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观园之潇湘魂--陈晓旭女士诞辰50周年纪念展
标签:
文化陈晓旭潇湘魂北京大观园 |
分类: 红楼梦与红楼梦溯源 |

P1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两百多年前,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女主人公林黛玉谱下了这曲断人心肠的《秋窗风雨夕》。然而曹公可能预料不到的是,两百多年后,与林黛玉的形象最接近的人间葬花人也诞生在了秋季。她就是陈晓旭女士。

P2 2015年金秋十月在北京大观园顾恩思义殿举办纪念陈晓旭女士诞辰50周年展览活动,本巾提到的陈晓旭,八七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弱不禁风的林妹妹扮演者,多愁善感的葬花人陈晓旭女士。

P3 我先来说说去北京大观园顾恩思义殿纪念陈晓旭女士诞辰50周年展览活动。(这是北京大观园一瞥),

P4
这次展览是从多个角度展示一个你可能未曾认真解读,甚至不曾认识过的八七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林妹妹扮演者陈晓旭。(这是北京大观园一瞥)

P5
此次展览的主题名为“潇湘魂”展览内容是“书上黛玉、影上黛玉、人间黛玉”陈晓旭生前大量稀见的图片,记录了陈晓旭从童年到成年的生活历程,展示她影像内外的真实人生。(这是北京大观园一瞥)。

P6
我再来说说去纪念陈晓旭女士诞辰50周年展览活动所在北京大观园,1963年在举行纪念曹雪芹去世200周年大会,周总理建议由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设计一个大观园的模型,把虚幻的东西变成现实。梁思成不敢怠慢,组织清华大学建筑系师生夜以继日、宵衣旰食地反复揣摩和试做,最后选用了梁思成学生杨乃济教授设计的模型。(这是北京大观园紫菱洲一瞥)

P7
八十年代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剧组接受先前花费巨资搭建的《火烧圆明园》大水法背景、事后当做费料卖掉的教训,向美国好莱坞学习,要盖就要把它盖好,搞成永久性的供后人参观游览东西,给后世留个遗产。(这是北京大观园紫菱洲一瞥)
P8
本着“假文物一百年后就成为真文物”的想法,在众多红学家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决定按照《红楼梦》原著对大观园的描绘,依照杨乃济教授的大观园模型,由北京市政府出地,剧组出钱建设大观园。(这是北京大观园紫菱洲一瞥)

P8 

P10
原任北京东风电视机厂厂长、后任北京市电子办副主任的北京文化人黄宗汉(著名演员黄宗英、黄宗洛之兄)主动请缨,担任大观园建设项目的总经理,杨乃济任总设计师。(这是北京大观园怡红院一瞥,红楼梦中一系列重要的故事都在这个地方发生,“晴雯撕扇”、“平儿理妆”、“病补雀裘”、“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最有趣的是"刘姥姥醉卧怡红院”。)
P11
黄宗汉等人经多方选址,最终将大观园选定于正在建设中的南菜园苗圃。(这是北京大观园一瞥)

P12
最终北京大观园选定在在宣武区南菜园兴建大观园公园,(这是北京大观园一瞥) 

P14
北京大观园成了右安门地区的第一道历史人文大景观,成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这是北京大观园怡红院一瞥,怡红院是贾宝玉进大观园以后的住所,这个院落是大观园内最为豪华、最为富丽堂皇的一个地方。)
P15 最近几年,宣武区在南菜园街,年年搞大观园春节庙会,更是大观园公园名声显赫。(这是北京大观园栊翠庵一瞥,栊翠庵是妙玉进大观园后的住所,院中花木繁茂,数千枝红梅,入冬花开如胭脂,映着白雪,白雪红梅,显得格外精神。院内还种有七叶树等佛家胜地的专有植物,整个院落颇有"深山钟何处,禅房花木深"的佛家意境。)

