P8 韩乐然爱这片土地,爱这里的人民,以水彩和油画作媒介,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民族风情图画。诸如织毯、纺线、剪毛、晒谷、磨面、打馕、浇池、打水、养马、钉马掌、磨刀、售布、卖酸奶等劳动情景,都是他关注底层劳动群众的真诚表现.(韩乐然作于1946年水彩画《取水》32*48cM)

P9

P10 韩乐然所写河西走廊农民耕地水虽笔触粗放有速写感,但是造型较为严谨。

P11 天兰铁路的民工施工情景在西北高原上忙碌和生息,今天看来,这些平凡的体力劳动者的生活的记录,在城市里的学院派画家和陶醉在“象牙之塔”的画家的笔下是极少出现的,这也正是韩乐然在艺术史上的特殊意义之所在。

P12 韩乐然在生命的最后5年,留下了大量的素描、速写、油画、水彩,留下了丰硕的西北考古成果,为解放大西北尤其是和平解放新疆立下了丰功伟绩,这是他生命最后的辉煌。(韩乐然作于1945年水彩画《修筑天兰铁路》32*48cM)



P15 韩乐然是血染的丹青路上的先驱,他的艺术精神将普照着所有为着和平与人类光明而奋斗的艺术之园(韩乐然作于1947年水彩画《兰州黄河卖水者》37*50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