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平谷峪口镇东樊各庄之烈虎桥


标签:
旅游文化烈虎桥东樊各庄平谷峪口镇 |
分类: 北京与北京文物古迹遗址 |
P1 在平谷峪口镇东樊各庄西北1.5公里处,有一座古石桥,它的名字叫“烈虎桥”。据有关资料记载此桥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P2 烈虎桥的桥面长约12米,宽约4米,两墩三孔,桥墩高约4米,桥面设有1米高的桥栏。桥南北两端曾有4只石虎踞守。
P3 传说烈虎桥为明、清时期京城通往京东道教圣地丫髻山必经之路,清康熙、乾隆、道光三位皇帝朝拜丫髻山,从此桥经过。
P4
据志书记载:“烈虎桥,在樊各庄北,石渠木面,跨山涧水。”烈虎桥初为石桥墩,木桥面。后改建为石梁桥,通行至今
P5
烈虎桥属于梁桥,又称平桥,这是一种以桥墩和横梁为主要承重构件而建造的桥梁。
P6
烈虎桥南北走向,建在山间一条河道(即涧水)上,尤其夏季山水涌下,由此流泻而去。烈虎桥为三孔石梁桥,整体为花岗岩石质。桥面两侧各有6根方形望柱,桃形柱头。
P7
桥面两侧各有6根方形望柱,桃形柱头。两侧望柱间各有5块石栏板。望柱与栏板均素无雕饰。
P8
资料图片显示,在烈虎桥的桥头两端,原本各有一尊石虎,加在一起数量共计四只石虎,倚着望柱,呈蹲踞状,以充抱鼓。石虎通高89厘米,底座高17厘米,底座长59厘米,宽39厘米。桥也由此而得名。
P9 烈虎桥的石虎虽风化严重,但却饱含沧桑之美。现在石虎缺失,烈虎桥少了曾经的雄浑与霸气。
P10
桥面纵列三组石梁,每组7块,共21块大条石,组成整座桥面。每块条石长在2.5至2.88米之间,宽在37至54厘米之间。两块条石间的缝隙,各有两个腰铁(又称银锭榫,当地称之为“锁”),以衔接条石,使之连成一体。
P11 烈虎桥桥面两侧各有6根方形望柱的桃形柱头。
P12
桥面下有两座桥墩,每座桥墩由8层条石砌筑,桥墩高3.1米,
两桥墩间距1.6米。桥墩东侧迎水面有分水尖,以斩劈山水,减弱激流对桥的冲击。桥两端建有桥台。桥南北建有引桥,八字形,石垒砌。引桥各长约5米,承接南北通道。
P13
桥两端建有桥台。桥南北建有引桥,八字形,石垒砌。引桥各长约5米,承接南北通道。
P14
桥北原有石碑一通,记载建桥年代、工匠及监造者姓名,现已无存。近年对烈虎桥周边环境进行清理整治,加以保护古桥。同时将路东移约二十米,并另建一座钢筋水泥桥,以通行人车辆。
P15 古老的烈虎桥好似饱经沧桑的老人,麻石板铺砌的桥面,一行行深刻着历史的年轮带着沧桑岁月的厚重,穿越历史而来。
P16
烈虎桥经过漫长岁月风雨的侵蚀,古桥依旧在,岁月历沧桑。斑驳的石板,承载了多少孩提的欢笑;剥落的栏杆,倚靠过无数人的遐想。
P17
沧海桑田,岁月悠悠,如今恐怕北京连知道它的人已经不多了。可这座石桥今天依然静立在涧水河上,显得那么伟岸、苍劲、厚重,饶有兴致的向过往的路人诉说着漫长历史变迁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