P16
曹雪芹老先生在纸上天上一笔,地下一笔,极尽华丽之句,把大观园描写得“天下人间诸景备”;而今日却要在一片荒地,空无一物中创造出“昔日全无,今日竟有”的美好愿景。(这是北京大观园栊翠庵一瞥,妙玉是来自苏州带发修行的女尼,原是出身官宦家庭的小姐,因体弱多病,为她买了许多替身,都不见效果,只好出家为尼)


P19
北京大观园中有《红楼梦》中描摹的红楼大观园的四十景,在这里拍摄出八七版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轰动全国、且影响深远。(这是北京大观园一瞥)。

P20
大观园依旧红墙碧瓦,曲径通幽,潇湘馆的竹子龙吟细细,一切仿佛依旧,只有“林妹妹”,陈晓旭她已经真的离开我们而远去了。(这是北京大观园一瞥)

P22 被我们这一代中国观众认可的林妹妹只有两个,一个是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中的王文娟,一个就是曾在北京大观园拍《红楼梦的》陈晓旭。当年,陈晓旭演绎林妹妹的时候,年仅18,正花样年华。《红楼梦》之后,陈晓旭只拍了一个《家》中的梅表姐便终止了演艺事业,虽令人遗憾,但也正因为稀缺才更显珍贵。(这是陈晓旭纪念展一瞥)

P23

P24
虽说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林黛玉,但如今活着的中国人一提起曹公笔下的林妹妹,反倒首先想起了陈晓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这是陈晓旭纪念展一瞥)

P25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段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一段经典传神的描写,基本上已和屏幕上的陈晓旭浑然一体了。(这是陈晓旭纪念展一瞥)
P25 “我拥有无数个美丽的梦,最美的一个是从这里(北京大观园拍红楼梦)开始的”---摘自陈晓旭日记

P27
“我凝望着仁立在阳光下的断壁

P28
“人生如梦,荣华如烟,往事早已烟消云散。今天,我们却带着一份天真,

P29“我很寂寞,时常带着喜欢看的书躲在别人找不到的地方看上大半天,忘了吃饭,忘了上学的时间。我的童年里没有伙伴,我最大的幸福是在那些寂静的夜晚,望看星斗编织自己的童话”---摘自陈晓旭日记

P30 “我曾带着一丝茫然幻想过有一天会出现奇迹,一片红帆从天边驶来,把我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陈晓旭纪念展一瞥)



P33 “我心中的黛玉,却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女孩儿,她敏感、多思、不谙世故。寄人篱下的自卑感

P34 “她(林黛玉)保卫着做人的尊严,决不流于世俗。她(林黛玉)随时向虚伪和不公正射出她锐利的子弹”---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陈晓旭纪念展一瞥)

P35 “她(林黛玉)因此树敌太多而常常陷入孤军奋战。在她短暂的生命里,没有父母之疼兄妹之爱,因此她向宝玉投入了她所有的情感,因此她把宝玉的爱情当做生命”---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陈晓旭纪念展一瞥)

P36 “葬花的黛玉一面哽咽,一面低吟葬花辞。宝玉听完“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

P37 “我心中的黛玉就是这样一个情真意切的女孩子,真水无香,白璧无瑕,爱得深,爱得苦,充满忧伤的诗人气质,焕发着动人的青春之光。”---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陈晓旭纪念展一瞥) 
P38 “我理解她(林黛玉)。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一定要演好她。尽管我的面孔不那么光彩照人,尽管我的身体有些发育不良,我都不怕。”---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陈晓旭纪念展一瞥)

P39 “我没猜错,正因为我还有那么一点像,被安排在黛玉候选人的第三名。上帝是公正的,只要有机会,我就有胜利的希望。”---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陈晓旭纪念展一瞥)

P40 “当我穿着淡蓝色的身裙,以林黛玉的面目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我相信有许多人是出乎意外的,我也相信有人会说“她象不象林黛玉?大概……也许……嗯,有那么一点儿。”---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陈晓旭纪念展一瞥)

P41 “前面的两个候选人张蕾和张静林都是有些表演经验的演员,从形象到气质都各有所长,林黛玉的味儿,也都有一点儿。后面的王晓洁是个以拉小提琴为专业的安徽姑娘,文质彬彬,是个非常宁静的女孩儿,我瞻前顾后,深知处境之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陈晓旭纪念展一瞥)

P42 “我不是个懦弱的人,也不是身旁这些沉睡的石头。我不要做个失败者,我不要别人把我拉在后面,我要挺起身来,勇敢地面对世界的挑战。”---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陈晓旭纪念展一瞥)

P44 “太阳已经很高了,三三两两的女孩子们在锻炼,一个甜甜的女孩儿间我走过来:“哎,陈晓旭,选黛玉只剩下你一个啦。”---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陈晓旭纪念展一瞥)

P45
“太阳那么温柔地照着,它不知温暖过多少颗冰冷的心。就在我为失败而追悔的时刻,

P47 “亲爱的朋友,看到这里,你一定在想,走在阳光下的是个多么幸运的女孩儿呵!”---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陈晓旭纪念展一瞥) 
P48 “《红楼梦》的价值人所共知,演好一个角色比拍好整个戏更难。望着他远去的瘦小的身影,我心里有一份沉沉的担忧,为他,为我,为我们大家。”

P49 “夜很静,一缕月光温温柔柔地照进来,把黑暗点缀成诗意朦胧的世界。有几点光斑漫 
P50 “月光仿佛可解人意,渐渐地把它温柔的光环洒遍我的全身。我闭上眼睛,体味着这种超人世的温情,竟在不知不觉中安然睡去了。当同屋的女孩儿们带着得意或沮丧的心情回来时,我已在梦境中超脱了”---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陈晓旭纪念展一瞥)

P51
“导演慢慢掏出眼镜戴上:“下面,我来宣布角色名单,金陵十二钗第一名……”我的两只手紧紧地捏着衣袋里的杏子,但是一种神秘的预感把一切告诉了我。我在心里几乎与导演同时念出:“林黛玉——陈晓旭扮演。”尽管如此,我还是惊呆了。”---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陈晓旭纪念展一瞥)

P52 “如果你也有一个梦想,还有一份真切的热望,那么,追求吧!它终于会实现的。”---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北京大观园潇湘馆一瞥。潇湘馆是陈晓旭扮演林黛玉进大观园以后的住所,这里龙吟细细,凤尾森森,一明两暗,回廊曲折,翠竹掩映,婆娑玉立,石子漫路,小溪潺潺,绕阶缘屋。)

P53
“这里弥漫着一片返古情绪,每个人都在有意使自己更接近那个时代。”---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北京大观园潇湘馆一瞥,这里的建筑与其它院落不同,不仅精巧纤细,而且在油漆彩绘方面也采用冷色调的“斑竹色彩”) 
P54
“剧作家吴祖光曾说;“想拍好红楼梦很难,因为贾宝玉还没有生出来。”他的话不无道理。《红楼梦》中的宝玉,是贾府上下及众姐妹所珍爱的明珠,是个风流倜傥而又妩媚温柔的可爱少年,最珍贵的却是他那怜花惜玉溢满柔情的心。”---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北京大观园潇湘馆一瞥,"斑竹一枝干滴泪"活生生地映出这里主人公寄人篱下,以泪洗面的孱弱形象和弧高自许,多愁善感的性格。)

P55 “在八十年代的青年中,有谁能兼备他刚柔相济的代表?有谁能理解他苦苦的情怀?宝玉真的还没有出世吗?大观园的姐妹们翘首以待。”---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北京大观园潇湘馆一瞥,潇湘馆有正房3间,大门两旁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也用绿色书写而成。) 
P56 “一轮皎洁的明月远远地在天上照着,整个世界都沐浴在它银色的光辉里了。”---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陈晓旭纪念展一瞥)

P57 “记得有人问过我:“月亮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我回答:“你快乐时,它便是快乐的;你忧伤时,它便是忧伤的。”---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北京大观园潇湘馆一瞥,正房后有临水小榭,三面设坐栏,俗称美人靠)

P58 “现在我看到的是一轮孤独的月亮。窗子里传来一阵快乐的喧闹声,我觉得这快乐不属于我,我的世界永远在遥远的北方,在那些充满幻想的寂静的夜晚”。---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北京大观园潇湘馆一瞥,室内设有林黛玉的蜡像,身体瘦弱,思绪万千,表现一种爱心受挫和多愁善感的凄楚情景。)

P59 “我在铺满银辉的小路上走着,喧闹声渐渐消失了,我从喧闹的孤独中解脱出来,沉浸在一片恬淡的意境之中。”---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北京大观园潇湘馆一瞥,这里有素雅清静的境界)


P61 “那些天,记者们蜂拥而来,我的名字与林黛玉一起屡见报端。一夜之间,我成了众人瞩目的新闻人物,他们开始为我担心了,把我送到姥姥家去“避难”。”---摘自陈晓旭日记(北京大观园潇湘馆一瞥,此情此景与陈晓旭和林黛玉的孤独性格是十分相符)

P62 “我知道,人们对林黛玉有着一份偏爱。扮演林黛玉的演员,无疑要冒着不被接受的危险。南京的几位观众曾来信说“林黛玉是我们心中的偶像,如果你演不好,我们将联合起来讨伐你。”---摘自陈晓旭日记(北京大观园潇湘馆一瞥,此情此景与陈晓旭和林黛玉的孤独性格是十分相符)

P63
“我深知自己所负的重担。我深知前面的路是多么坎坷、遥远。向后退只有失败,向前走有失败的恐惧,而成功却永远在此前方。我一定要向前。”---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北京大观园藕香榭一瞥,《红楼梦》中对藕香榭的描述为:"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

P64
“此时此刻,我深深地理解了黛玉那份伤花感己的情怀。“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额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北京大观园藕香榭一瞥。……(众人)一时进入榭中,只见栏杆外另放着两张竹案,一个上面设着杯箸酒具,一个上头设着茶筅茶盂各色茶具。…)

P65 “哀婉凄楚的葬花辞,原是一篇忧伤的课文,给落花,给流水,给凋零的春天,给她自己消逝的红颜。”---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北京大观园一瞥,《红楼梦》中的史湘云曾在此呤诗道:“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

P66
“多愁的颦儿,即使远隔了二百多年,你哀婉的哽咽应犹在耳,你愁美的诗句仍然使我的心为之震颤。千古风流,“葬花”独你一人。”---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北京大观园藕香榭一瞥,《红楼梦》中藕香榭是由水榭、小亭子、曲廊和曲折竹桥所共同构成,四面荷花盛开,不远处岸上有两棵桂花树。

P67
“我默默地穿了戏装,扛起花锄,从落红狼藉的小路上向前慢移……十几个镜头在凄凄冷冷中拍完了。”---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北京大观园藕香榭一瞥,《红楼梦》中惜春的住所"暖香坞"离藕香榭不远,大观园中的人去惜春处总要"穿藕香榭,过暖香坞来")


P69 “我低头沉默,心里飘过一缕凄冷,仿佛在沙漠里一样。我的脚下是一坯新堆起的花冢,早上零落的花瓣已快碾成香尘了,树上有两只麻雀很悲凉地叫着,好象在告别,然后各自飞走了。”---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北京大观园藕香榭一瞥,,《红楼梦》中宝玉曾在此咏诗:“垂柳下,碧水涯,仙姝吟咏意不达。酒浸合欢葩,杯倾冻石霞。(合)香泄竹桥沙,开樽面菊花,把怡红人俊煞。”)

P79
“别了,同舟共济的朋友!别了,相恋三年的《红楼梦》!别了,这段终生难忘的时光”---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北京大观园藕香榭一瞥,《红楼梦》中探春曾在此咏诗:“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P71 “不要强咽那杯惜别的苦酒,不要把离愁写在你紧蹙的眉头。不要开口,让我把你最后的微笑印在心上,然后,在心里道一声珍重。这就够了,,这就足够了。”---摘自陈晓旭日记(这是北京大观园藕香榭一瞥)

-吴碧霞

加载中…